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李有新

liyouxin.JPG    
    李有新,男,开平市外事侨务局侨政股副股长。
    
    李有新参加工作已有20多年,一直从事侨务信访工作。侨务信访工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伟大辉煌的业绩,但李有新认为这是畅通渠道,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责,以爱心和责任感处理每一个信访案。以下仅举数例。
    
    三埠侨房业主甄爵香多次来信来访反映其永富路侨房产权划分问题(该侨房是嘉士利饼业公司因生产需要,于1980年改建为七层大楼的),这座侨房原属经租房,目前单位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处理难度较大。李有新深入调查取证,并形成书面材料向嘉士利饼业公司和市房产部门反映,提出停租意见,由于做好沟通工作,双方达成共识,将该房按原来面积划归给原业主管业,妥善地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业主感恩不尽。
    
    旅港同胞张先生对落实土改农会在广州拍卖的侨房政策不够明确,多次来信来访要求取回原铺,认为这样才对得住祖先,如果不取回原铺,会遭到亲人唾骂,成为家族中的千古罪人,因而死活不肯办理侨房补偿款。面对这一难题,李有新在人情上心不软,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讲清道理,终于使张先生思想转过弯来,放弃了原来的不合理要求。
    
    2001年,李有新接到一封美国罗省潭江联谊会关先生的来信,信中反映,开平市百合镇旅美华侨方先生解放前举家移民美国,出国前将在乡的三层楼房托本村亲戚管理。土改期间,农村房屋进行登记造册,并由政府发给房屋土地证,其亲戚因存私心,将三层楼房所有权归为已有。当方先生得知此事后,与亲戚论理,要求将楼房的产权更正,但其亲戚的儿子反以武力威吓,使方先生非常气愤。方先生是美国罗省潭江联谊会会员,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在潭江联谊会当顾问的关根先生讲述房屋纠纷的经过,关先生为了伸张正义,为了会员的合法权益,随即写信给开平市侨办,要求协助解决。李有新看过信后,深感此案艰巨、复杂。面对困难,李有新没有畏缩,知难而进,多次组织侨房办几位同志深入基层,与百合镇侨办的干部访问有关知情人,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资料,并先后五次上门与方先生的亲戚做思想工作,起初被拒之门外,还受恶言烂语辱骂。面对这一情况,李有新在恐吓面前不畏惧,遇到棘手问题不灰心,继续会同市国土局以及该镇国土所做耐心的解释工作。最后,方先生的亲戚在证据确凿,村人遣责的面前迫不得已将土地证交给市国土局的同志,由市国土局重新给方先生发新土地证,多年的房屋纠纷案终于得到解决。美国关先生以及方先生都来信表扬李有新是华侨的贴心人。
    
    开平市政协委员、市荣誉市民、旅澳同胞陈丽霞女士5年前在阳春市投资700万元兴办水电站和养猪场,由于征地及其他原因,与当地发生纠纷,多年来交涉仍无法解决,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为此,他两次亲赴阳春,与阳春市政府和国土局、法院、侨办等部门联系,做好协调工作,使当地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妥善解决多年来未能解决的纠纷。2001年,李有新获悉陈丽霞女士投资300多万元与阳春市农机局合作开办农场,由于合作方拖欠银行债款,引起经济纠纷。他主动协调阳春市有关部门,通过做好双方工作,取得了谅解。后来,陈丽霞女士感谢侨办积极为侨胞排忧解难,感到很高兴,慷慨捐助23万多元给家乡兴建文明村工程,美化村容村貌。到目前为止,她已为家乡文教公益事业捐资230多万元。
    
    余风采堂原来有座祖坟坐落开平市沙塘龟山,由于开发性生产,经营者破坏了部分祖坟,导致余风采堂侨胞有成见,在海外造成不良影响。他按照领导意图,积极协调沙塘镇侨办,废寝忘食,深入基层,认真做好经营者思想工作,提出双方接受解决方案,并多方筹集资金11200多元,妥善解决这宗20多年山坟纠纷的积案,令旅美余风采堂侨胞十分高兴,全美余风采堂元老余文劲先生除了从遥远的美国打电话回来向外侨局表示致谢外,还积极捐资给家乡兴建牌楼、老人协会及美化村容。
    
    获知开平市荣誉市民、旅美华侨谭兆灿先生在长沙西路产业托管收租难的情况,李有新主动协调市卫生局、贸易局属下公司和房产管理局等有关单位,要求租赁单位要守信用,依时缴交租金,还信用于华侨,后得到租赁单位谅解,不但主动缴交当年的租金,并承诺其拖欠谭先生租金分三期缴交,使身居太平洋彼岸的谭兆灿先生十分满意,一如既往支持家乡建设,最近又捐资62万元给家乡兴建自来水工程。
    
    澳门特区保安司司长张国华先生,祖籍开平市龙胜镇大同村委会,数代旅居澳门,前年七月他回乡寻根问祖。为了做好张国华司长回乡寻根问祖工作,增进华裔对祖家认识,李有新不辞劳苦,废寝忘食,深入到其乡下了解祖屋情况,冒着倾盆大雨,不怕山高路陡,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在海拔200多米的高山中为张先生寻找到祖坟,还其慎终追远、怀乡念祖的夙愿,令他无限高兴,表示为开澳经济繁荣、治安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越南华裔余美凤,其父亲余汉少小旅居越南,后到柬埔寨金边定居,1975年由于战乱,逃难到泰国难民营,后来由联合国难民署安排到了美国,1985年2月在美国因车祸去世,临终前一再委托美国余风采堂乡亲转告其在越南儿女,一定要寻找到家乡亲人。余美凤为此来信开平市外侨局,由于年代久远,地名已经改变,寻找起来比较困难,但李有新不畏困难,顺藤摸瓜,最后为她寻找到故乡亲人,令余美凤非常高兴,来信说:“我非常感谢您的热情帮助,也非常敬佩您工作的高效率”。
    
    开平市落实侨房政策,已退回各类侨房面积497692平方米。如已故香港同胞、原全国政协委员司徒辉先生,落实了他在赤坎镇的侨房后,激发了他爱国爱乡热忱,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率先捐赠一艘价值70万港元的游船给开平市人民政府,支持家乡发展旅游业。尔后,他又慷慨捐资赠物达300多万港元,兴建侨园宾馆英辉楼和教伦中学教学大楼、赤坎镇塘联小学和塘联水泥大道等项目,为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人才和改善家乡交通环境作出了贡献。
    
    又如旅台湾同胞邓敏先生,其父邓松瑞解放前在乡建有房屋,在金鸡圩置有铺业,铺号为“振兴隆”,因其家庭成份土改时被评为地主,故在乡房屋及金鸡圩的铺被政府没收,早年邓敏先生曾多次来信来访,要求落实退还在乡房屋及金鸡圩的铺业(10年前已按政策落实在乡的房屋)。因历史原因,金鸡圩铺业迟迟未能落实,前年邓先生专程回来,找外侨局反映金鸡铺业情况。李有新通过调查取证,认为“振兴隆”之铺按政策应落实退还。后来通过与金鸡镇侨办、赤水镇房产所的共同努力,终于将该铺落实退还给邓先生管业。邓先生非常感激,称赞开平人办事认真。决心为开平招商引资贡献力量,除了自己投资办实业外,还引荐一台商回开平投资5800万港元兴办帛汉电子厂,解决2000多人就业。
    
    李有新认真搞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主动性。(1)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例如,除了设立群众来访接待室、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外,还建立信息登记薄,对群众来信来访进行造册登记,坚持领导批阅群众来信制度,设立主管领导批办意见书。(2)加强业务指导。每月抽出四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各镇(办事处)侨务办公室做好信息收集工作。(3)建立直接联系制度,使信访者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单位之间建立“热线网”。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侨务信访信息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如他从庆扬中学热线电话中获悉旅港同胞谭锦濠先生捐赠两个铺位给该校为校产,由于不明白办证手续,没处下手,急得团团转。李有新接到这个信息,二话没说,主动协助该校与有关部门联系,不到两天时间就办理好捐赠手续,并减免契税费2万多元,谭锦濠先生和庆扬中学师生对此表示道谢。
    
    为使信访资料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他对信访资料做到一丝不苟,每年进行整理立档,方便查阅。如坐落在开平市新昌西桥路33号房屋,1984年已落实侨房政策将该铺退回给原业主管理,后因该铺一部分己改建,只退回产权,没有退回使用权,使用单位应向业权人交纳租金,但使用单位一直拖欠,导致业权人为着租金问题不断来信来访。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他认真查阅档案材料,该铺于1960年已纳入国家经租,在经租期间以低租形式租赁给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后来医院将此铺的后段和其他相连的捕拆卸改建成水泥连体结构四层大楼。为了维护侨眷合法权益,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多次上门与院方磋商,做好院方工作,最后达成共识,该医院清退200个月租金20322.6元给业主,妥善解决将近20年的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