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齐心协力度难关 开拓进取谋发展

    
P7080072.JPG

江西敖山华侨农场党委书记李森林在大会上发言

    江西国营敖山华侨农场位于江西上高县以东8公里处的320国道旁。1957年建场,1979年安置难民改为华侨农场。全场仅有国土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果园180公顷,水田55公顷,旱地75公顷,山地110公顷;现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民营企业16个,租凭企业2个。果业分场6个;总人口4015人,其中归国难侨759人,在册职工1655人,其中离退休职工466人,是一个规模不大但包袱很重的国营农垦企业。
    
    敖山华侨农场,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有过辉煌和自豪,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曾有过徘徊和忧愁,尤其是在1991、1997年两年,近330公顷温柑被冻害后,使本已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加之工业企业亏损严重,资不抵债而停产,经济十分薄弱。曾一度出现领导班子涣散,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没有保障、场部干部吵调动,180多名果业职工弃岗而走,700多名工业企业工人无岗而上,退休职工集体上访的混乱局面。面对这种情况,2002年11月,中共上高县委对敖山华侨农场的党政班子进行了大的调整;:新班子到任后,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件件实事做起,从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入手,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使农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3年全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3150万元,比上年增长54%,完成财政收入316.8万元,比上年增长40%,比2001年翻了一番。今年1——6月份,共完成财政收入213万元,同比增长70%。在2003年度全县工作总结表彰会上,获得综合先进和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工作4个单项先进,此外还获得全县仅有的财政收入和工业园建设两个特别贡献奖。去年10月江西省委孟建柱书记到敖山视察和指导工作时,对敖山的惊人变化和推行“三个代表”绩效管理,开展创建“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新华社、《求是》杂志、《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宜春日报》、宜春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纷纷到敖山来访,探讨敖山奇迹般变化的奥秘所在。
    
    一、坚持从凝集人心入手,做好为民谋利之事,变人心涣散、人心思走为人心稳定、发奋图强,实现社会由乱到稳的飞跃。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作保障,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敖山过去的确很“乱”,归纳起来有“四多”。即:群体、越级、重复上访的人员多,吵着要调动的干部多,离岗外跑的职工多,想回原侨居国的难侨多。但敖山的“乱”并不是社会治安不好,而是多种因素掺合在一起的结果。如:一些干部吵着外调是因为领导班子内部不协调;退休职工去上访是因为领不到生活费;客商企业想外迁是因为服务不到位;在职职工离岗外跑、难侨闹着要回侨居国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总之,敖山的不稳,根本问题是人心的不稳。对此,新班子没有病急乱投医,而是采取“一个问题、一个对策”的办法逐一加以解决,有效地凝集了人心,鼓舞了斗志。
    
    l、加强班子建设,给群众以希望。一个地方发展的快与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子战斗力的强与弱。敖山能在短期内发生惊人变化,得益于领导班子的过人胆识和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精神。一是加强团结。坚持和完善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新班子一到任,党委主要领导就逐个与班子成员进行了谈心和沟通,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导他们正视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按照各尽所长的原则,重新进行了分工,使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求真务实。要求每个班子成员建立一个种养示范基地,参与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扶助一户困难产,联系一户种养大户,服务一家客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联系培养一个上岗党员。并且规定每个班子成员每月下基层的时间不得少于20天,多与职工接触,多了解下情。三是敢闯敢干。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实践“三个代表”绩效管理、争创“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活动,将领导班子实践“三个代表”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班子成员,细化为具体工作,量化为具体分值。并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三年不改变敖山的面貌,我们无脸向县委、县政府和敖山职工做出交待,我们将向县委、县政府集体辞职”。使群众看到新一任班子的信心与决心,看到了新班子不畏艰难、破釜沉舟的勇气,看到了敖山发展的希望。
    
    2、理清发展思路,给群众以鼓舞。思路就是出路。面对1亿多元的债务、460多名退休职工、900多名下岗职工、750多名难侨和每年必须支付的450多万元的财务负担,敖山农场新的班子没有退缩气馁,没有悲观消极,而是沉下身子,广泛调查,深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既找到了制约敖山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认清了敖山发展的优势,场党委提出了“以县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改革力度,主攻招商引资,壮大工业总量,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三年翻番,重振敖山雄风”的发展思路,并将这一思路灌输给干部群众、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在全场上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些为敖山感到忧虑和失望的人为之振奋、深受鼓舞,全场干部职工士气大振,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3、坚持实事实办,给群众以信任。敖山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徘徊不前,工作难以开展,其根本原因是干部作风不实、群众观念不强,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对干部失去信任。为此,新班子始终坚持把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作为“形象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需要”,切实解决拖欠干部职工工资问题。2002年新班子到任时,已近年关,但干部教师连续8个月没发工资,退休职工连续6个月没发退休金,而农场账上仅剩3000元现金。为使群众过好“两节”,场党委一班人通过多条渠道,千方百计筹措150多万元,补发了80多名干部和场办教师的拖欠工资,兑现了拖欠的460多名离退休人员退休金。离退休职工当年就由集体上访变为“抬匾颂党”,400多名退休职工、40多名内退职工在春节期间,先后两次派代表送匾对农场党委表示感谢。二是解决侨民饮水困难问题。洋林侨民分场由于地质原因,水源奇缺,侨民长期饮用田间水、池塘水,许多侨民因饮水不卫生而患病,有的甚至英年早逝。饮水问题21年一直悬而未决,成为侨民一块心病。新班子到任后,通过跑项目、争资金,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投入30多万元,从8公里以外的集镇所在地引来自来水,使该分场300多名难侨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三是解决侨民住房难问题。两个侨民分场的住房,都是1981年统一标准建造的平房,20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侨民的居住条件远远落后于当地居民,有的侨民祖孙三代挤在一间仅有45平方米的屋子里,有的一家7、8口人共住2间房,有的甚至人畜共住。2003年,我们抓住国、省侨办支持“侨居工程”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县政府在建房用地、规费收缴上给予的优惠,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户落实的原则,采取省里每户补助1万元、农场每户补助2500元、分场每户补助1500元、其余侨民自己解决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了“侨居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有135户侨民申请建房,占侨民总户数的76.7%,68户已开始建设,每户建筑面积均在180平方米以上,部分侨民已喜迁新居。今年内预计有70%以上的侨民将告别居住21年之久低矮、潮湿、阴暗、狭小的住房,住上宽敞、明亮、富有现代气息的小楼房。四是关心侨民疾苦。对生活困难的侨民,只要符合条件,千方百计将其纳入低保,2003年共有135个侨民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占侨民总数的17.8%,对特别困难的12户侨民,还实行领导结对帮扶,农场每个领导对接一户,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在每年的传统“三节”定期走访慰问,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通过为职工群众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使群众认同或感受到这个班子是干实事的班子,是为民谋利益的班子,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班子。因此,今年在搞集镇规划和配合工业园拆迁房屋时,共拆除房屋21920平方米,住房127户,没有一个阻拦,没有一个上访,进展非常顺利。现在上访的人没有了,想走的人也不走了,而且去年有30多个在外10多年的侨民也回来了,一个“人心齐、泰山移”的局面已在敖山形成。
    
    二、坚持从深化改革入手,做好增添活力之事,变机制不活、管理混乱为机制创新、管理规范,实现体制由旧到新的飞跃。

    敖山近年来经济发展之所以步履维艰,工作难以打开局面,体制机制不活,内部管理不顺,是一个主要原因。场党委一班人深深地认识到,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重振敖山雄风,当务之急,就是要痛下决心,冲破重重阻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1、深化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农场过去有一定的工业基础,10个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00多万元,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部分企业都关闭停产,只有少数几个租赁给小打小闹的个体户经营,致使大量国有存量资产闲置。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我们采取了“一企一策、因地制宜”的方法,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法院、银行的通力合作,在短短的一年多,全面结束了建筑材料厂、医用制品厂、上朋化纤厂、陶瓷厂、羊毛衫厂、电脑绣花厂、饮料厂、化工厂等9个企业的改制,共剥离资产7536万元,其中银行贷款本金3366万元。此外,还整体租赁了电器厂。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为敖山的发展注入的新的活力,原有的老企业重现生机。2003年,企业上交税金216万元,比上年增长88%。6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
    
    2、创新管理方式,调动果农生产积极性。果业是农场的主导产业,也是侨民赖以生存的一大主业。但由于过去大锅饭的管理机制,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为此,对果业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创新。对农场180公顷果园,55公顷水田和75公顷旱地承包方式进行了调整,采取“交足场部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年一上缴,长期不变”的承包方式,使果农吃下定心丸,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2003年虽遇百年少有的干旱,柑桔减产也不够严重,果农的承包费在一个星期内全部交清。
    
    3、狠心精减非生产性人员,减轻财务负担。2003年初,根据果园管理模式的调整,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对非生产性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减。果业分场及企业的非生产性人员由原来的76人减为31人,精减率为60%,为场部节约直接的管理费用25万多元。此外,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撤销了场乡合一的建制,8个村委会成建制的划归临近乡镇管理,分流总场机关干部23人;脱钩了中学和小学,划转公办教师59人,分流场办教师21人;农场医院和幼儿园通过转体,由场办改为民办,大大减轻了场部的财务压力。
    
    4、精心人事制度改革,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债”和“人”的问题是困扰农场的两道难题。解决好了这两道难题,农场才能轻装上阵,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依法破产的法律程序,对原有工业企业的近8000万债务已基本剥离,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人”的问题更是一个棘手的大问题。今年场党委根据国劳社部发[2003]15号和赣劳社部[2003]55号文件精神,通过大量的艰苦的细致的工作,整个人事制度改革进展非常顺利。到6月底止,全场有1179名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有466名退休干部职工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还有669名已进行身份置换的人员也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职工身份置换的具体办法是:身份费每人1000元,工龄费每年200元。全场共筹集615万元,对所有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侨民职工除处),并与职工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合同,所有职工都成了社会人,其管理按居住地实行属地居民管理。
    
    三、坚持从招商引资入手,做好加快发展之事,变财源萎缩、增收困难为财政翻番、收入猛增,实现了经济由弱到强的飞跃。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解决敖山的诸多矛盾,使敖山走出困境,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快发展。新班子坚持从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入手,巧做借力发展、借市发展、借势发展三篇文章,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由弱到强的飞跃。2003年,由县财政分成给场部的可用财力达340万元,加各种承包费用以及上级拨款,可用财力达540多万元,年底结存10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入不敷出和寅吃卯粮的状况。
    
    1、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国营农场如何快速发展,靠农业不行,按过去老办法投资办工业企业也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凭借农场土地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招商引资,借翅腾飞。场党委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位的工作来抓,选派最得力的领导和干部组成招商小分队,常驻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做到1/3的人员外出招商,1/3的人员服务客商,1/3的人员应付日常工作,并且主要领导保证了用1/3的时间来抓招商引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03年,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的十几批客商来敖山考察,并纷纷落户敖山。一年来,共引进了浙江的港荣皮革有限公司、广东的金牛陶瓷有限公司、江苏的诺明高强度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赣州的顺达化纤有限公司、加拿大的锦鑫化纤制品有限公司等8个独资企业,投资总额6000多万元,可增加就业岗位500多个,是建场4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为目前和今后的财政增长和就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调整结构,借市发展。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果农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种花卉苗木、养猪、养蚕、养牛、养兔为主的“一种四养”生产模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大力发展生猪饲养。结合“侨居工程”建设,对大坪、洋林等6个分场的栏舍进行统一规划,严格按照生猪饲养小区化、生态化和人畜分离的原则,帮助和扶持职工扩栏养猪,发展规模生产。2003年帮助职工新建栏舍80多栋、面积2.85万平方米,培养年出栏200多头以上的养猪大户50户,100头以下的养猪大户120户。仅大坪侨民分场新建猪舍29栋,8200多平方米,36%的侨民户都有一个年饲养母猪10头,年出栏生猪200头的小型养猪场。2003年6月全省在上高召开生猪生产规模养殖会议,敖山华侨农场被会议指定为唯一的参观现场。二是发展桑叶养蚕。在组织专家对全场所有果园的地理环境、土壤等情况进行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作物布局进行了调整,划定柑桔适宜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对不宜种植区进行统一规划,发展蚕桑种植。洋林侨民分场在场长徐通兴的带领下,发展蚕桑170多亩,去年该场蚕茧收入25万多元,人均收入800多元。三是大力改良果业品种。对适宜种植区效益不高的果树,采取高位嫁接方式进行全面改造,逐步发展种植桃、梨、葡萄等市场好销的品种,改单一蜜柑种植为多品种种植。
    
    3、依托园区,借势发展。敖山紧邻县科技工业园,并已纳入了工业园区二期规划。场党委一班人紧紧抓住这一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策应园区发展态势,适应园区发展要求,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编制了敖山总体规划,制订了洪桥集镇的详细规划和工业小区的规划,并依照规划,进一步加快了洪桥集镇的改造建设步伐,重点抓了集镇主要街道的改造,共拆迁房屋8788平方米,拆迁个人住房49户,盘活集镇土地近2万m2,可获土地收益200多万元,为筹集集镇建设资金奠定了基础。
    
    一年多来,新的一届党委,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离上级党委、政府、各级侨务部门和农场职工的期望,仍有很大差距,仍需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去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拼搏。
    
    面对体制和机制发生本质变化的农场,如何保持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农场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党委一班人面前的又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决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生活质量为己任和追求目标,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开拓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全场人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用新观念、新思路引进机制,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增加工业项目,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补充的经济格局。到200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财政收入500万元,全场人均纯收入4000元;到2010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全场人均纯收入6000元,使全场人均占有的GDP,人FQU财政贡献率,人均纯收入居全县之首乃至全市之首。在管理方法上,实行全方位的角度转换,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根据我场的产业特点,组建工业、果业、养殖业协会,负责技术的指导与培训、信息的搜集与提供、产品的联络与推销,为企业和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便捷和优质服务;在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上,切实做到“两个结合”。即注重培养和扶持一批“企业家”、“庄园主”和重视弱势群体扶贫解困相结合。通过扶持一批民营企家和土地向技术能手适度集中,使其率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党员干部帮扶活动的“三管齐下”,使弱势群体能得到生活的保障。通过两个结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千方百计满足职工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切实做到“六进分场四进户”。即:水泥路进分场、文化科技室进分场、医务室进分场、幼儿园进分场、老年活动室进分场、体育锻炼器材进分场;程控电话进户、有线电视进户、自来水进户、各种高档家用电器进户。我们坚信,有国、省、市侨办和当地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我们场党委和职工的共同努力,敖山华侨农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