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毕玉英

    
    毕玉英,女,山东省枣庄市侨办副主任科员
    
    毕玉英怀着对归侨、侨眷的深厚感情和对侨政工作的使命感,于1997年10月开始负责信访工作。多年来,她心中时刻装着归侨、侨眷,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接待来信来访300余件次,处结率达100%,为凝聚侨心,争取侨力,推动枣庄市侨办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做好信访工作是天职
    
    毕玉英认为侨务信访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自然不会像农业种植、工业制造那样直接见到成果。侨务信访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社会性、涉外性,工作成效往往是间接地、分散地、迟缓地表现出来,但其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可估量。侨务信访架设了政府与侨胞沟通的桥梁,拓展了信息渠道,维护了广大侨胞的利益,改善了投资软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正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因此,作为一名侨政干部,做好信访是天职,忽视信访是失职,不抓信访是渎职。
    
    毕玉英从工作实际出发,把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作为信访工作的着眼点,向枣庄市归侨、侨眷和涉侨部门公布了八项服务承诺:1、首问服务。来侨办办事的人员只要先问到她,她即成为首问责任人,负责解答问题,直到客人满意或将客人引见给有关领导或科室为止。2、即时服务。凡符合规定能当场办理的事情,马上就办,一次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让归侨侨眷跑第二趟。3、限时服务。当场不能办理而需要调查了解的,三日内一定开展调查,并及时告知结果,对收到的来信,一周内必须回信解答。4、高效服务。节假日八小时之外随叫随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5、跟踪服务,想侨胞之所想,急侨胞之所急,对所处理的问题,经常跟踪督查,努力为侨提供优良的服务。6、协调服务。对归侨侨眷提出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竭尽全力为其排忧解难。7、廉洁服务。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不因为侨办事而接受其馈赠或宴请。8、热情服务。通过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开水,一颗真心,一声再见的热情服务,树立侨务干部的良好形象。
    
    侨眷王颖在丈夫已半年未领到工资的情况下,自己又失业,一家人失去生活来源。望着才刚二岁的孩子,想着今后生活的困境,王颖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在极度悲观的情况下,她想到了侨办。毕玉英同志了解了她的情况后,一边进行安慰和鼓励,一边与厂里联系,并承诺三天内告知办理结果。但第二天毕玉英突然病了,发高烧,浑身无力,大夫说必须输液,卧床休息。但想到自己的承诺,毕玉英脑海里又浮现出侨眷对自己信任和期盼的眼神,她再也躺不住了,拖着病体去化纤厂,一次没找到人,又去第二次,终于见到了劳资科长。听着毕玉英介绍国家对归侨侨眷的照顾政策和山东省、枣庄市关于企业尽量不要安排归侨侨眷下岗的要求。看着她憔悴但坚毅的面容,劳资科长为她的执著而感动了,答应立即将情况报厂部,尽快安排王颖重新上岗。之后,毕玉英又多次与厂里联系,厂里终于在岗位少、困难大的情况下破例安排王颖重新上岗。王颖非常感激,表示要努力工作,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善行为侨之举
    
    侨务信访面对的都是一些繁琐的、具体的、日常的、量大的事务性工作,而且弹性大,无严格指标去衡量。但毕玉英却能从中悟出,信访无小事,弹性大,潜力就大,贡献也大,关键在于侨政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信访工作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她认为侨务信访工作必须善行为侨之举,多办利侨之事。1999年夏天,枣庄市针织厂职工、归侨陈馥香已到退休年龄,但因该厂效益不好,多年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有关部门不给办理退休手续,因而也领不到退休金。当时陈馥香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工作,生活变得异常窘迫。毕玉英通过侨务信息网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主动到该厂了解情况,又到市社会保险处进行咨询。该处答复按规定对欠缴保险金的企业,他们不办理其职工领取退休金的手续,除非该厂一次性补全所欠全部职工保险金。但工厂方面表示确实无力补缴,而保险处则坚持不补就不办,并强调以前从未破例。至此,解决的希望似乎渺茫,但毕玉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挑战困难的人。三伏天,她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工厂、劳动保障局、社会保险处之间,进行着艰苦不懈的努力。她结合枣庄全民招商引资,发挥“侨”的优势的大环境,结合党和国家对困难职工的关怀照顾政策,结合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结合陈馥香的生活现状,晓之以理。工作中毕玉英注重与人交往的艺术,充满了人情味,不说官话、套话,将解释说服争取工作寓于情感交流和思想感染之中。一个多月的耕耘终于结出果实,有关部门同意特事特办,陈馥香如愿领到了退休金。毕玉英同志这种强烈的服务意识和热忱真正体现了“侨办侨办,要努力去办,认真去办,顽强去办”的精神。
    
    为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毕玉英同志平时十分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她除了用心研究《保护法》、山东省的《实施办法》以及配套政策外,还认真学习经贸、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她说:只有成为知识面广的“杂家”,才能成为信访工作的“专家”。1998年,枣庄市邱姓侨眷借给一私营企业主3.5万元,后因企业效益不好,该私营企业主关门不干了。邱先生多次上门催要借款未果,便来侨办请求毕玉英帮助解决。毕玉英先是调查了该企业的注册登记、生产、销售情况后,又走街串户,深入到该企业主的领导家了解情况,发现他并不是没有钱,他拒不还钱的各种理由也不成立。于是毕玉英利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邱先生走上依法维权之路,由于准备充分,引用法律条款适当,法庭依法判被告立即归还借款3.5万元。判决虽然下来了,却又遇到了执行难的问题。毕玉英同志并不气馁,多方努力,相继克服法庭合并、人员变动、档案难寻等重重困难,历时2年,终于为邱忠胜要回了全部借款。看着侨眷满意的笑容,她心中充满了无限欣慰。
    
    三、不断创新为信访
    
    创新是当今世界最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各项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侨务信访工作不创新,就没有特色,更谈不上发展。毕玉英在实际工作中,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的主题,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不因循守旧,而是在创新中求落实、求发展。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变“接待上访”为“主动下访”。几年来,她跑遍了泰安市8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各大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她建立了“贫侨档案”、“归侨侨眷年老体弱,寡孤独档案”,“归侨侨眷知名人士档案”、“重点信访户档案”、“信疑难问题档案”、“归侨侨眷即将升学就业子女档案”,形成了完整的访工作资料库。她坚持定期走访制度,沟通思想,联络感情,掌握信息,倾听意见,被广大归侨侨眷称为他们的“贴心人”。
    
    总结多年的信访工作经验,毕玉英发现,许多问题如能及时预见,迅速介入,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就不会造成上访,重复上访或越级上访。因此,毕玉英未雨绸缪,实施超前服务,使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1999年初,她翻阅资料库时发现归侨钟志明的女儿将于当年从枣庄师专毕业。她知道钟志明的妻子精神失常,预计钟志明的女儿肯定会要求就近分配,以便照顾其母。考虑到就业形势严峻,她决定提前介入,便主动到教委了解分配政策。当得知今年师专毕业生全部分配到乡镇学校任教,市区一个不要的政策后,她又积极了解乡镇学校分布和师资情况,琢磨怎样用好政策。果然,不久钟志明就提出将其女儿分到市内学校的要求,请侨办给予帮助。由于超前工作,心中有数,又与教委密切配合,最后将其女儿分配到离市区最近的一个乡镇中学,距她家只有5公里,既不违反规定,又解决了归侨的困难。
    
    做好侨务信访工作,目的是充分调动归侨侨眷的积极性,发挥“侨”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毕玉英经常思考的是怎样使信访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她感到归侨侨眷并不只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特殊群体,更是一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光和热的巨大资源。为此,她提出结合信访工作,建立归侨侨眷联络员制度,并精心筛选人员,拟定工作条例。联系员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全市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他们主动提供各种信息,为枣庄的腾飞献计献策,同时也促进了侨务工作的不断完善。而侨办为侨服务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发了归侨侨眷的工作热情。他们在本职岗位勤奋工作,争先创优,形成了“侨办为侨服务好,侨为枣庄贡献大”的新局面。
    
    在毕玉英看来,侨务信访是一条渠道,渠道的价值在于畅通;侨务信访又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侨务信访还是一种做人的工作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毕玉英决心继续扎实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通过侨务信访渠道,多为侨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实践自己“奉献我的真诚,铸造您的满意”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