首页>>中国侨界

 

中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协作会在新疆召开

2002年8月22日

    
    华声报讯:中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协作会议于8月中旬在新疆华侨农场举行。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江西、吉林、新疆等8个省(区)侨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侨办及所属华侨农场的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了各地华侨农场在体制改革中的经验与情况,探讨了在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侨务资源优势的协作议题。
    
    这次会议是华侨农场领导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各级侨办领导和来自基层的华侨农场的领导一起,就华侨农场进行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职工参加社会养老统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会议一致认为,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是华侨农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积极推动华侨农场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科技兴农和产业化之路,引导华侨农场广大职工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农场也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华侨农场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产品结构滞后等方面都亟需改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广东省政府较早地将全省23个华侨农场下放给所在地(市)县领导,把华侨农场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协调解决华侨农场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离退休职工的后顾之忧。广西自治区政府近几年来,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动华侨农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福建省连续多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华侨农场和华侨经济开发区工作会议,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华侨农场改革,推动华侨农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云南省政府在华侨农场积极试点农场劳动用工制度、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改革华侨农场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海南、江西、吉林等省也在积极探索,为华侨农场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创造条件。
    
    国务院侨办国内司司长周中栋在会议总结中强调,侨务工作的宗旨就是为侨服务。华侨农场主要是归难侨职工,各级侨务部门都要尽心尽力帮助归难侨职工尽早脱贫解困,走上富裕之路。进几年来,国侨办连续多次组织召开华侨农场会议,推动华侨农场上网工程,目的就是支持各地华侨农场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路子,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支持华侨农场在理顺体制、分离社会职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开展内外经贸洽谈活动,为全国华侨农场提供更多合作发展机会。
    
    他说,国务院侨办在推广各省区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同时,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宣传支持华侨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在安排华侨农场"十五"期间基建经费、华侨事业费,在解决华侨农场困难职工生活补助费方面,在推动解决华侨农场离退休职工进入社会劳动保险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为今后华侨农场加快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华侨农场则应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科技知识,尽快提高归难侨职工文化科技素质。要增加科技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华侨农场科技基础建设。要加强科技推广,把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引进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要依靠科技提高华侨农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有条件的也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市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商业网络,加快自身的发展。通过华侨农场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彻底摆脱贫困,使华侨农场得到更大的发展,使生活在华侨农场的广大归难侨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承办这次会议的新疆华侨农场,属新疆兵团农八师143团。198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新疆华侨农场”,去年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为农场题写了场名。全场4万人员中有归侨侨眷约3千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型现代化农场。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进行基础建设和绿化建设,人称“花园农场”,并成为石河子市的“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