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我省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福建省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卢圣鑫在大会上发言
今天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这里召开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总结全国各地华侨农场特别是广西改革与发展和改善华侨农场生产生活条件的工作经验,探讨新时期华侨农场如何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实际,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推动华侨农场脱贫解困奔小康。这对我省华侨农场的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根据国侨办的部署,抓好华侨农场的各项工作。现根据大会的安排,将我省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思路向大会汇报如下: 一、福建省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总体情况的回顾 福建省现有十七个华侨农场,拥有国土面积46万亩,总人口76260人,其中归难侨人口3.2万人,在职职工11343人,其中归难侨职工7109人。从1997年1月至1999年5月我省华侨农场除天马华侨农场移交省华侨实业集团管理以外,其他16个华侨农场已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妥善解决华侨农场历史呆帐和债务遗留问题,同意华侨农场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加快华侨农场办社会剥离工作,将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省级养老社保统筹,并积极协调解决华侨农场移交地方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华侨农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华侨农场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的新的领导体制,加强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建设,调整充实华侨农场干部队伍,为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华侨农场紧紧围绕福建省委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机遇期,结合各个农场区位特点和资源情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并积极推动扶贫解困工作,努力提高归难侨生活水平,华侨农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1、经济总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2003年全省华侨农场GDP达204018万元,人均GDP2.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8.3%。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7080万元,占总产值的23%,比上年增长8.8%;第二产业产值126024万元,占总产值的62%,比上年增长8.2%;第三产业产值30914万元,占总产值的15%,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华侨经济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华侨农场、华侨经济开发区完成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284项,共投入近二十亿元,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华侨农场电力改造项目列入全省农村电网改造计划,目前11个华侨农场已经完成了电网改造。 全省已有15个华侨农场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的牌子。省侨办组织两次华侨经济开发区招商会,取得显著成果。各华侨农场、华侨经济开发区根据各自区位和资源特点,确定开发重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自华侨经济开发区挂牌以来,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350项,合同外资10.18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6.82亿美元,到资率达到67%,项目上千万美元的有15个,上500万美元的有28个。目前全省华侨农场已建成机械电子、轻工食品等工业区和工业小区,现有面积达到5000多亩。由于大批工业项目落地投产,拉动了华侨农场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上升,促进华侨农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全省华侨经济开发区企业共安排近3万名员工就业,也为归难侨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常山、赤港、双阳、竹坝等华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头良好。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省侨办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强对华侨农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指导并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2001年至2003年共安排了3168万元基本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和332万元三引进资金。因地制宜,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花卉种苗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链向上游、下游延伸,引进国外农、林、牧、渔、果等良种上千种,筛选推广项目近百项。大力扶持发展高优农业、生态农业、观赏农业和创汇农业,农业对外开放、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抓住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广“公司加农户”、“科技服务流通一体化”等经营机制,加快了优质高效种养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扩大了农产品市场份额,实现华侨农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4、积极为侨办实事,办好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1)、组织全省华侨农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自1999年以来,省侨办根据华侨农场归难侨职工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解决华侨农场归难侨居住的危房户和紧房户的问题,提出组织实施“侨居造福工程”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共完成“侨居造福工程”建设面积215176平方米,其中:新建归难侨职工住宅116188平方米,改造和维修归难侨职工住宅98988平方米,解决了2584户9048人的居住困难问题。“侨居造福工程”的组织实施,不仅改变了华侨农场落后面貌,促进华侨农场城镇化的进程,为归难侨创造了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更新了归难侨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提高了归难侨生活质量。“侨居造福工程”是为侨办实事办好事的侨心工程、德政工程,受到广大归难侨的衷心拥护,在海内外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对华侨农场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华侨农场电网改造纳入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华侨农场农村电网改造列入全省计划。目前,已有11个华侨农场完成电网改造,基本实现同网同价,降低电价。预测如果全部完成,省里投资将达1659万元,大大减轻了华侨农场及其归难侨的负担。我办正抓紧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尽快完成全省华侨农场电网改造任务。 (3)、扶贫解困,努力使华侨农场贫困归难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为解决华侨农场贫困归难侨的问题,省侨办及时召开了全省华侨农场扶贫解困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要把现有低于生活保障线之下尚未解决温饱的归难侨作为扶贫解困的对象。通过生产扶贫、就业培训扶贫、助学扶贫、科技扶贫、结对扶贫等五条措施,抓好扶贫解困工作。2001—2003年共安排华侨事业费640万元,专项用于归难侨扶贫解困。省侨办还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将大部分特困归难侨纳入当地政府、民政部门补助对象,使贫困归难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华侨农场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归难侨有952户2576人,占归难侨总数的8%,已解决低保1142人,占应解决低保人数的44%。没有收入的鳏寡孤独老人和残疾人有174人由集体供养。 (4)根据归难侨特点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2003年举办了全省华侨农场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常山华侨农场和江镜华侨农场分两个片区进行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有近2千人参加。在竹坝华侨农场组织书画摄影展、“侨心之夜”文艺晚会和颁奖仪式,丰富了归难侨文化生活,激发了归难侨建设华侨农场的热情,传承侨乡文化,充分体现我省华侨农场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精神风貌,有力促进华侨农场精神文明建设。2003年组织全省华侨农场领导干部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筹集30万元捐建井冈山下七中学教学楼一座,为老区教育事业作贡献。 由于华侨农场特殊的地理位置,生产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华侨农场发展,目前华侨农场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发展不均衡。在沿海一线的发展相对较快,在山区边远的地方发展相对慢些。据初步分析,发展较好的有4个,发展一般的有5个,欠发达的8个。经济总量悬殊很大,GDP最高达到5.3亿元,最低的只有215万元。二是经济实力差。2002年除了6个华侨农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以外,11个华侨农场都出现财政赤字,亏损金额540万元。三是部分归难侨生活仍很困难。全省华侨农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IJ刁难侨中,仍有56%没有列入当地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还有60%的归难侨住房破旧,有部分是危房,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 二、2005年前福建省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个阶段三个层面进行。省委决定:2005年前是准备阶段,2005年至2010年是跃升阶段,2010年—2017’年是千稳发展阶段,在2017年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小康社会。华侨农场如何在我省建设小康社会的准备阶段中,抓住机遇,夯实基础,跟上当地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当前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2005年前,我省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阶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省华侨农场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福建省委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注重华侨农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格局,增强华侨农场活力和竞争力。围绕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切实维护华侨农场及其归难侨合法权益,完善华侨农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华侨农场归难侨生活水平,实现华侨农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此要抓好四项工作: 1、改革创新要有新突破,增强华侨农场内在活力。 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基本使华侨农场融入当地社会。就目前状况看,我省华侨农场领导体制现有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因此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逐步加以完善,为华侨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领导体制保障。在深化和完善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促进华侨农场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要发挥华侨农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要盘活华侨农场资产,促进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使股份制成为华侨农场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要积极培育财源,增加华侨农场财政收入。要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华侨农场投资经营,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华侨农场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切实维护承包户的合法利益。继续抓好华侨农场土地确权发证工作,要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华侨经济开发区要留一定数量归难侨农业生产用地,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解决归难侨生产生活困难。 2、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新的突破,提高华侨农场自我发展能力。 华侨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优化农业、推进工业、发展旅游服务业”。 (1)优化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加大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优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赏农业、绿色食品农业。巩固发展十大现代农业基地,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提高市场竞争力。择优扶持一批能带动归难侨和华侨农场职工进入市场、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视农业三引进王作,推动农业对外、对台交流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经营机制。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每个华侨农场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2)推进工业。组织华侨农场、华侨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招商项目推介,促进招商项目和资本对接。坚持项目带开发,有条件的华侨农场要在华侨农场规戈,J区内建设一片工业区。条件有限的华侨农场,争取建设一片工业小区,或在本场外征地建标准厂房,上一批工业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3)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华侨农场要根据自身农业、工业、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优势,努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上一批农业休闲旅游,工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旅游项目,以旅游经济带动华侨农场经济的发展。鼓励华侨农场发展商贸、中介、信息、科技等服务业,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有新突破,增加华侨农场经济实力。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生产要素集结、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带动提高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认真抓好项目推介、项目开发、项目落地、项目带动等各项工作,2005年前要争取在项目的规模、效益方面有新的突破。要鼓励符合产业导向的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同时注重项目间的关联配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争取实际到资2亿美元以上,争取一批“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和上亿元的投资大项目在华侨农场落户,推动华侨经济开发区高起点、高层次、高速度发展。 4、在贫困归难侨脱贫解困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努力提高归难侨的生活水平。 继续抓好归难侨扶贫解困工作,掌握动态情况,研究脱贫致富具体办法。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将特困归难侨纳入民政部门低保对象,确保生活困难的归难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每年多渠道筹集3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归难侨发展生产和生活困难救济。继续做好就业培训、生产扶贫、科技扶贫、结对扶贫等工作,力争在三年内较好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要努力提高归难侨生活水平,最实惠的是让他们得到利益,加快实施“侨居造福工程”,扩大在中下生活水平的归难侨旧房改造面积。组织大规模劳动培训,鼓励华侨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安排归难侨子女的就业。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和民政部门支持,要把华侨农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归难侨列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要完善华侨农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 华侨农场领导体制移交地方管理后,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各华侨农场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为华侨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大批优秀的地方党员干部派进华侨农场工作,为华侨农场发展带了新的活力。加强对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关键是华侨农场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华侨农场特点、归难侨特点开展工作,调动归难侨积极性,带领他们一起建设小康社会。 1、加强华侨农场领导干部培训教育。省侨办要积极配合各地党组织对华侨农场干部队伍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对新时期的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华侨农场领导班子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知难而进。围绕发展的主题,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结合华侨农场的特点和实际,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发展新思路,拓宽发展新渠道,建立发展新机制,创造发展新业绩。要求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对归难侨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在一部分归难侨头脑中依然存在。淡化消除这种思想负面影响,需要加强教育,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必须加强引导,要以领导干部创新意识、改革发展的思路来引导;以领导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形象来引导。要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带领他们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去。 2、要为侨服务,排扰解难,办实事办好事。各级党委、政府和侨务部门仍然要高度重视,满腔热情地继续关注、关心、帮助归难侨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引导、鼓励、扶持他们大力发展家庭经济,集资办企业,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之外,更要为归难侨排忧解难,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归难侨办实事、办好事。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归难侨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子女就业问题,把它作为为归难侨排忧解难的一件大事来抓。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实现就业再就业。 3、加强华侨农场民主制度建设,营造归难侨参政议政良好氛围。华侨农场要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要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完善华侨农场职代会等基层群众性合法组织,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努力营造归难侨参政议政良好氛围,要确保华侨农场。民主渠道畅通,保证归难侨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使华侨农场矛盾问题得以及时消除和解决,切实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 华侨农场工作十分重要、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开创华侨农场工作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