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潘开云:立足本职做好侨务工作

    
    潘开云,男,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学院路地区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心区,辖区面积11.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人,汇集了大专院校12所、普通中等学校14所、科研单位23所,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众多知识型人才。目前,学院路地区有归侨、侨眷、新移民、留学人员共1100多人,是海淀区侨务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潘开云是学院路街道办事处的主任,也是学院路地区侨务工作的领导者,他积极学习政策、开拓思路、健全制度、踏实服务,针对地区归侨、侨眷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特点,始终把侨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多次得到区级、市级嘉奖。他紧紧围绕学院路地区的建设,立足本职、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开展“兴国利侨”活动,用真诚服务的态度、以琐碎平凡的工作赢得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好评,真正做到了争取侨心、凝聚侨力,形成了“政府为侨分忧,侨为社会服务”的良好格局,被地区侨界人士亲切的称为“贴心的当家人”。
    
    一、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摆正侨务工作的位置。
    
    潘开云深切的感受到,由于学院路地区侨眷、归侨普遍具备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高、社区活动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在政府为侨服务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侨眷、归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为社会服务。在此基础上,街道班子经研究确定了地区侨务工作的思路,即以开展为侨服务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侨力,努力实现“政府为侨分忧,侨为社会服务”的良好格局。实践证明,潘开云和街道班子共同做出的对侨务工作的正确认识定位促进了地区侨务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建立健全侨务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
    
    要做好侨务工作,必须首先健全侨务组织的管理机构。在潘开云的直接策划和组织下,根据市、区侨办的要求,紧紧围绕侨务工作的任务及特点,学院路街道成立了侨务工作领导小组,侨务工作委员会,归侨、侨眷联合会,社区居委会侨务工作小组等组织,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居委会、社侨自管小组三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格局。
    
    1、学院路街道社区侨务工作领导小组为第一级组织,由潘开云担任组长,由办事处一方,社区居委会一方,归侨、侨眷一方共同组成,研究、指导侨务工作。
    
    2、社区居委会主任、福利委员为二级组织,是侨务工作的推动力量。
    
    3、最基层的组织是侨务自管小组,也是第三级组织,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活动。学院路地区共有自管小组16个,正副组长23名。
    
    三、抓基础,规范文书档案,健全侨务制度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潘开云布置并要求街道各职能科室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累和完善归侨、侨眷等有关资料,建立侨界人士资料库,根据实际变动情况随时调整,以明确工作对象。
    
    (1)入户调查,摸清底数。去年,学院路街道进行了首次学院路地区归侨、侨眷情况调查和侨务对象需要服务情况调查以及侨界人士重点人员等调查摸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将调查工作形成一种制度,定期开展,从而保证所有材料的真实可靠性,彻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2)搜集材料,分类整理。机关干部根据搜集上来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分别建立了地区归侨、侨眷情况登记册,新移民及眷属登记册,重点人士帮困对象登记册以及归侨人员办理侨证保存、发放登记册等一系列基础材料,做到了适应性强、查阅方便。
    
    (3)完善制度,措施到位。学院路街道在建立侨界人士资料库的同时,对社区侨务工作加强管理,完善了各项制度。如:宣传制度、联系会制度、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为侨服务联谊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和信访制度等等。
    
    2、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提高其侨务工作的能力。
    
    侨务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居委会,潘开云十分重视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教育,他提出了两种培训的方式,一是街道每年用一天的时间举办社区居委会干部侨务工作培训班,二是利用每月一次的社区居委会主任例会和福利主任会,学习中央第三代领导人对侨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研究商讨开展侨务工作的具体办法等等。潘开云多次强调,社区居委会干部了解侨情、侨意,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真正做到侨务对象的“娘家人”、“牵线人”、“联系人”。
    
    3、制定社区侨务工作计划。为了使街道社区侨务工作落到实处,潘开云每年要求民政科和社区服务中心,根据市、区政府对开展社区建设的指示精神和区政府制定的“社区侨务规范标准”,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社区侨务工作年度计划。做到年初定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所有的计划、检查、总结他都要亲自批阅,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指导职能科室的工作。
    
    四、身先士卒,心系侨胞,为侨胞排忧解难。
    
    潘开云不仅做到了一名领导者对侨务工作高屋建瓴的规划和指导,而且和其他普通干部一样,急侨所急,帮侨所需,做侨的知心朋友,时刻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侨胞,不愧为“贴心的当家人”。
    
    (1)2001年8月,潘开云听说侨友舞蹈团没有排练场地,而国庆演出时间就要到了,立即决定将刚刚建成的学院路街道社区中心无偿的为他们开放使用,他们高兴极了,每周四按时来社区服务中心排练,从而保证了演出的顺利进行。归侨、侨眷们多次感谢街道政府对他们活动的支持。
    
    (2)2002年元旦前夕,家住志新小区10号楼的归侨陈润娇女士,反映所住的楼内没有收信设施,邮递员把信往楼道里乱放,国外来信经常丢失,尤其在两节期间,她不能和异国他乡的亲人团聚,非常渴望能够看到亲人的来信。潘开云得知此情况后,立即与邮电局取得联系,向邮电局局长反映了情况。当天下午,邮局派人把报箱安装好了,彻底解决了丢信的烦恼。陈女士感激的说:“潘主任真是一个为我们办实事的好领导”。
    
    (3)2002年4月,春暖花开,街道组织侨友到植物园游玩,地质大学院内有个侨眷老伴刚刚去世,心情很不好,当街道干部通知他参加活动,出来散散心时,他说:“老伴死了,心清不好,谁也不认识,我就不去了”。潘开云知道情况后,亲自找到这位老侨眷,对他说:“没关系,我们再给您一个名额,您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伙伴陪您一起去”,最后他邀请了地大侨联主席和他一起参加了春游活动。这一天老人十分高兴,不停的说:谢谢政府的关怀。
    
    (4)2002年两节期间,潘开云亲自带队,走访慰问了侨界知名人士、重点人士、高龄老归侨以及生活困难的侨眷19户,送去慰问金4800元,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幸福祥和的节日。老归侨傅仰燕说:退休了政府没有忘记我们,依然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们,我们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呀!潘开云在走访中,语重心长叮嘱其他同志说:“关心老同志、照顾老同志不能局限在节假日,一定要坚持把工作做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