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冯文娟

fengwenjuan.JPG    
    冯文娟是董家渡街道党工委宣传科副科长,也是街道党工委侨务工作的专职干部。冯文娟热爱侨务工作,钻研侨务工作理论,工作认真负责,全身心的投入社区侨务工作,几年来为社区侨界排难解忧,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社区侨界的好评。
    
    认真贯彻落实《权益法》是做好社区侨务工作的首要保证。冯文娟重视《权益法》的宣传,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党工委领导的支持下,主动与有关部门商量,将《权益法》纳入社区普法教育内容,列入社区市民学校教程,并在实践工作中,努力做好维权工作,确保侨界人士的合法权益。她还充分发挥社区单位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归侨、侨眷的来信、来访工作,依靠法律咨询站做好维权服务工作。基本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
    
    家住万豫码头衔的姚菊萍,因邻居将她的公用部位占为已有,引发矛盾,多次交涉未果后,找到法律咨询站,反映情况后表示如再不能解决将上诉法院。冯文娟感到被占的公用部位地方并不大,但却关系到维护侨眷的合法权益问题,因此冯文娟亲自做工作,一方面劝慰她不要将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及时与物业公司、警署、街道司法所、居委等联系协调,上门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并先后多次召开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协调会议,最后对方当事人同意退还姚家被占的公用部位,较好地处理了一起即将上诉法院的邻居纠纷,保护了侨眷的合法权益,其海外亲友多次来信向街道表示感谢,称赞街道办事公道,使他们在海外感到很安心。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再就业问题是社区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样也是社区侨界人士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冯文娟想侨界所想,急侨界所急,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失业人员尤其是侨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在街道劳就所的支持下,推出了只要侨界人士愿意,社区保证72小时让其重新就业的承诺。几年来,通过各方关心,实行“三优先”服务,先后为近百名侨界人士安排了就业岗位。如侨界子女孙东威,下岗后再就业有困难,冯文娟主动与百帮公司联系,组织侨界下岗人员开展生产自救,帮助别孙东威组织了一支清洁搬运服务队,现在已发展到十多名下岗职工参加,收入也相对比较稳定。街道注重侨界的再就业工作,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且侨界的生产自救也为街道再就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董家渡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旧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矛盾也较突出,侨界人士对动拆迁的问题反映也较集中,针对这种情况,冯文娟从社区的实际出发,提出四个做到:一是做到动拆迁前及时掌握侨界动迁对象的情况;二是做到动拆迁有关政策及时宣传到侨界;三是做到对侨界动迁对象的要求了解清;四是做到主动帮助侨界动迁对象解决合理要求,如侨眷罗荣家碰到动拆迁,双方在面积、货币等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动迁协议迟迟不能签下,她了解后,主动与动迁组多次协调,反映情况,指出罗阿姨的要求应该讲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希望在同等条件下给侨眷适当照顾,同时,还做好罗阿姨的思想工作,希望她也能顾全大局配合做好旧区改造工作,通过工作,最后双方签订协议,高高兴兴地搬入新居,其在澳大利亚的女儿、女婿十分感谢街道,说她母亲如今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街道是帮了大忙的,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新移民家属周亚芝老师家碰到动迁,要求货币安置,但动迁组给他们的金额与周老师的心理价位有差距,而且明显是周老师家吃亏,冯文娟多次与动迁组联系,协商均无效,最后向街道汇报后由党工委书记王妙珍亲自出面协调解决,切实保证了侨界人士在动拆迁过程中的利益不受损害。由于街道工作做得较细、较好,在过去的动拆迁中,社区侨界没有一户被强迁,没有一户上访市区政府,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侨界一方平安。
    
    在实践工作中,冯文娟深深感到,社区侨务工作光靠侨务干部来做是不够的,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关心,共同来做好。她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支持下,依托社区,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注重为侨服务活动社会化,充分调动社区单位为侨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侨界人士的良好氛围。去年,当她得知民政科在为独居老人安装救助铃时,立即主动与民政科联系,落实名单,在民政部门的关心下,为一批侨界独居老人安装了阳光救助玲。老归侨陈开秋佳得是私房,年久失修,需找工程队修缮,自己在外面找工程队又不放心她了解后,即与物业公司联系,物业公司即派出有关人员上门察看,制定修房的预算。在征得老人同意后,修理队马上为老人着手修理房子,不但修得质量很好,同时也为老人节约钱,使他感到很满意。侨眷张景棣老师两个子女均在国外,只有两老住在我社区,平时张老师又忙于慈善工作,为社区作了很大的奉献,冯文娟更给予张老师特殊的照顾,平时看病陪同或联系地段医院派医务人员上门诊治,每个星期派钟点工为他家打扫卫生,街道敬老院还为他开小灶,进午餐上门服务,这一切都使两位老人深受感动。新移民家属杨钟和三个子女均在美国,事业有成,不放心老人独居上海,将父母接到美国生活,并已获绿卡,长期定居,而老人留恋故土,在美国住了几年又回到上海,但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子女,生活发生了一定困难,冯文娟又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次为他们请保姆,直至满意。在她的影响下,居委对他们也十分关心、照顾,经常上门探访,如老人生病还及时为他们联系医院和医生,老人在美国的子女十分感激,去年老人因心脏病要到美国动手术,临走前再三与街道干部讲,等我手术后养好身体,我一定还要回到上海,因为你们对我的关心,这里浓浓的人情味让我留恋。
    
    由于老城厢地缘的历史原因,社区中弱势人群较多。同样,侨界人士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也十分困难。冯文娟十分重视这些侨界的困难家庭,对他们给予了特殊的关心和帮助,在街道领导的支持下,她每年都要组织“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金额达到近万元。同时,还想法设法为侨界困难家庭助学、助医、助困、助难,老归侨芦苇无工作,无劳保,她积极为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逢年过节经常上门关心,进帮困金,又安排其儿媳到居委当了居委干部,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侨眷丰秀英年老体弱,经常生病,生活困难,她除了通过正常途径为她解决生活保障以外,还与地段医院联系,为她申请到每年500元的免费医疗卡,侨眷子女洪勤,父母离异,父亲又患精神病,日子过得很艰难,冯文娟又及时向洪勤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由侨眷张景棣老师帮助,为他落实了国际友人结对助学,至今已延续了6年。侨眷高健的女儿患有白血病,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冯文娟又与街道红十字会联系,每年都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还通过“手拉手,帮困助学“活动,为他女儿进行助学。侨眷贺继祖生病要住院,一时拿不出住院费,冯文娟从家里拿了5000元为他填付了住院费,解决了他的困难。侨界的困难家庭虽然不多,但党工委和冯文娟对侨界弱势群体的关心,在侨界中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