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张波,女,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开始从事侨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张波20多年经手处理的侨务来信达1190件,接待来访11400多人,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温暖了无数归侨侨眷。人们亲切地称呼张波是归侨侨眷的“娘家人”。 西城区是首都中心区,常住人口近80万,其中归侨侨眷、港澳同胞亲属、外籍华人亲属和新华人新华侨及其眷属共14000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居四城区之首。为了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力,张波不遗余力地辛勤奔走,在她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为侨胞解决了大量落实政策、住房困难、子女上学、青年就业、工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西城区各项侨务工作的开展,凝聚了广大侨胞对祖国和家乡的向心力。 阜外街道的张石民是一位1958年从马来西亚回国定居的孤老归侨。由于不幸身患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后失语,落下残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仅靠微薄的补贴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张波接到张石民反映生活困难的来信后,立即向主管领导作了汇报,并协调阜外办事处的干部到老人家中去帮忙做家务,照顾其生活;当地许多团员青年也自动组织起来为张石民购物、换煤气、搞卫生;街道定期给予张石民生活补助款,各级领导也在年节派人慰问张石民,给张石民送去了亲人般的温暖。 由于张石民医疗费支出较大,个人承担有困难。张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面呼吁,不厌其烦,反复找卫生、财政、民政、街道和侨办领导等多方面协商,最后由主管副区长召集各有关部门现场拍板解决,特批6万元作为张石民医疗专用款。此后,张波又根据张石民的特殊情况,协调街道民政等系统为张石民增加生活补贴,指导街道关注他的日常生活。通过自己的工作,张波把政府对归侨侨眷的深切关怀体现出来。这种对归侨利益认真负责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街道干部,为“侨”服务成为一种经常的行动。晚年不孤,老归侨张石民深受感动,其在国外的同胞姐姐得知后专门写信倾诉感谢之情。 孤身归侨黄某是位精神病患者,长期住在回龙观精神病院。十几年来张波把她的冷暖挂在心上,逢年过节第一个想着去看她,给她带去生活必需品和食品。黄某只要见到张波,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有说不完的话。十几年了,黄某对许多亲友都不记得了,但她知道,侨办是她唯一的依靠,每次见到张波都依依不舍。张波每次都耐心地拉着她的手嘱咐她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医院的工作人员都说,难怪黄某总是念叨要找侨办,想侨办;侨办对一个精神病人的关怀真是太细致了。为了让黄某生活好,张波和街道干部一起研究对她的照顾措施,侨办为她提供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街道为黄承担了十几年来全部生活和医疗费用。在张波等侨务干部的关怀照顾下,这个精神病人生活得舒适愉快,日渐康复。 归侨张某曾经因触犯刑律判刑入狱,刑满释放后受到社会上某些人的歧视。没有工作和生活来源的张某找到侨办哭诉。张波热情接待她,和她谈心解除她的顾虑,帮助她树立起生活和重新做人的信心。为了使张某早日走出困境,张波多方反映她的困难,街道为张某办理了生活补助和帮困卡,张波还从市侨办为她申请了每月100元的固定补助。张某用这笔钱做起了手工艺品和服装加工,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为了表达谢意,她将亲手做的精美漂亮的编织花篮送到了侨办。张波婉言谢绝了她的礼物,嘱咐她好好做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就这样,一个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险些重走旧路的人又回到了积极的生活中来。每当各级领导去家中慰问看望归侨时,张某总是说政府是她的再生父母,同时也坚定地表示,自己要尽力克服困难,用双手去改善生活。 对于高龄蒙古老归侨贺继宝一家,张波更是从解决生活困难、子女的工作、家庭纠纷到最后解决拆迁中的房屋分配等全程关怀,直到最后老人病逝。贺继宝老人在弥留之际还想着要求见侨办同志一面,用俄语唱歌表达对侨务干部的感谢和祝福。其女儿给侨办写来感谢信说,侨办对她父亲及全家的照顾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不会忘记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侨办给他们送去了最大帮助和安慰。 为搞好社区侨务建设,为居住在社区内的归侨侨眷更多地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困难,张波根据市区对社区侨务建设的新要求,在街道社区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指导街道侨务干部充分利用财政对街道的固定投入发展社区侨务工作和社区公益事业、卫生保健等,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较好地保障了生活在社区的归侨的合法权益,使侨务工作向社会化发展迈进了一步。 作为侨办副主任,张波很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她常对年轻人说,我们有几千万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要用我们的爱心诚心和不懈的努力去温暖侨心,只有凝聚国内眷属的心,才能凝聚住海外同胞的心。在她的带动下,办公室青年侨务干部坚持深入归侨侨眷家中,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困难,使社区侨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一些海外华侨华人回来探亲时,特别登门到社区和侨办对侨务部门的工作表示感谢。 “只要是归侨侨眷的事就是大事,就得尽力去解决好,否则心里就不踏实。”张波常常这样说。而归侨侨眷遇到困难时,也总是向“娘家人”求助。张波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以“温暖”凝聚了“侨心”,同时也赢得了侨界人士踊跃投资、引资建设西城的热情,使侨务工作充满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