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民
于新民,昌邑县侨联副主席。1951年出生于印度葛伦堡,1962年随父母回原籍定居。 1980年于新民被调到昌邑县侨联工作。作为一名归侨,他十分热爱侨务工作,虚心学习,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熟悉掌握了全县的侨务情况,并在国内外结交了大批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朋友。在工作中他均能全心全意地为激们提供服务,按照党的侨务方针、政策和后来颁布的《侨法》来维护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权益,得到了广大侨胞的信任。 由于种种原用许多国内归侨、侨眷失去了与海外亲属的正常联系,相互间数年或十几年没有音信和来往。于新民始终将他们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仔细地将要求查寻的亲人—一记录在册,并通过海外的亲戚、朋友、同乡多方寻找,到目前为止,共接通数百户长期失去联系的海内外亲人的关系。除此之外,他还每年能够收到海内外数百封问候、求助、联系商务及各种咨询的信件,他都能够—一认真作答,帮助他们解决许多困难。 昌邑作为全省重点侨乡,侨务工作在全市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个基础,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侨务事业,服务于全市的经济建设,他与同事们一道广泛团结全市广大归侨、侨眷,按区域建立起归侨、侨眷学习小组,安排各侨联常委担任组长,定期或不定期地发放学习资料、侨报侨刊,学习时事政治,传播介绍各地侨户致富经验,帮助有困难的归侨侨眷解决实际问题,使全市归侨、侨眷形成一个大整体、一个团结的大集体.几十年来在昌邑历次开展的侨情太普查、落实侨房政策、办理归侨侨眷身份证、组织侨联各种会议、开展全市侨属脱贫致富等重大活动期间,各学习小组都起到了积极的参与与协助作用,使之每次工作都能够顺利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于新民在工作中除了继续做好老一辈华侨的工作外,还着重注意开展在外第二、三代人和新移民的工作,建立了海外二、三代人专门档案,想尽办法同他们取得联系,并向他们宣传家乡的新面貌,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真心同他们建立友谊关系,对回乡探亲、旅游和考察商务的二、三代人他更是主动做工作,努力提供生活、语言、商务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他还利用侨务渠道积极做好“四引进”工作,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招商引资;在海外侨胞和国内许多企业之间,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引进了一大批外资项目。同时他还利用一切闲余时间走访、了解这些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帮助,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使他们乐于在昌邑落户,吸引更多的外向型项目,推动昌邑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引进大中型项目的同时,他还积极帮助扶持许多归侨侨眷创办各种小型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使其早日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984年至1991年,于新民还参与撰写了《昌邑县侨务外事志》,为本志的主要编辑之一和后期核对、整编主办人。他为整个出版工作整理、搜集和提供了大量昌邑市自清朝末期至今较详尽的侨务历史资料,参与编写了海内外昌邑籍重点侨界人士的个人材料,全书共7章28节,约13万字。该志书于1992年出版后得到了上级侨务部门和史志部门的好评,在全省侨界也有较大的反响。自1995年至1999年的工作空余时间,他又整理装订了昌邑市侨联自1957年筹委会至今第五届委员会的全部工作档案材料百余册。这些档案材料在“文革”期间曾遭到严重破坏和丢失,经他数年间的认真搜集、查寻、整理,使其基本恢复原样,一并重新理顺装订成册,为今后侨联的整档和历史编撰打下好的基础。 20多年的侨联工作,于新民始终做到了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认真负责。自1990年第四届侨联委员会被选为副主席后,更是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地开展各项工作,在海外昌邑籍的侨胞、国内归侨侨眷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知名度,多年来一直被海内外侨胞称为侨胞“知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