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引进步伐 推动大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广东大旺华侨农场副书记李木财在大会上发言
广东省大旺农场始建于1958年,1978年因接收6300多名越南难民而更名为大旺华侨农场,归口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1988年下放肇庆市管理。大旺华侨农场总面积96.7平方公里,2003年底全场户籍人口2.3万人,其中归侨侨眷人口5489人。 近几年来,我场以理顺管理关系为契机,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加快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过抓好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了全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2003年,我场完成GDP6.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工业总产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9万元,比上年增长32%,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2.73万元、1055元和1.21万元,几项人均指标均高于肇庆市其他各县(市、区)。外向型经济更是蓬勃发展,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近三年每年都翻番,其中外贸出口在1998年还是零的基础上,去年实现了5077万美元,大旺已成为肇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转制,打基础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华侨农场还是一直沿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为使农场摆脱困境,加快发展,我场于1992年底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大旺华侨农场基础上设立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赋予县级行政和经济管理职能,加强了地方政府对农场的领导,加快了农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步伐,农场的经济工作重点也由纯农业向“三高”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转型。2001年初,肇庆市政府在我场规划建设9平方公里市直工业园。2001年底,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园并将管委会迁至大旺,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华侨农场、综合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赋予市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我场以这两次管理体制的转变为契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根据大旺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和管理体制优势的情况,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思考,认识到农场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工业,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安置更多人员就业,才能创造更多的税源,才能解决农场遗留下来的问题和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为此,我场确立了“工业立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力口快农场工业发展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思路。 二、抓改革,卸包袱 (一)以产权改革为核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场原有国有工商企业34户,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管理不善、债务沉重、效益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改革形式:1、对资不抵债且又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依法实行关闭破产。2、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采取内部职工出资购买或向社会出让国有产权的形式进行转让。3、对仍有经营利用价值的工厂、公司向社会公开拍卖,彻底转让产权。4、对经济效益较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产权或债权债务关系难以理清,暂时不具备条件进行产权改革的企业实行租赁经营。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国企改革的配套工作:一是做好企业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引导分流人员向“三高”农业、外资企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做好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债权债务的追缴和清偿工作;三是做好社保扩面及基金追缴工作。到2001年,场属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全面消灭了亏损,实现了国企改革三年解困的目标,同时也使原来的场属国有企业获得了新生。如场属机械修配厂1999年转制前年产值仅为800多万元,到2003年增长到2200万元,税收也增长了一倍多,企业的生产厂房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扩大到9000多平方米。企业员工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员工的月平均收入由400多元增长到800多元,且大部分员工为场内的下岗工人和待业人员,为农场舒缓就业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创造了社会效益。 (二)以糖厂破产为突破口,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过去大旺的农业一直以甘蔗种植业为主,但近年来制糖行业亏损严重,糖/—不关,糖厂乃至全场的亏损局面难以扭转,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将无法实现,土地的潜能也难以释放,从而导致僵化的农场生产模式,落后的经营机制也无法打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就无法建立起来。经过反复深入研究分析,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我场于2000年对糖厂实行关闭并进入破产程序。同时,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高”农业,使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性调整。我场主要是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引导大旺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二是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向社会全面放开的耕地租赁经营模式,成立专门的农业资产管理公司,对全区的农业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实行定人员、定经费、定上缴任务基数、超收留成奖励的“三定一奖”管理办法。三是根据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妥善安置农业职工。改制后的农业在册职工身份保持不变,每人安排1.5亩岗位福利田。由农业单位对岗位福利田进行连片规划,引导农业职工发展“三高”农业。 通过实施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农业效益显著提高。2003年全场有鱼塘、香蕉面积各1万亩,花卉苗木7000亩,生猪上市量40万头,平均亩产值达9000多元,农场当年的农业总产值达3.4亿元,同时造就出一批种养大户。如越南归侨黄葵山,承包鱼塘230多亩,搭建猪舍6500多平方米,年上市名优桂花鱼110吨,年出栏肉猪1万头,年产值超1000万元,获纯利近100万元,成为归侨侨眷创业的典范。另一方面,提高了农场的企业经营效益。由于将大部分的农业用地经营权推向市场,农业土地的租金从改革前的每年780万元增长到1800万元。农业单位管理人员也由改革前的278人精简到75人,日常经费从改革前的每年504万元压减到260万元,使农场能够安排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和推行社会养老保险。 (三)积极推进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和纳入地方养老保险统筹工作。为彻底解决华侨农场遗留问题,我场严格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于2002年开始准备实施华侨农场改革工作,重点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华侨农场纳入地方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我场的职工养老保险全民统筹早于1991年就开始,但一直都只是场内统筹,统筹面窄,保障能力不高。去年省政府实施华侨农场改革工作后,由省、市财政分别按8:2的比例安排一次性补缴统筹金5600多万元,并在肇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使我场的社会养老保险于去年7月1日起正式纳入肇庆市中心区统筹,按肇庆市核定的缴费工资687元为基数,企业按单位20%,个人8%,机关事业单位按单位19.4%,个人8%的比例进行征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也按肇庆市的标准进行社会化发放,大大提高了我场的社会保险统筹能力。二是做好华侨农场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工作。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这次解除劳动关系的范围对象是全场非财供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中大部分是作业区的农业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具体做法是由省市财政分别按8:2的比例安排资金,按在册职工的工龄计算,以肇庆市企业平均工资为标准,每一年工龄给予568元的经济补偿金,经核实,全场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为4591人,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总额为6700多万元。解除了职工的劳动关系,也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转变为城镇居民,并享有更大的创业空间,这项工作于今年正式启动,目前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将于今年7月份基本完成。 三、抓工业,促发展 近几年来,我场积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实际出发,花大力气抓好园区的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全力推动我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构筑发展大平台。一方面是抓好工业园的规划。2001年通过国际招标,聘请香港、广东的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园区的建设规划;另一方面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自筹资金、争取上级支持等途径,加强了道路、供电、供水、信息化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第三方面是多形式开发工业园。我们既充分发挥区投资主体投融资的作用,又采取引凤筑巢的方式,加快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步伐。二是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大力抓好招商引资。第一,制定发展工业优惠办法和鼓励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场内外各界人士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第二,创新招商机制,使招商工作做到企业化、职业化、专业化,提高招商工作的水平和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的效率。第三,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我们把每年的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每位场领导班子成员和下属各部门,年终进行考核,兑现奖罚。第五,抓好综合服务,优化投资软环境。我们积极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审批、报建到生产经营的全方位、“保姆式”的优质高效“一条龙”服务,着力打造园区服务品牌,使已落户我场的安心在大旺发展,并鼓励引导他们介绍朋友或上下游企业到大旺投资。由于招商政策不断完善,招商环境不断改善,招商渠道不断拓宽,使我场近年的招商引资总额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去年,我场新签外来投资项目34宗,合同投资总额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外贸出口507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倍、l倍和1.7倍。目前,已有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到我场投资设厂,落户企业达1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近20亿美元。在2002年引进世界500强韩国SK集团和美国财富500强美国LP集团项目的基础上,我场去年又成功引进了首期投资总额5.2亿美元的亚洲铝业和投资2亿美元的太平洋铜业等多个大型项目,大旺已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场一跃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块新兴的投资热土。 四、抓民生,保稳定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场始终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使广大农业职工由单一的承包种植甘蔗转向发展“三高”农业,通过国企改革和发展外向型工业,使大部分人找到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第三产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实惠。在转制为开发区前的1991年,我场职工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936元,人均储蓄存款不足3000元;到实施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前的1999年,农场职工人均年收入为6989元,人均储蓄存款6450元;到2003年,农场职工人均收入10628元,人均储蓄存款12058元,实现了群众生活水平与农场的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目标。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我场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于2003年推出实施再就业工程、同富裕工程和安居工程三项民心工程,切实解决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共同富裕。再就业工程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由农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了3——5期培训班,提高再就业人员素质,目前我场因国企改革等原因造成的1400多名下岗待业人员中已有1300多名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98%;二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企业在招工时优先考虑场内人员,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提供的就业职位大幅增加,去年我场就新增就业机会8000个,其中农场人员所占比例一般达20%;三是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进行引导扶持。包括做好再就业人员的税费减免,对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将社会公益性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对招用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岗位补贴。同富裕工程是由我场利用回收土地的安置资金组建职工及农场居民参股的同富裕股份公司,重点是兴建招商厂房、住宅、商铺并对外招租,租金用作股份分红。通过股份收入为区内职工居民提供基本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来源。安居工程是计划用3——5年时间对全场的原职工居住的旧平房进行全面改建,今年动工建设1000套,建筑面积达80000平方米,通过安居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还花大力气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一个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安居的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