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实施“侨居造福工程” 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福建雪峰华侨农场场长陈云玉在大会上发言
雪峰华侨农场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中部,系为安置东南亚归国华侨于1960年9月创建,全场土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人口751认,其中印尼、越南归侨约占80%。自农场体制改革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侨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下,经济和社会事业建没有序快速发展。2003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7。85%,工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15%,工商税收同比增长101.81%,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12%。 近几年来,我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环境、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把落实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工作的首位。从.1999年开始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至2003年底,已拆除危旧房面积9588平方米,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新建归难侨住房124套,建筑面积18927平方米,解决了归难侨124户382人的住房困难问题。2004年计划拆除危旧房面积3384平方米,新建住房40套,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危旧房拆除,28套新建住房主体已封顶,其它12套正在进行砖砌施工。通过实施“侨居造福工程”农场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归难侨的住房条件,而且带动了全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农场被省,市各级政府评为“福建省侨务系统先进单位”,“侨居造福工程”先进单位,“两个文明”先进单位等。2003年2月,福建省华侨农场“侨居造福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我场召开。不久前,国务院侨办主任陈玉杰,全国人大侨委副主任张帼英,福建省侨办主任黄少萍等领导莅临我场检查指导,对我场的“侨居造福工程”给予充分肯定。 我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精心实施 我场原有建场初期建设的安置归难侨的土木结构简易瓦房24排,建筑面积13536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绝大部分已破旧不堪成为危房。1999年,福建省政府在全省华侨农场中启动“侨居造福工程”,重点解决归难侨居住危旧房问题。泉州市、南安市政府把“侨居造福工程”列入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省、市侨务部门把“侨居造福工程”列为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省侨办卢圣鑫副主任多次亲临我场检查指导工作。我场紧紧抓住机遇,把“侨居造福工程,,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侨居造福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行领导负责责任制,确保人员、资金、措施、管理等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同时,结合场情,确定“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原址改造、拆旧建新”的实施原则,聘请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全场开发建设及“侨居造福工程”进行科学和精心的规划,努力使“侨居造福工程”做到规划超前,设计新颖、配套齐全、功能合理、环境优美。在具体实施中,实行用地统一放样,自行设计、自主施工、加强监管,统一道路硬化和环境绿化。每排建设5—6套,每套住房面积130—230平方米,住房以单体楼房为主,楼层为2—3层。 “侨居造福工程”实施初期,由于大部分归难侨对“侨居造福工程”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思想僵化,存在建房依赖政府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入户谈心、板报、标语、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挨家挨户进行思想动员,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归难侨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实际难题。对有些建房确有困难的对象进行本区范围内的调整安置,同时关心、解决他们调整安置后的生活问题。对建房补助款实行上墙公布、专款专用、杜绝暗箱操作,得到了归难侨改建户的信任和支持。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侨居造福工程”实施中,做好经济条件好而又不想建房和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又想建房的职工的工作,是整个工作的重点,而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改建户解决筹措建房资金问题,又是重点中的难点。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 1、选准突破口 1999年,我们首先选择场部办公楼后面第1-2排10个拆建户作为首期“侨居造福工程”的突破口。其中有些职工经济条件较好,房子面积较大,装修也较好,不想拆建。我们多次与他们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改变想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侨居造福工程”建设。首期“侨居造福工程”10幢建好后,拆建户很满意,其他群众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首期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我们及时进行了分析总结,树立了信心,决心把“侨居造福工程”这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德政工程做实做好,让广大归难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 2、多渠道筹资 筹措建房资金,是工作的难点。鉴于越后面拆建的群众经济越困难的状况,我们正视现实,攻坚克难,制定了扶贫解围措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确保“侨居造福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落实再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我们在广大职工中开展“比,学、赶、帮、超”思想教育活动,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人的挟贫解困再就业责任制,与场内企业签订优先照顾归难侨职工及其子女就业的协议,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共解决68名职工及其子女的就业问题,每年可增加职工经济收入近50万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筹资困难问题。 第二,多方联系,争取外援资金。通过让返乡侨亲实地参观,感受“侨居造福工程”确确实实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使他们支持自己亲属拆旧房建新房,把原先每年零星资助改为一次性集中资助,为“侨居造福工程”出一份力。职工黄立康、黄立华兄弟正是通过其在香港的姐姐各自5万元的资助才建起新房。自“侨居造福工程”实施以来,全场共争取外援建设资金500多万元。 第三,同舟共济,开展职工互帮互助。一些经济好的尚未建房的先拿出一些资金借给先建房的职工,体现了侨场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3、建好周转房 对确属无法建房的归难侨困难户和孤寡老人,集中建设经济适用房和老人公寓,解决他们的居住难题。1999年筹资43万元,建设了8套的经济适用房,2002年筹资35万多元,建设了20套的老人公寓,不仅解决了归难侨无力建房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的居住问题,而且确保了“侨居造福工程”得到顺利地推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困难户享受同等建房补贴,购买老人公寓住房的困难户大部分资金由我场补助,孤寡老人则象征性地交纳一定的资金. 三、做实实事 全面发展 我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后,广大归难侨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思想观念实现了新的转变,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小城镇建设进程。 1、促进了归难侨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困境中走出来,树立了自强自立、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如原先仅靠低保金安排每月生活的单身汉胡德强,现在已到外地做工,每月增加收入500多元,生活条件逐渐好转。 2、促进了小城镇建设进程。在建设好“侨居造福工程”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抓好居住环境的硬化、美化、亮化,净化配套设施建设,共铺设生活区道路及场内其他道路18000多平方米,建设路灯工程2000米、绿化工程6000平方米-二是建设了4000多米的自来水引水工程,改造了部分旧水管线路。三是新建一座850平方米老年人活动中心,改建1740平方米文体广场和一座450平方米幼儿园教学楼,并完善一些配套设施建设。小学危房改建工程也正在积极的建设中,已安全拆除危房,新建教学楼主体工程已封顶。 3、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实施“侨居造福工程,,不仅解决了广大归难侨生活中的实际居住困难,提高生活水平,增进家庭和睦,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对一些不务正业的“懒虫”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以前,他们经常无所事事,打牌、酗酒,打架、斗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现在,这些人已主动走出农场,溶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消除了农场的不稳定因素,确保了社会的安定稳定。为确实维护归难侨的权益,我场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归难侨职工社保、医保制度,按时足额发放归难侨职工社保和低保金以及生活困难补助费,开展慰问归难侨孤寡老人及特困户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安全社区、文明市民、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近几年来,全场无发生上访事件及社会治安案件,广大归难侨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稳定,经济和社会事业有序快速发展。 4、促进了职工亲情、友情的融洽。过去海内外侨亲怕返乡,一等二靠三要的事实使他们心寒,现在他们经常返乡。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在农场兴办公益事业的热情。港胞戴端正先生在返乡中了解到农场要建设老人活动中心时,就慷慨捐资50多万元建设雪峰老人活动中心,这是侨亲在农场投资兴办公益事业的一个新突破。一些侨亲还热心介绍企业到开发区落户,争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5、促进了归难侨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一是实行统一规划的建筑用地政策,由零星的建筑用地向集中规划用地转变,有利于归准侨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减免他们的建房用地费用,避免一些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不但使住房建筑整齐、美观,而且提高了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促进归难侨经济收入的增加。二是推进全场土地确权和地界勘定的进程,现已基本完成全场的土地确权、地界勘定任务。三是节省了每年的大笔危旧房维修费用,提高了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促进政务公开制度的规范化,加大政务运作程序的透明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归难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切实维护了归难侨的合法权益。 6、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场的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园区开发进一步顺利开展,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去年投资13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红卫工业小区112亩,新引进3家企业落驻该工业小区,总投资额3480万元。其中隆茂重型科技发展公司注册资金1588万元,是雪峰首家注册资金上千万元的企业。今年计划投资300多万元开发红专工业小区185亩,现已有4家企业与农场签订落驻小区协议,总投资额6800万元。今年1-6月全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6.93%,工商税收入库已完成全年任务的90.2%,同比增长197%。 “侨居造福工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德政工程,我场在“侨居造福工程”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比起其他兄弟单位,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以后的“侨居造福工程”工作难度将会更大,尤其是越南归侨危旧房的改造难度很大。今后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本次全国华侨农场工作会议为契机,借鉴兄弟农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改革与发展力度,团结和带领广大归难侨,为早日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4年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