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平
刘家平,女,天津市津南区外事侨办科长。她在侨务战线已经工作了12年,津南区的绝大多数归侨、侨眷都熟悉她,了解她,视为知己。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了建好这座桥,她为自己制定了严格贴切的工作标准:热忱、坦诚、耐心是工作作风;尽心竭力、排忧解难是工作准则;办实事、办好事、保持稳定是工作目标。 印尼归侨蒋传芝退休后孤身一人住在单位宿舍里,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生活上存在很多问题,经常到侨办反映情况,每次刘家平都热情接待。蒋传芝因身体不好经常看病,工资的大部分都花在药费上了,但单位医药费报销不及时,她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影响了正常生活开支。为解决这个问题;刘家平和领导一起找她的单位协商,希望按政策给予适当照顾。经过工作,她的药费可以每月报销一次。针对蒋传芝住在单位宿舍里,做饭不方便的情况,刘家平又三番五次到蒋的单位协调此事,终于使蒋的单位为她配置了煤气灶,方便了生活。后来刘家平干脆把蒋传芝作为自己的重点联系对象,定期去看望、照顾。蒋传芝感慨地说:“虽然我的亲属都在国外,但区侨办就是我的‘娘家’,我时刻生活在亲人之中。” 退休归侨李家玉患急性脑栓塞住院花了6000多元钱,这些钱都是挨家挨户三五十元地借来的。他老伴找到侨办反映说李家玉所在单位因不景气药费报销不了。刘家平多次到该单位了解情况后得知,企业在职人员已经两个月没发工资了,药费就更报销不了了,企业确实有难处。怎么办?但是当她一想到李家玉贫困的家境和他老伴那信任、期待的目光时便又鼓起勇气找到该单位领导说:“将近年关了,宁可企业为点难,也不能让归侨过不去,企业想办法解决一下吧!”。在她的耐心说服下,单位暂时给李家玉报销了300元药费,缓解了燃眉之急。其后;刘家平又满怀亲情和单位领导一起到李家王家中慰问,带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使李家玉全家过了个安稳年。 侨务信访工作的创新没有止境,需要与时俱进。刘家平认为:变上访为下访;变来访为约访,变复访为回访,善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做好侨务工作,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超前举措。她经常到归侨、侨眷家中访问,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对侨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一次家访中,刘家平发现朝鲜归侨黄秀芬的儿子下了岗,找不到工作。而黄秀芬因母亲去世后的民政补助问题得到过侨办帮助,现在下岗是普遍问题,不好意思再麻烦侨办了。然而刘家平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时时留意再就业信息。终于为黄秀芬的儿子找到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为他解决了再就业这个难题。 刘家平是区里归侨、侨眷联络组的副组长,为此她经常和联络组成员们一起分析新形势,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部分国营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负担过重,效益不好。于是有的企业便出现了停发早期归侨生活补贴的现象。补贴的钱虽不多,但对于靠工资生活的广大归侨来说也算是个是个大数目了,况且这也是党和政府对早期归国华侨的关怀。要尽快找没停发补贴的企业做工作,让企业领导重视起来;找停发的单位做工作;宣传侨务政策,设法补发。抱着这一想法,刘家平先到未停发补贴的企业走访调查,讲清了此事的重要意义,让企业确保按时发放;又到已经停发补贴的商业局、粮食局,向他们讲明了国家的侨务政策以及广大归侨为我国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敦促这些单位想办法解决归侨的津贴问题。商业局的领导经研究后,把归侨按照离休的老干部对待,补发了津贴,并享受老干部的有关待遇。粮食局的领导在面临企业改制、重组的困难时期,也接特殊情况对待,为归侨补发了津贴。 利用会日语的优势,刘家平还常常帮助新移民眷属翻译来信、产品说明书、资料等等。对于新移民引荐来津考察洽谈的日商更是全力协助,介绍投资环境,陪同考察、购物,直至把客人送走。有一次,侨资企业天津丰宁公司从日本请技术员来指导工作,但该公司却没有日语翻译,无奈之下,新移民眷属找到侨办,请求帮助。当时刘家平正在参加区里组织的干部培训,学习很紧张。侨办领导和她讲明这件事后,刘家平二话没说,及时赶到了这家公司,作起了翻译,并以出色的工作受到了中日双方的赞扬。 踏实、认真,默默无闻地为侨务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侨务工作的岗位上,刘家平把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天职,在归侨、侨眷与党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