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富
林金富,男,莆田市城厢区侨办主任。 自1998年底担任城厢区侨办主任以来,林金富怀着对侨务事业的热爱,对侨界的深情、扎扎实实地开展侨务信访工作,受到侨界的广泛好评和上级的充分肯定。3年来,他妥善处理涉侨来访368人次;来信来电629件次。他不仅深交“本地侨”老朋友,而且还广交“外地侨”新朋友,深入侨乡,为他们实实在在的解决困难。 1999年,侨资企业鸿业纸品厂因受荔城路南伸降坡影响,生产用水管道被毁,重新铺设管道又涉及市、区四个单位用地,此事因牵涉面广久拖不决达半年之久。该厂于万般无奈之际把此事向侨办反映。接到投诉后,林金富即向上级侨办报告,并向市委,市政府送上了呈阅件。在得到批示后,林金富会同四个单位的负责人和厂方人员冒雨勘定管道新途径,从而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工厂恢复了正常生产。厂方为表谢意,给他送来了一面写着“排忧解难、情暖侨心”的锦旗。 3年来,他深入现场为侨资企业协调解决了60多起困扰企业的难题,既维护了侨商合法权益,又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了侨资企业继续投资发展的信心。 即使办理信访件无法使当事人如愿,也应当使人家心知肚明,知理而退,这是林金富的一贯做法。去年城郊乡延寿村侨属杨女士反映乡民政办有意刁难,不给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林金富立即展开调查,从民政办了解到,由于男方未能提供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状况证明,根据<婚姻法)的有关条例,不予办理结婚登记。他即向杨玉英传达了民政办的意见,并向她解释,这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从而得到了杨女士的谅解。杨女士感激地说:“要不是林主任挑明,我还差点上当受骗!” 2001年9月,印尼老华侨陈先生亲戚到侨办反映,坐落在城厢区城郊乡洋西村山坡上的祖坟被当地人侵占,墓前挖了一个粪池。林金富马上报告莆田市侨办,两级侨办会同区、乡政府组成联合协调小组,多次深入洋西村了解情况。林金富说服乡办事员顾全大局,让村民填平了粪池,恢复了坟墓旧貌。不久,陈先生的亲戚又提出,老人家要回乡上坟,并要向学校、医院捐款,但上坟的路难走,侨办能不能出面,找人给修一下,并希望侨办帮忙找一找其母亲族谱。林金富知难而上,先是找到洋西村干部,发动当地群众修了一条简易公路,再到涵江等地找到其母亲的解氏宗亲,顺藤摸瓜,终于在涵江陈桥村找到了陈先生梦寐以求的母亲族谱。 陈先生回到家乡后,林金富不但热情地接待他,还陪他到兴化大学等地参观,给老人留下极佳的印象。陈先生感叹道,我回来看了,一切都比想象的好得多!高兴之余,陈先生把原计划捐赠给兴化大学、市医院的800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还决定拿出100万元捐建霞浦小学教学楼。陈先生还对投资家乡创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次回乡与市里签订的燃气发电和石化两个项目,意向投资额达11亿美元。 林金富并不只是被动接受信访。忙完手头的工作之后,他每月总要腾出时间深入侨乡,为侨眷排解各种困难。他视侨胞侨眷为亲友,侨胞侨眷也把他当亲友,他们有事没事,总喜欢到侨办找林金富见见面,或是打个电话聊一聊,林金富也就多了一些为侨胞侨眷服务的机遇。 林金富在接待一家60年代末期从新加坡回国的归侨贫困户时获悉,那些被安排在莆田机械厂的归侨,不少是外省籍的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莆田举目无亲,到了现在已都是50岁上下的人,上有老下有少,负担很重,前几年公司破产他们下岗,目前生活极为困难。林金富立即到下面调查摸底,查清此类人的经济状况。随后又由此及彼,了解到50年代从印尼回国的归侨,因所在的公司破产而下岗,目前年行老迈,日子也不好过。他深知,为了帮助这些人解脱困境,仅靠侨务本身每年的有限救助款,是解决不了这么多“贫难侨”的。他利用自己是区政协委员这个有利条件,拟写提案,建议有关部门把这些被遗忘的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些困难群体。这个提案得以通过督办,使全区的归侨贫困户从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他还多方奔走,主动与职能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仅2001年一年,就使15户贫困侨得到生活补助款,4户归侨脱了贫,还帮助解决了不少的侨亲出境,出国、探亲、旅游,升学、就业,农转非等具体问题。 林金富数年如一日,在侨务信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深受侨胞侨眷普遍爱戴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