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刘建平,男,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侨政宣传科科长。 刘建平十几年来,处理来信来访3027件(人)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声,每年信访结案率都在95%以上。 为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他草拟了《徐州市侨务办公室信访工作岗位责任制》;在领导班子“三讲”教育活动中,拟定了《加强侨务信访工作的意见》;围绕徐州市委、市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大举措,又草拟了《加大信访工作力度,为侨港资企业跟踪服务的规定和措施》等有关制度。 他热爱本职工作,牢固树立为侨服务思想。17年来,通过为侨服务,与归侨侨眷建立了深厚感情,有许多受益的老归侨都以“亲戚”来称呼他。在处理信访工作中,对不按侨务法规办事,侵害侨益的事件,刘建平理直气壮地宣传侨法,认真贯彻执行侨法,直到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处理个别侵害侨益的典型事件过程中,对一时难以解决的,他积极争取徐州市人大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执法检查,促进信访中个别难题的解决。 澳大利亚籍华人黄宗君先生在徐州市区的私房,因城市建设需要,于1995年拆迁,并按苏省侨政[1995]31号文件精神与开发公司签定了拆迁安置协议,但房地产开发公司却一直未给解决。刘建平带着有关法规文件,多次去开发公司协商,仍没有落实。1999年,徐州市人大组织部分侨界省、市人大代表在对侨务执法情况视察时,刘建平提供了有关情况,徐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印发了《重要问题审议意见》发到有关部门,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黄宗君先生房产于1999年底得到妥善解决。黄先生十分感激,分别给徐州市人大和徐州侨办发来传真,表示感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职工下岗分流;退休金及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疗费拖欠;因患病而陷入特困及子女升学就业等,成为侨务信访热点和难点问题。 刘建平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切实为侨排忧解难。丰县商业职校(自收自支单位)新加坡归侨刘国权,生活十分困难。接访后,徐州侨办领导和他协同丰县侨办多次与丰县县委、县政府协商,经丰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将刘国权调到丰县文化馆(财政拨款单位)工作,切实解决了刘国权生活困难的问题。2001年3月,泉山区印尼归侨胡月团来信,反映其爱人患癌症,因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医药费无法报销,生活陷入困境,爱人的病也无法进一步治疗,本人多次找有关单位都没有解决。接信后,徐州侨办领导和他协同泉山区侨办,积极与其丈夫所在单位协商,向单位领导宣传《保护法》,在单位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其报销了1.6万元的医药费,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徐州烟厂离休干部、归侨林芜家中住房拥挤,多次向厂方申请解决住房,厂方未予考虑。得知情况后,刘建平和徐州侨办领导6次去烟厂找厂方领导协商,宣传党的侨务政策,最终给林芜安置了两室一厅的住房。 徐州籍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台转侨”,他们与台湾岛内联系较多,许多人具有双重身份(即有海外护照还持有台胞证),处理好这部分人的信访,对做好侨务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2年,徐州侨办先后收到这些侨胞的来信,要来寻找在徐亲友、到徐祭祖和进行经贸考察活动。由于信中提供亲戚工作单位变动大,提供的地址都是过去旧地址,加上近年来徐州市旧城改造地址变迁较大等原因,寻找他们的亲友有一定难度。为帮助他们尽快找到亲友,实现来徐省亲、祭祖和经贸考察等活动的意愿,刘建平根据提供的线索,冒着酷暑,骑着自行车不辞劳苦,千方百计,通过下街道走访、到派出所和公安局查户口等多种渠道,为他们找到了在徐的亲友。 从事侨政工作十几年来,刘建平坚持清正廉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形象和作风受到了侨界的一致好评。每当归侨侨眷的难题得到解决时,一些来访者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千方百计打听他家的住址和电话,要向他表示一下,他都一一拒绝,从不把住址告诉他们。还有的要请他吃饭,也都被他婉言谢绝。 刘建平十几年如一日,热爱侨务工作,热心为侨服务,得到徐州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广泛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