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赵怀烈

    
    赵怀烈,男,江苏省无锡市侨办侨政处处长。
    
    赵怀烈在长期的侨务工作中赵怀烈结识了许多华侨。他清楚的认识到祖房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对家乡眷念之情的“根”,落实好侨房政策是凝聚侨心的重要举措。因此,近十年来,在无锡市侨办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他不辞辛苦,积极与无锡市拆迁办等有关拆迁单位部门联系协调,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江苏省《实施办法》中有关拆迁侨房安置的规定,宣传无锡在海外的华侨以及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典型事例,使无锡市现有320户侨房在拆迁安置时基本贯彻了“留根”的规定和“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争取了侨心,国内外反映较好。例如崇安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拆迁旅加华侨张道然用侨汇建造的200平方米房屋时,赵怀烈几次到该公司,向他们宣传《实施办法》第十六条“依法拆迁归侨、侨眷建国后用侨汇建造、购买的房屋,拆迁人应当以相等条件的房屋进行产权交换,并就地或者就近安置”的规定,积极参与协调。在与产权人充分协商后,该公司拿出60万元在无锡市区易地另建相同面积的房屋,使张先生十分满意。之后,张先生在无锡市又先后投资办了4家企业。
    
    赵怀烈在侨务信访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依法护侨光靠侨办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2000年4月,旅意华侨俞洁十分焦虑地打来国际长途,反映她在无锡市西水墩14号80多平方米的私房将要拆迁。由于整个西水墩要改建成公园,居民一律外出安置到芦庄新村。拆迁单位因该项目属市政工程,不同意俞洁家提出将拆迁安置房作价后由她们自主购房的合理要求,要她们自己去处理掉芦庄新村的安置房,并限期搬迁。南长区法院也即将张贴出强制拆迁的公告。俞洁的老母亲不知如何是好,从国内打长途电话给俞洁。赵怀烈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无锡市人大信访处联系,随后与无锡市人大信访处处长一起赶到南长区法院,明确表示,该开发公司的这种安置办法是不合情理的。同时,建议法院不要采取强制拆迁的做法。在无锡市人大信访处和无锡市侨办的干预下,最终南长区法院调解作出由俞洁家自主购房的妥善安置方案。意大利华商会为此写信给无锡市侨办表示感谢。
    
    无锡有许多五、六十年代归来的老归侨,当初他们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爱国心,应当得到党和政府的特别的关爱。侨务信访工作就成了体现和落实这种关爱的渠道,侨务信访干部更成了送温暖的使者。2001年无锡市公用房产公司要拆迁归侨杨玉英家的21平方米的私房。杨玉英是侨务部门和组织定期补助的困难归侨。杨夫妇俩几次来无锡侨办反映困难情况,希望安置靠市区近一点、面积大一点的二手房,以方便就医和解决儿子的婚房,而房产公司只同意安置40多平方米的单间。赵怀烈一再与房产公司联系,参加法院的调解会,并几次向无锡市人大民宗侨委领导汇报,反映杨玉英一家的实际困难,争取无锡市人大的支持。最后在无锡市人大领导的关心下,房产公司给杨玉英安置了65平方米的竖套新房,并减免了15000元的超面积贴费。杨玉英一家对此十分感谢。
    
    上海市徐姓侨眷在无锡的60多平方米的住房是八十年代落实侨房政策发还后又拆迁安置的。按当时的规定,因他的户口不在无锡,所以不能够享受无锡职工的优惠购房政策。徐反映如果按商品房价折旧购买要几万块钱,实在承担不起,不买的话,房租一年比一年调高,他夫妇俩已退休,房租负担越来越重,成为日夜忧虑的心病。赵怀烈几次到无锡市房改办联系,反复说明徐的住房是落实侨房政策后拆迁安置的,八十年代的商品房价格较低,而无锡市拆迁安置没有实行产权交换的形式这一历史原因,且徐在上海的住房较小的特殊情况,要求给予适当的照顾。最后无锡市房改主管部门在侨房政策的感召下,同意让徐享受无锡职工优惠购房政策,并按房改实施第一年的价格计算。徐只用了7000多元买下了住房,解决了后顾之忧。徐正伦老夫妻俩感谢不尽,特地送来“真诚为侨排忧解难,侨界人士的贴心人”的锦旗。
    
    就业难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无锡市有少数归侨子女尚在待业,赵怀烈在接待来访时,一方面引导归侨子女要有正确的就业观,一方面积极奔波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归侨子女邓维嵘原在一家汽车改装厂做临时工,生活比较困难。赵怀烈热心为其与无锡市劳动局劳动就业管理处联系,经该处处长推荐,并亲自陪同邓维嵘去无锡汽车制造厂应聘,使其顺利的解决了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