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杨玉玲:春风化雨润侨心

    
    杨玉玲是连云港市新浦区新东街道龙尾社区居委会主任,该居委会作为连云港市社区工作的一颗“明珠”,多年来,各项工作搞的有声有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获得省、市、区的表彰。其先进的社区管理运作模式,作为连云港市社区各项工作的样板,先后被有关部门向市内外同行推广。杨玉玲就是这个先进社区的年轻领路人。
    
    杨玉玲认为,社区居委会是党和政府与广大社区居民(包括归侨、侨台属)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社区侨台界人士则是国内各阶层与海外华人息息相通,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桥梁和纽带,但二者之间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在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的同时,切实按照“社区为侨服务好”的要求,做好归侨,侨台属工作,进一步发挥侨台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侨为社区贡献多”的积极性,将对新时期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对社区侨务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将社区侨务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
    
    2001年9月,根据市、区侨务部门的要求,杨玉玲所在的龙尾社区居委会开始了社区侨务工作试点。其实,在此前的工作中,杨玉玲经常接触这些侨台属并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但以前是将他们和普通社区居民一视同仁开展服务的,而现在要将这部分人单列出来重点沟通,双向服务。面对新要求,杨玉玲同志没有消极应付,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积极探索新时期侨务工作社区化的新路子。
    
    按照多年社区工作积累的经验,杨玉玲决定首先带领社委会一班人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对全社区的归侨、侨眷、台属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由于受历史因素干扰,少数侨台属顾虑重重,不愿说出自己的身份,给摸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杨玉玲便带领有关人员多次上门,反复向侨台属宣传新时期党的侨务政策,坦诚说明摸底的目的和意义,并给每户发放一本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消了被调查者的顾虑,在较短的时间内,统计出龙尾社区共有侨台属8户19人,另有归侨1户3人。
    
    通过侨情调查,杨玉玲全面掌握了侨台界人士的现状、组成结构和境外人士的分布、职业状况,同时也初步了解了侨台属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她将这些侨台属分类、分项,逐户逐人登记了台帐,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秋天,市侨办组织到全省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南京市华侨路街道参观学习。回来后,立即成立了龙尾社区为侨服务领导小组,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贡献多”的工作目标,确立了社区为侨服务的工作基本原则和工作制度,并制成图板上墙。接下来,她东奔西走,很快,自行车修理、理发室、书店、商店、幼儿园等为侨服务网点相继开展了为侨服务活动,受到了归侨、侨台属的好评。社区专门制作了为侨(台)眷属服务联系卡,把为侨服务项目分有偿和无偿服务,写明标签,每户一张。在幼儿托教服务方面,普通儿童每月学理费、伙食费等共收取124元,对侨台眷属子女则是只收取100元。对无偿服务项目,做到随时提出随时解决。
    
    在杨玉玲的带领下,社委会人员布置了社区侨台活动中心,配备了书籍、报刊、电视,VCD作为归侨、侨台属学习交流、联谊娱乐的场所。
    
    杨玉玲知道,要想将社区侨务工作真正搞好,仅靠社委会和为侨服务领导小组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辖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狠抓社委会为侨服务的同时,她多次到辖区单位宣传侨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发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云台宾馆作为路连云港市接待工作服务的窗口,服务员在学习有关材料后,对侨台界人士优质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一次在接待一位返乡探亲的老台胞就餐时,服务员马秀丽看到老人双手颤抖,就餐十分费力,主动走上前去给他喂饭,进行超常服务。老人十分感动,欲掏小费被婉拒,他连声说:“想不到在大陆的饭店能享受这么好的服务,走遍世界各地,还是故乡好啊!”回到台湾后,老人四处宣传在云台宾馆发生的一切。这件事虽小,却是连云港市的荣誉,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祖国大陆的荣誉。
    
    盐业公司总医院不在龙尾社区范围内,但靠近社区,杨玉玲考虑到该医院的特殊地理位置,通过市侨办、社委会多次联合做工作,盐业医院承诺在挂号费、各种检查、住院、手术费等方面提供免费或优惠10%的服务,减轻了龙尾社区许多侨台属就医负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002年元旦前夕,龙尾社区为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侨台眷属及归侨侨眷座谈会。会上,杨玉玲给各位侨台界人士拜年,询问了侨台属各自的困难和需求,并征询他们对龙尾社区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归侨彭康之就社区侨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会后,杨玉玲又带领社委会成员带着纪念品,逐户走访了归侨、侨台属,大大拉近了社委会与归侨、侨台属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