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带动 调整结构 实现以农兴场
云南陆良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场长许刚在大会上发言
陆良华侨农场始建于1954年10月,地处陆良坝子中央,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场土地总面积16574亩,现有总人3760人,其中归难侨和侨眷2093人,占55.66%;有保留职工身份人员234人,占6.22%;有改制场员829人,占22.05%;有离退休人员744人,占19.49%。 长期以来,农场一直延续着单一的水稻和蚕豆种植的传统模式,经济效益不高,加之场办工商企业缺乏竞争力,导致全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经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我场生产经营陷入了十分困难的状况,1993年全场亏损达109万元,1994年亏损高达216万元,至2000年累计亏损769万元。 我场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把工作重心始终放在发展农业上,努力促进和实现侨场“从管理型向经营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三个转变,集中精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使侨场迅速发生了变化。2003年全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74万元,比上年增加12.07%,其中:农业总产值2668万元,比上年增力v17.43%;人均收入2230元,比上年增长32%,在免收场员家庭承包土地水、电、税费的情况下,全场生产经营亏损降至40万元,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势头。如今,我场传统农业格局已经打破,一改过去粮食包打天下的陈旧模式,以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为龙头,除虫菊、大棚花卉,果树、观赏瓜果等新的种植项目如雨后春笋,不断在陆良华侨农场这片热土上兴起。全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面积已达68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蔬菜面积3628.6亩,初步形成了基地化经营,新的农业支柱产业正逐步培育壮大。 陆良华侨农场的发展变化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五侨”两次深入我场视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国务院侨办李海峰副主任、赵阳副主任等领导亲临我场指导工作,对我场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省侨办领导经常到我场指导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我场列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基地,所有这些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几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兴场这个主题,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概括起来就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融入地方为依托,以引进能人为突破,以带动发展为目的,以外向经济为延伸。”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以农为本的思想,树立大农业的观念。侨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从侨场的实际确定一条符合侨场发展的思路。我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树立以多种经营谋求发展的思路,兴办了一批小型工商企业,由于脱离场情,定位不准,造成了投资流失,亏损严重的局面。这几年场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分析了农场的优势和面临的形势,认为我场土地肥沃,资源充足,只是没有利用好、发挥好;而且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关键是如何去做。充分认识到我场的优势和、潜力始终在于农业。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我场实情的发展思路。 (二)、主动把侨场的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发挥地方和侨场两个积极性。过去,侨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与地方相脱离。建立县属县管的体制后,我场主动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既为当地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更为自身发展赢得了外部环境。我场所处的陆良县,是云南省第一大高原平坝,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云南农牧业开发较早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把蔬菜产业作为重要的后续产业加快发展。我场地处陆良坝区的中央,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场领导班子统一认识,紧紧依托有利的区域经济环境和发展空间,把产业布局的起点放在无公害蔬菜种植上,迅速改变传统农业格局,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为本地较大规模和最具影响的蔬菜种植基地,对当地产生了较大辐射带动作用,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政府已经把我场作为全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列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三)、建立良好的引入机制,吸引能人到农场投资发展。确立了以农业为本的思路后,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起步,场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利弊长短,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引进来”的战略上。通过引进能人,利用外来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克服我场观念封闭,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缺乏资金,自然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的弊端,整合生产力,实现共同发展,带动农场经济的壮大和职工场员的增收致富。要想引进能人,就必须营造一个好的引入环境和机制。 为此,我场着重抓好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场扎扎实实地加强了水、电、路、沟、闸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通过几年的努力,田间沙石道路己贯通全场,水电设施有了新的改善,既逐步满足了当前的生产需要,又为引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彻底实行“两块田”制,将全场范围内场员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与农场经营的土地分为两块,做到集中联片,为外来业主的发展和大面积调整产业结构留下充足的空间。三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支持,为引入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通过争取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取得了上级在资金上的扶持,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为外来业主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四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土地承包方式,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我场在经营土地上根据不同的投资者采用了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场内职工场员和投资规模较小的采取了一年一包的方式,对于大规模大面积的投资者,采取签订中长期合同一订十五年,分为三个五年递增收费的方式,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建立“留人”的发展环境,在不断完善硬件环境的同时,我场坚持做好服务工作,不断优化软件环境,全力支持场内外投资者的发展,帮助投资者筹措资金,及时解决投资者在生产中遇到的水、电和与职工场员的纠纷等问题,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生产服务部门;五是加强治安管理工作确保社会稳定。通过这些措施,一批来自本地和外地的农业大户能人纷纷到我场投资发展。尤其是本地种植大户皇顺生率先进入我场创办蔬菜基地,为我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他从当时的70多亩地起步,在人们疑虑的眼光中,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展到现在拥有四个园区占地20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盖了两座冷库,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成为我场和当地农业生产的亮点。皇顺生的成功引入,一方面带来了外来业主对我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药用除虫菊项目、百盛花卉园相继落户我场;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侨场员工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广大群众有了示范样板,家家户户都大胆地种起了蔬菜,提高了收入。在内外两个积极因素的作用下,掀起了我场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粮经比例已经为2比8,蔬菜占结构调整面积的56%,我场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样板区。较快地提高了土地经营的效益和员工群众的收入,为我场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为场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带动广大员工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带动侨场的发展。我场在引进能人的同时,十分注重发挥带动效应。外来农业大户先进的生产管理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转变了广大群众的观念,激发了他们打破传统调整结构的积极性。抓住这个时机,我场集中精力引导群众加快发展步子。首先,我们着重在员工群众中培养自己的能人和带头人,重点扶持两名有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场员创办了面积达2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员工当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员工群众放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减轻职工、场员负担,对场员家庭承包的土地免收一切费用,实行三十年不变,由场部承担其水、电、税三项费用,从根本上保证了场员家庭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双层经营机制,激发了场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对场员家庭承包三十年不变的土地,协同县有关部门核发了土地使用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让场员群众吃下定心丸。四是积极投入,加大了对员工群众科技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的力度,彻底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广大员工群众人心思富,一心放在发展生产上,积极配合场里的中心工作。 (五)、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谋求一体化经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推进产业化发展。通过近年的发展,我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势头很快,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陆良华侨农场在农业发展上结构调整力度很大,但是质量不高,档次较低。主要是缺乏产业链条,形不成一体化经营,产业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面对当今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缺乏竞争能力。场领导班子认为,我场的农业已经经历了一个结构大调整,正面临着从量到质转变的关口,必须要走高效农业之路。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以后,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充分利用我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积极与国内外的技术、资源,资金结合,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及时大胆地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一体化经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较快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把我场的农业做大做强,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此,我场于2003年大胆引进种植了1000亩出口型蔬菜——朝鲜蓟,引入龙头企业进行订单生产收购,目前长势良好,已经进入第一季采收,据目前统计,亩产可达2吨,产值2000余元;今年3月又在省侨办的支持下,与荷兰康发花卉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发展多头康乃馨花卉种植出口基地,由荷兰方面提供世界上优质的种苗、技术保障和市场销售,项目一期规划种植750亩,先期启动75亩。通过与国内龙头企业和国外大集团的合作,实现一体化经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场农业向纵深发展,延伸发展空间。 通过上述措施,目前,我场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得到了加强,质量得到提升,引入机制得到完善,开放环境得到了优化,留住了外来投资大户,稳住了业主的投资信心,带动辐射了场员户。全场既有外来业主基地化生产的样板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又有场员家庭大胆实践的典型,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种植和果树种植场员户,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有了突破,侨场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场取得经验是: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开拓创新是前提;立足场情,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是根本;树立开放意识,建立引入机制是有效途径;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找准发展工作的切入点是关键;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尽快实现农场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是重要环节;以能人带动,外向延伸,实现农业兴场是最终目的。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面对未来,场党委和场管会明确提出了今后农场发展工作思路和具体目标。 工作思路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和省、市、县建设绿色产业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侨力资源,进一步抓紧抓好引进、引导、服务三大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型、外向型农业,以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具体目标是:围绕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的思路,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两大基地”和“一大示范区”,建成“一个龙头”和“一个市场”,带动“一个产业”,促成“一个项目”,形成“一套机制”,实现“两大目标”。 两大基地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建设5000亩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拓展淡水养殖业,建设2000亩以名、特、优为主的商品鱼基地。一大示范区是:在各级侨办的支持下,把我场建设为在全省侨场中比较典型的科技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示范区。 一个龙头是:建成一家在陆良县独占鳌头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形成带动效应。 一个市场是:在陆良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我场建成一个大型蔬菜及农产品交易市场,使我场成为全县及辐射周边的商品蔬菜和农产品终转站。 一个产业是:通过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吸引作用,利用我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条件和归难侨带入的东南亚人文资源,积极发展带动集田园观光、科技展示、垂钓娱乐、绿色饮食、异域文化欣赏、休闲渡假等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第三产业。 一个项目是:积极创造条件,与科研所进行“场院场所”合作项目开发,增加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一套机制是:通过建基地、上龙头、抓市场、重科技、强服务逐渐形成和完善一套“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场员家庭+销售市场+科技保障”的有效运营机制。 两大目标是: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我场形象效应和产品品牌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由安置型向经营型、从贫困型向富裕型转变,建成富裕文明新侨场和广大职工场员、归难侨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的总体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结合我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机遇,按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县的要求,带领全体归难侨、场员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进取。
二00四年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