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曼霞:小家、大家与国家
侨眷潘曼霞女士是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高银巷社区的居民。潘曼霞和丈夫潘建英都已年近70,结婚已有45年,婚后育有4个孩子,2女2男,1965年开始,不幸降临到了潘曼霞家。那时“文革”开始,潘曼霞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失去了工作。这时,更为可怕的事发生了,潘曼霞的丈夫在一次肾结石开刀的小手术中,医生失误把手术针断在了内脏里,致使肾脏腐烂,为此接连动了5次大手术,切除了一只肾,住了3年医院。那时孩子们都很小,潘曼霞一边要安顿好孩子,一边要照顾生命垂危的丈夫。丈夫是几次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在医院死马当成活马医。那时候,成为全家支柱的潘曼霞,始终保持着坚强.乐观的心态,平静沉着地面对着一切,丈夫也一样坚强,从没被他自己的病痛所吓倒,他们俩常常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彼此互相鼓励着。在苦难中,他们也同样享受着甜蜜。 丈夫在潘曼霞的悉心照顾和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奇迹般地康复了,夫妇恩爱的感情,在此点点滴滴的磨难中互相搀扶着牢固地建立起来。 夫妇所表现出来的“互爱、坚韧、乐观、进取”的精神也在无形中感染着孩子,孩子们的自立能力都很强,如今一个个都成了才。在当今竞争激烈、“下岗”盛行的时代,潘曼霞的4孩子就是因为有了较高的学历而都得到了较好、较稳定的工作。大女儿是杭氧的高级工程师,二女儿是杭州商业学校的教师,三儿子少年成才,16岁就考进浙江大学,已获得两个专业的博士后学历,现产美国创业,4儿子就职于杭州市公安局。 如今儿女们都已安家乐业了,两老也已退休,按理说也该享享清福,过过清静舒闲的日子了,可是潘曼霞却又从事起了另一项“事业”,说“事业”,也许有点夸大,其实就是想在晚年发挥点余热,为人民、为国家多做些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潘曼霞和老伴退休后,反而比年轻人更加活跃,他们不仅双双进了老年大学,潘曼霞还凭借着增长唱民歌、弹风琴、设计服装等特长,老伴也凭借着增长摄影、书法、绘画等特长,成了老年业余文化活动的“发烧友”、社区里的“大忙人”,他们积极热心地参加社区各项活动。 曾有几家单位用高薪聘请潘曼霞夫妇去任职、任教,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他们不求名不求利,只是喜欢做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做、愿意做的事,也许在有很多人看来是“傻事”。潘曼霞和老伴都把物质条件看得很淡薄,平常都非常节俭,可是,为公益事业,潘曼霞夫妇总是尽力支持:自费1000多元为区老年大学歌咏队的成员做表演服;常常花一整天时间为社区出黑板报;有一次从西湖之声得知有个残疾人想拍标准照,没人愿意上门服务,老俩口耳话没说就上他家为他免费拍了一大摞;在98年的特大洪灾中,潘曼霞夫妇捐款300元、捐赠冬衣68件、棉被5条……,做这种事情,潘曼霞夭妻觉得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总在心底祈盼着小家好、大家好、国家更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香港的回归令潘曼霞全家彻夜难眠,不久,澳门即将回归的消息更令潘曼霞夫妇心潮澎湃,潘曼霞和老伴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一个决定——精心设计制作象征民族大团结的56套民族服装,送给澳门同胞,为祖国的统一献一份厚礼。 潘曼霞虽然退休于皇家时装公司,但从没做过民族服装,为了收集资料,潘曼霞和老伴一起向朋友借中华56个民族系列首日封进行翻拍:自费跑到江苏、福建等地寻找样本;用各种途径拍摄少数民族服装照1000多张;为了做出56套民族服装,潘曼霞和老伴常常冒着严寒酷暑,废寝忘食、挑灯夜战,花了二年多时间,终于在1999年国庆节前顺利将56套民族服装送到了澳门同胞手里,澳门回归那天,身着潘曼霞亲手缝制的既套民族服装的澳门小朋友的整齐队列,成为澳门广场的亮点,照片登在了澳门日报的头版头条,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贺定一小姐给我们写来的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海内外许多报纸都刊登了这条新闻报道。国内的各新闻单位,大到中央电视台,小到地方小报,也都纷纷派记者采访潘曼霞夫妇。到目前为至,潘曼霞夫妇的事已被近十家电视台,近五十家报刊杂志报道过。潘曼霞和老伴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做了这点小事,居然会有这么大的轰动效应,现在潘曼霞想,原因就在于整个中华民族越来越高涨的爱国热情。 2002年,潘曼霞夫妇还有幸应澳门工联总会的邀请赴澳门参加庆祝澳门回归2周年活动,受到了澳门工联总会和澳门同胞的热情款待。在这次澳门工联举办的以“杭澳心系回归情”为主题的图片展中,还设了一个专题,特别介绍了潘曼霞夫妇送到澳门的56套民族服装的来历和因它所取得的荣耀,充分展示了杭澳同胞的手足情深和满腔爱国热情。这次澳门之行令潘曼霞夫妇终生难忘。 潘曼霞家既是侨眷又是台属,潘曼霞的姐姐和弟弟都在台湾。现在潘曼霞和老伴还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制作56套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民族服装献给台湾同胞,向台湾兄弟姐妹献上家乡亲人的深情厚意,潘曼霞夫妇期盼着祖国两岸早日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