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李光耀

    
    李光耀,男,北京市侨办助理调研员。在8年的信访实践中,他以“真心为侨办实事、遇到困难不回头”的执着精神,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认真解决归侨侨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积极化解矛盾,为侨办了一件件实事。
    
    按信访部门的职能,对归侨侨眷反映的问题可以转办、督办或协调。但李光耀却不满足于此。他对归侨侨眷的事情,不管份内份外,只要力所能及,只要现实条件许可,就要积极去办,尽快去办。近几年,伴随城市建设、危改拆迁等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层出不穷。侨办的信访接待室也成了来访者出怨气的地方。面对情绪过激的来访者,李光耀总是以理解与温和的态度,听着、问着、记着,或当场协调办理,或耐心劝慰解释。
    
    2001年,一位侨眷满脸泪痕来访,称她家的私房因公路拓宽被拆迁,而迟迟得不到满意的补偿,丈夫定居国外,但在当地的生活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她与母亲靠此铺面房的经营维持生计,如果补偿问题不能合理解决,就准备自杀。听着来访人的叙述,李光耀内心十分焦急,感觉到事态发展的严峻,他当即与来访人一起来到该拆迁办公室。经查,该铺面房用于经营的事实双方均无异议;但因该侨眷将房出租给他人经营,所以营业执照登记的并非侨眷本人。这样该房的商业内容的拆迁补偿款就将补给现在的经营者。弄清事实后,李光耀与拆迁办的负责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建议拆迁办充分考虑侨眷房主的家庭困难,重新对该房商用价值进行一次评估,并提出在补偿比例上向出租人一方倾斜。这一建议得到了拆迁办的响应和来访人的认同。终于,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得到了化解。事后,这位来访者还写了感谢信专程来到北京市侨办表示谢意。
    
    经贸大学71岁的归侨叶燕屏女士是位肝癌晚期患者。叶老师50年代从日本归国,一直在经贸大学工作。1982年,定居香港的姐姐身患重病,为了在寒暑假往返香港以方便照顾姐姐,她办理了香港身份证。1999年学校售房时,她希望购买自72年就居住的公有住房,但因没有北京户口此事没能解决。去年,学校设立了专职统战干部,叶老师重新提出购买此公房的问题。由于新上任的统战干部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请市侨办帮助解决。了解到这一情况,李光耀同志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将有关政策送到学校,并解答了学校提出的有关问题,为学校统战部执行政策、与校方有关部门协商,办理叶老师购房的工作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导与帮助。
    
    有了政策的支持,学校统战部马上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介绍有关侨务政策和叶老师的具体情况,建议学校将住房出售给叶老师并以丈夫的名义购买。由于叶老师重病住院,统战部及时与其家属联系,并帮助其家属准备购房的有关证明材料。
    
    在侨务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加之校方统战部为此事积极奔走,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了却了叶老师一生中的强烈愿望,解决了叶老师的购房难题。当叶老师在医院得知这一消息时,感动无比,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向北京市侨办及校方统战部表达一位老归侨的深深谢意。
    
    李光耀不满足于日常的办信接访,用他自已的话说,是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他根据工作中积累的大量资料,撰写出30多万字的文稿,其中他写的《深化侨务信访工作,吸引在外留学人员》、《关于侨政工作未来走向的讨论》、《新华侨与海内外侨情的变化》、《新老移民的对比分析和工作构想》等20多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侨务工作研究》,《诤友》、《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侨园》等十几种刊物上。
    
    信访部门所做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李光耀正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为广大归侨侨眷奉献着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