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勤秀
吴勤秀,徐汇区天平路街道干部。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地区侨界人士打成一片,从关心他们的点滴小事开始,到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她都做得非常认真、踏实,成为天平地区侨界人士的“知情人”、“贴心人”、“热心人”,为天平社区侨务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一、组织社区侨务工作力量,仔细摸清社区侨情家底 天平路街道侨界人数多、变数大,要做好侨务工作必须对社区侨情做到心中有数。为此,吴勤秀不辞辛劳,组织发动了街道28个居委党支部和侨眷联络小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详细调查了200多户海外留学人员家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开展侨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调查期间,吴勤秀与其它调查人员一起,常常平出晚归,甚至夜间上门,而且在上门调查的过程中,注意关心侨眷的实际生活情况,为不少侨眷及时地解决困难,许多侨眷为此深受感动。 二、深入社区,做好与侨界人士交流、交友、交心的工作 吴勤秀工作热心为人真心,因此社区侨界人士都乐于与她交流、交友、交心,成为他们非常信赖的贴心朋友。甚至有的侨眷不慎将自家钥匙丢失时,也求助小吴帮助找寻,虽然小吴工作很忙,但也毫无怨言,冒着大雨,为其四处奔波寻找,事后,这位侨眷感慨地说:“这样的事恐怕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未必能做到”。 原街道侨眷陈蕴辉大姐到澳大利亚定居后,还时时惦记着吴勤秀,她在上海已没有直系亲属,但她还特地回国“探亲”,探望与她结下深情厚意的吴勤秀,吴勤秀则特地为她召开了一个情意浓浓的欢迎会,会议气氛热烈感人,而且陈蕴辉大姐表示:过去在天平街道与吴勤秀共同工作,心情非常愉快,现在到了澳大利亚,仍要在周围华侨中开展工作,保持与天平街道的密切联系。在陈蕴辉大姐的努力下,现在墨尔本一个华人社团已经和天平街道侨联小组结为友好关系。 有不少侨眷因各种原因迁出天平社区,但吴勤秀并不因此而“人走茶凉”,还是念念不忘他们,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同样,迁出的侨眷也割舍不下,多年来与小吴结下的深情厚意。如侨眷胡凤英女士乔迁到田林地区后,小吴还是与她保持密切联系,胡凤英女士也同样有事愿找小吴商量,虽然至今胡女士迁出已有不少多年了,但这样的密切联系却丝毫没有淡漠。 三、热情宣传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利益 吴勤秀根据街道侨界人士人数多、变数大、留守老人家庭逐年增加的实际,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10周年之际,组织策划了“天平街道统战工作照片回顾展”活动,展示了天平地区近10年来社区侨务工作的成就和侨界人士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同时组织开展《权益保护法》巡回宣传活动,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党的有关涉侨政策,受到侨界人士的普遍欢迎。 吴勤秀还积极为地区侨眷人士排忧解难。如侨眷赵先生夫妇无子女,他们俩人都已90高龄,主要依靠退休工资生活,且赵先生的单位在外地,效益又不好,经常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生活较困难。其妻子叶崇德前几年不幸患疯瘫,失去自理能力,进入医院治疗后一直住院,后医院由于院规所限,通知病人要限期出院,回家疗养。赵先生自己身体也不好,没有能力再照顾瘫痪的老伴,在十分焦急无奈之际找到区侨台办、街道,要求能给予帮助。吴勤秀马上和他妻子的单位上海图书馆联系,在该馆人事科和医办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取得永嘉地段医院的同意,把叶崇德转入该院进行疗养,缓解了他的困难。但巨额的医疗费用与护理费在实行医保之后不堪负担,街道及时向区总慈善基金会提出申请,请示援助,最后,街道救助所给他临时补助700元,区慈善基金拨救助费1500元,以解老人的燃眉之急,使老人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四、积极组织侨界力量,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两个文明作贡献 天平社区侨界人士多,更需要有效的组织,才能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吴勤秀在与他们广泛交流、交友、交。心的基础上,十分注意做好有关组织工作,充分发掘侨界人士群体的力量。 第一是动员他们积极参加社区各类活动,如交谊舞、拳操赛、歌咏赛、书画展、时装表演等,使他(她)们通过活动身。心更为健康,同时也为社区文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 第二是组织他们扶贫帮困,奉献爱心。社区中还存在一些贫困家庭,其子女就学经费比较困难,正需得到社会的帮助,吴勤秀为此在侨界人士中牵线搭桥,先后联络了区侨联名誉主席李启龄女士(原天平街道侨眷联络组组长)和香港同胞邵功琴女士,为二位贫困家庭学生捐万余元;完成其至高中毕业的学业。还通过侨眷刘庚生先生联系其在香港的弟弟刘元生先生,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建造捐赠人民币2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