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
张猛,男,北京市宣武区侨办干部,1997年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市宣武区侨办,一直承担着全区的侨务信访工作。宣武区是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有569位老归侨、近4000名侨眷在这里生活、工作;有250O多位海外新华侨和留学人员,他们的眷属也在2500人以上,还有近200家驻区侨资企业,侨务工作对象总数在一万人以上,所以侨务信访工作比较繁重、复杂。这祥一份工作对于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十分艰巨的。张猛以满腔热忱,在信访岗位一干就是5年,共处理来信326件,接待来访837人次,答复来电2000多件,结案率高,侨界满意,在1999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区级优秀公务员。 张猛对广大侨界群众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工作之初他给自己定了信访工作的六不原则,即:“不强调困雉,不敷衍糊弄,不惧怕麻烦,不推诿扯皮,不就事论事,不空头许愿”。热情对待每位来访者、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全面细致地解答他们的问题。 2001年夏天,张猛接待了身患肝癌的侨眷杨女士。接待那天,当杨女士说出自己的病情时,几位在一旁等待投诉的来访者几乎都站了起来,躲到了门外。张猛依然像接待其他人一样热情的接待她,耐心地听她哭诉。原来杨女士是一位美籍回族华人的妻子,她本人是汉族,当初他们的女儿出生时随母定为汉族。而现在孩子十几岁了,整天嚷着想改成回族,还经常埋怨她。因为国内没有其他亲属,逼得杨女士独自一人从医院偷着溜出来想给女儿改民族。但是因为她丈夫在国内的户口已注销了,其原单位、原住地派出所都没能开出证明。她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侨办问能否出具征明。 杨女士来访的问题实属民族事务部门的业务范围。但张猛没有简单地答复“此类情况侨办无权出证,请咨询负责民族事务的干部解决。”。他记下了杨女士的联系方式,告诉她回去安心养病,等候消息。接下来的几天,张猛向负责更改民族的同事请教如何办理手续,又冒雨跑了公安分局、派出所、杨女士丈夫出国前的单位,最后终于办齐了相关手续。当张猛把更改好的户口本送到杨女士病床前时,她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含着泪说:“别人是见了我就躲,而你不但不嫌我,还把份外的麻烦事往身上拉。谢谢您圆了我的心愿,让我可以不带遗憾的离开人世!”因为有了对侨界群众的深厚感情,类似的事例张猛做了许多。用他自己的话说:“5年来,我对侨界的感情,已从朴素的为侨服务之情发展成了割舍不下的血肉亲情。” 张猛是法律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有人觉得他做信访工作是大材小用,而他却认为,这正是自己做好信访工作、维护侨界群众利益的独特优势。在处理信访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行政手段力不能及的情况。每到这时,他就帮助分析所有细节,自己拿不准的就请教老师、专家,认为条件成熟的就支持走法律程序。仅2001年,在他建议下进行诉讼的9件案件中,有6件在区级法院胜诉,有3件在市中级法院终审胜诉。有一位归侨在胜诉后对他说:“凭你的本事,如果做个兼职律仰,肯定能发财。”他却回答道:“我如果想发财,还来这里干什么?早就作专职律师了!现在我觉得自己的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比做专职律师还要大。” 由于张猛善于虚心学习,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对各类信访都能做到“有备而接”,大大提高了处理信访的效率和质量。当他发现在侨务信访中涉及侨房的案件占总数的50%以上时,就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处理方法。5年来共落实侨房产权22间,收回侨房使用权65间,解决规划、翻建、拆迁等涉侨房产案48件,其中包括有全美北京同乡联谊会会长李云来女士、美籍华裔历史学家袁清教授等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华人房产问题的解决,对海外了解中国的侨务政策落实情况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每年年底,张猛都要把一年的信访情况迸行整理,同时参照国情、市情、区情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性和趋向性的来信,以调整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例如1999年进行新华侨及留学人员调查后,统计出宣武区有新华侨及留学人员2437人,其在国内眷属2465人,而当年的信访总量中这部分侨界人士的信访量只占非常小的比例;驻区的近200家侨资企止的信访量更是微乎其微。为了不使维权工作出现盲区,他选择了一批侨资企业家和新华侨及留学人员的家属走访,结果发现他们不是没有遇到涉侨问题,只是因为缺少对侨务部门工作的了解而忽略了这一解决问题的渠道。 针对这一情况,张猛建议宣武区侨办加大在这一领域的宣传力度,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主动请缨,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为新华侨及留学生家属维权。通过努力,他成功地为一批侨资企业解决了贷款、缴税、合同续签、房屋出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一些新华侨家属的再就业、困难补助、出国手续等问题,增强了他们对侨办的认同感,为侨办树立起了良好的声望。近几年,侨资企业及新华侨、留学人员眷属遇到困难来找侨办的人数逐年增加,在海外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张猛付出的真情挚爱,许多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谢意。他一直坚持了“锦旗不悬挂,感谢信不出示,谢礼不接受”的原则。所有上述物品中,只是有一条幅常年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这是侨眷李志民老先生所书“侨界挚友”四个大字。那是几年前一个冬天,他刚参加了机关献血回家休息,当时并不知情的李老打来了电话,想请他到房屋侵权现场看一下。张猛坚持到现场勘察并听取情况说明近一个小时,险些昏倒,李老看到此情大为感动,拿出一块手表想作答谢,被谢绝了,于是立即写下了这条幅,亲自送到了张猛的办公室。 张猛确实称得上是侨界挚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