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德秀丽: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在乌鲁木齐市河北西路社区,活跃着一位热心于侨务工年的女干部,社区88户汉、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族归侨、侨眷近500多人,无人不知她的名字,她就是河北西路江区居委会、新疆四建侨务工作负责人一一德秀丽。
    
    德秀丽,43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达斡尔族女干部。1985年经社区群众推荐接手社区侨务工作,多年来,德秀丽一心扑在社区侨务工作上,坚持“虚功实做热心为侨”的原则,在双腿患有疾病的情况下克服身体的不便,风里来,雨里去,为社区的侨务工作呕心沥血,成为社区侨胞们的主心骨和知心入,其热心的工作不仅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与肯定,也在社区侨胞们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并得到了“知心侨大姐”的美誉。
    
    乌鲁木齐市河北西路社区以新疆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工、家属为主。德秀丽以一个少数民族干部严谨、热情、善良的秉性,从接手工作的那一天起,就给自己定了一个12字方针“管理有序,心中有数,行为有度”。同时要求自己要做侨胞们的知心人。她明白:“广大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历来都是革命的动力,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侨务工作一是为华侨、归侨、侨眷服务;保护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发挥侨胞的特殊作用,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交流服务。”因此,凝聚侨力,做好侨务工作,是一项重要使命。
    
    1985年时河北西路社区公开的侨属只有5户,大部分侨跑侨属受文革有海外关系“挨整”的影响,思想有顾虑,不愿公开侨胞身份。为此,德秀丽在社区几千户居民中认真宣传侨务政策。八十年代,河北西路社区大部分是平房,德秀丽拖着不方便的双腿走家串户,摸排侨情,没有经费,没有人员,德秀丽一方面求得第四建筑公司党委的支持,利用社区广播宣传侨务政策,一方面自己动手在居民点出黑板报,编写宣传材料,同时,发展热心侨务事业的侨眷作为联络员组成网络,开展联谊活动。多年来,德秀丽与同事们从未间断对侨情的普查工作和政策教育。从1985年至今,社区已发展到88户侨属,涉侨同胞和侨属500余人,社区侨务工作有声有色。
    
    河北西路社区现有归侨、侨眷88户。其中归侨2户,侨眷44户,台属42户,他们在海外的亲人分布13个国家和地区。做好社区侨属的工作,从政治、生活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十分重要。
    
    为了做好社区侨务工作,德秀丽首先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尤其是加强《两法》的学习,千方百计为侨服务。
    
    1988年,一位来大陆探亲的台胞给河北路社区居委会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郭炳南在18年前的一起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双腿,其妻朱宗华便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新疆再婚,听说在河北西路社区居住,郭炳南以前因害怕海外关系受牵连,一直未能到新疆找妻儿,这次我来大陆探望离别40年的儿子,十分想到新疆找到自己的孙子。”
    
    此信转到德秀丽的手上时,德秀丽一刻不敢耽误,她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人渴望找到亲人的心情一定十分迫切,更何况是隔绝近半个世纪的海峡亲情啊!
    
    河北路社区居住有近2万人,人海茫茫,从何着手寻找呢。德秀丽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翻阅社区人口档案。炎热的夏季,酷暑难当,蚊虫叮咬,德秀丽忍了。可是亲人和朋友的不理解,让她倍感难受,毕竟她所做的这项工作在别人眼里觉得是婆婆妈妈的琐事,好在德秀丽认定,侨务工作是为人服务的,只要能让海峡两岸的亲人团聚,再苦、再累也比不上亲情重要。
    
    那个炎热的夏季,一连两个星期,德秀丽挨家挨户走访,寻找老人信中提到的线索。在得到线索的那一天,为了赶去与老人的孙子王东海见面,德秀丽冒着滂沱大雨赶往王东海家。由于心中有事,本来就不便的双腿,一下子失去平衡,德秀丽被重重地摔在了巷子的水泥地上,双腿和全身钻心的疼痛;使德秀丽难以站立起来,大雨浇透了她的全身,眼泪和着雨水夺眶而出。幸亏路人相助,德秀丽才得以继续踏上寻找王东海的亲情之路。
    
    几天后,台湾老人见到了盼了几十年的孙子王东海。老泪纵横的郭先生几次要给德秀丽下跪都被德秀丽拦住了,德秀丽说:“您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家。”这件事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一些原先不想暴露海外关系的侨属,纷纷前来登记侨情。
    
    1998年,美国侨眷郭某家中不慎失火,德秀丽获悉灾情后,一方面与郭的单位联系,一方面千方百计为郭某解决生活困难,同时组织侨眷及社区居民为郭某某募捐,使郭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台属毛道才的儿媳涉及户口农转非的问题,德秀丽在生病期间千方百计为其奔忙,在同等条件下,毛道才的儿媳获得优先解决户口关系。为了彻底解决台属的后顾之忧,德秀丽又四处奔走给其解决了工作问题。
    
    台属宋远俞工伤致残,德秀丽与同志们轮流照顾宋远俞,长期不间断,并为其解决了一部轮椅,使家远俞能够融入到社会大家庭的活动中。
    
    台属李秀阶的表兄从台湾来探亲,德秀丽联系李秀阶单位的领导一起去看望客人,并在住、行方面给予了方便和照顾,客人临走时拉着德秀丽的手激动地说:“我在台湾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能得到你们如此的关照,以及大陆人与人之间这么好的亲和关系,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真是提心吊胆而来,情浓于水而归,回去后我要好好地宣传。”
    
    德秀丽以侨务工作为己任,热心侨务工作的事例不胜枚举。几乎社区每一个侨眷都能说出她为侨服务的一些事来。
    
    德秀丽在社区侨务工作的实践中,有几点是务实和创新的。一是得到了驻区企业新疆建工集团四建党委对侨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了完善的社区侨情档案,这也是她的12字方针的基础。二是以浅显易懂拉家常的方法宣传侨务政策和国家大事及改革开放成就。三是建立社区侨务联谊网络,以点带面,凝聚侨心四是切实解决侨眷的生活困难,培养他们爱国、爱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念,使侨眷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工作上发挥才于,生活中互相帮助。同时做好侨眷们海外亲友的探亲接待工作,做到“接待一个人,影响一大片。”
    
    近十年来,河北路社区建立了4个归侨、侨眷活动联谊点,解决了一套三室一厅接待住房,帮助解决了72户三胞眷属搬入新居,接待海外来疆探亲客人68人,为近百名去海外探亲、会亲的侨眷提供了帮助和服务。组织归侨、侨眷向台湾灾区及乌鲁木齐儿童福利院捐款5000余元,定期召开侨眷座谈会、联谊会,节假日访侨活动坚持不懈。归侨、侨眷的红白喜事、德秀丽都参与张罗。侨心凝聚已成为社区一个大红的“中国结”。
    
    此外,有18名归侨、侨眷加入党组织,5名同志担任县处级领导,7名同志走上科级岗位,16名同志获中、高级职称。侨眷王鹤立、雷明征、程新中分别当选为引台区政协委员和新市区人大代表。
    
    为了扩大社区侨务工作的影响力,德秀丽组织侨眷们开展“写好一封信”活动,以侨眷们亲身体会到的美好生活和国家日益强盛的变化,向海外亲人们宣讲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形势及新疆的发展,鼓励海外亲人回国看看,回国投资,共同发展,让更多的海外亲人关注炎黄故土,关注新疆的未来,用亲情连接世界。
    
    目前德秀丽不仅为社区建立了完善的侨情档案,而且通过“写好一封信”活动的反馈信息,建立了海外联谊工作资料和档案,为发挥侨力引智引资起到了纽带作用。
    
    侨务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稳定工作密不可分。广大归侨、侨眷在企业改革、改制的新形势下,也常常会碰到转岗和下岗的问题。做好归侨、侨眷的再就业问题对凝聚侨心,维护稳定十分重要。近年来,德秀丽时刻关注社区归侨、侨眷在这方面的情况。随时做到知情、知心和做好转化工作,让归侨和侨眷们情有所依,心有所靠。
    
    侨眷朱丽莉,女,35岁,残疾,原驻区四建安装分公司业务员,1997年被解聘下岗。台属毛友武,男,39岁,因身体有病,吃劳保多年,其妻是家属,孩子又要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毛友式要求复工上班。德秀丽接到上述二人的情况反映后,将二人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驻区企业党委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很快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朱丽莉、毛友武为了感谢德秀丽,几次上门送礼都被德秀丽婉言谢绝了。
    
    德秀丽从事社区侨务工作已有17年之久。17年来,她几乎将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了走访慰问侨眷和帮助解决他们生活的问题上。因为双腿有病,她曾多次病倒在访侨的路上,一片爱心为社区侨眷们所景仰,真正地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侨务工作者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