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李文琛——浓墨重彩写春秋

    
    李文琛在历史与现实的变革前沿,用浓墨重彩书写美丽而苍劲的人生画卷,并以一个又一个向上的支点,在人生的坐标上组成坚韧而又充满张力的曲线。他是侨乡致富的领路人,社区侨务工作的带头人,海外侨胞的贴心人。
    
    他是威海市环翠区北竹岛居委会党委书记兼主任、威海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山东侨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竹岛居委会社区侨务领导小组组长。
    
    侨乡致富的领路人
    
    北竹岛居委会有居民540户1600入,归侨侨眷属占90%;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600余人分布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是威海市的著名侨乡。
    
    改革开放前夕,北竹岛人依山傍海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少归侨侨眷靠海外亲属的接济才能糊口度日。1975年;李文琛担任北竹岛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着全村资产不足百万元,年均人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他苦苦思索着如何发展侨乡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给北竹岛带来希望,也给李文殊施展才华的机会。1980年他从12家侨属家中搬出了12台缝纫机。利用三间民房政治厂房,集得了70万元侨汇,办起了华侨服装厂。
    
    接着,李文琛发动归侨侨眷向海外亲人“写一封家信、提供一条信息、推销一种产品、联系一个客户、引进一个项目”,联系海外的亲人来家乡探亲访友,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力献策。海外侨胞纷纷来北竹岛居委会探亲考察,李文琛总是热情地接待,精心地安排,使侨胞们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温暖。1990年,港胞李百安在李文琛的热情服务下,成为诤友,不但自己投资20O多万元扩大华侨服装厂的规模,还引荐福建籍的港胞黄锦成等多位海外朋友来北竹岛投资了5个项目。李百安临故之前,还嘱托他儿子李双仁回家乡发展。1998年李双仁辞去了香港的公务员职务,毅然回北竹岛办厂兴业。同时;李文琛还鼓励归侨侨眷到海外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进行招商引资,利用海外的小型生产工具发展侨属民营经济。北竹岛从此走出了一条:改变侨乡面貌立足“侨”,资金积累着眼“侨”,引进设备、技术利用“侨”;出国探亲想着“侨”,企业发展借助“侨”的兴侨富民之路。到1997年,北竹岛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迅速滚动发展成为固定资产2.6亿元,年实现社会总值4.5亿元,年实现利税2500万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年人均个人可支配收入11000元的山东侨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琛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文琛从几年来归侨侨眷所发挥的作用和海外侨胞的支持认识到,搞好社区侨务工作对提高侨乡城市化水平,促进侨乡集团公司持续良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1997年开始,李文琛对北竹岛社区进行全面整治,通过居委会这一载体,把社区侨务工手做活、做细,来带动整个社区管理上水平、上档次。他成立了侨乡社区侨务工作领导小组,亲自担任社区侨务工作领导小组之长,任命居委会党委副书记张传萍、居委会副主任李龙为副组长,居委会骨干为组员。把居委会划分为4个分区,评选4位归侨社眷为分区区长兼侨务工作小组组长。李文琛对近500户归侨侨眷和长期居住在北竹岛的侨胞,进行上门走访,登记入册,建立档案,家庭住址、身体状况,他都了如指掌。为了方便与归常侨眷的联络,他要求每户归侨侨眷都装上电话,经济困难的归预侨眷,集团公司予以照顾解决,电话普及率达100%。对鳏寡孤独和长期在村里居住的侨胞,则进行定点定时定人服务。还设立了两个医疗诊所开展义诊活动,建立归侨侨眷病情档案,电话联系随叫随到。
    
    侨乡良裕了,但精神文明也要跟上去。李文琛组织归侨侨着进行精神文明教育,“以树立侨乡形象工程”为主题,进行综合整治。在不同的层次开展了不同的活动,在企业干部中,开展评选“文明厂长、经理”活动;在职工队伍中,开展评选“文明职工”活动;在外来临时工、合同工队伍中,开展了争当“五十佳”活动;在归侨侨眷中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户”活动;在侨资企业开展评选“双文明侨企”活动,大大提高了归侨侨眷和职工的整体素质。到目前,17名厂长经理已有11入达标,没有达标的进行更换,公开招聘。对每年评出的文明职工80多名,模范户5户,和睦家庭200余户,先进个人50余名,分区先进小组1个,都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同时,李文琛还组织归侨侨眷参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活动,声讨“法轮功”,搞好娱乐场地,让归侨侨眷和村民休闲时学科学、学法律。北竹岛连续12次被评为精神文明示范村。
    
    他亲自为厂长经理举办了学习班,自己带头讲,还聘请了市委党校、外经贸委、威海日报社编辑授课,对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七·一”重要讲话和六中全会决定进行系统学习;北竹岛还与新加坡侨胞合作投资了200多万元成立了“中外合作山东侨乡威海外语学校”,对厂长经理和有外语基础的职工进行强化外语培训,以适应入世后的需要。部分学员还通过海外亲友进一步到国外培训;针对村里的领导干部大都从实践中走上管理岗位,学历不高,李文琛就带领厂长经理和居委会的干部到广州、深圳学习先进的社区物业管理,特别是到上海学习社区侨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开阔了厂长经理们的视野。通过学习,厂长经理们和归侨侨眷为社区侨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44条,综合为ZO条,李文琛都耐心记录,并逐项整改。
    
    为了让社区侨务工作在硬件设施上上水平,李文琛不惜集团公司的巨资,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归侨侨眷的旧房进行全面改造,共开发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楼群,80%的归侨侨眷住上新楼,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先后投资了5万元建起了“华侨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华侨活动广场”,使居委会里的老年人、归侨侨眷和长期居住在北竹岛的侨胞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了丰富年轻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居委会成立了“青年之家”;投资了4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占地4O余亩、门类齐全的大型农贸市场,设立门市房8O多个;接纳业户2000多个,年贸易额3亿元。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发展了第三产业,更成为私营经济的乐园。
    
    在李文琛的领导下,北竹岛社区侨务工作逐步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归侨侨眷和居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自治水平增强,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许多海外客人到北竹岛考察,首先被这里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治安和文明的举止所吸引。为了扩大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吸纳更多的归侨侨眷和下岗职工就业,李文琛果断决策,投资1.5亿元兴建大型综合市场和楼宇。此工程列入市区重点工程之一,分两期建设,年内将完成20.36万平方米的首期工程,安排就业岗位3000多个,居委会100%的归侨侨眷和居民将住上公寓楼;完善侨乡工业园,完成15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同时进一步发动归侨侨眷引进海外智力和资金入园发展项目;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与威海人民医院合作新建一处竹岛社区分院,对归侨侨眷和村民全面实施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对长期居住在北竹岛的海外侨胞,李文琛像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有加。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李文琛都会挨家挨户走访;送上节日的慰问品。每年的老人节,李文琛都组织老人联欢、旅游,把老人们请到宾馆一起聚餐。那种“大家乐”的氛围在他乡是享受不到的,那百多号人的“集体餐”,是任何山珍海味也比不上的。侨胞李素华老伴在台湾,子女生活在美国、加拿大、香港,自从回乡探亲以后,李文琛经常上门问寒问暖,请医生给她义诊,这样李素华在北竹岛一住就是十几年。哪位侨胞有病,只要李文琛知道了,他即使公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看望;并吩咐诊所的医师精心护理。侨胞们什么时候过生日,李文琛都一一记着,并抽时间陪着老人一起过。如果出差在外,他还会用电话联系把蛋糕送到侨胞家中,给侨胞一份惊喜。港胞王维昭八十寿辰时,李文琛召集了市区侨办同事一起为他庆贺,亲如一家。
    
    2001年,长期居住在北竹岛的港胞李百全病故在家中,亲人都在海外,一时难以回乡。李文琛及时与海外的亲人联系,亲自指挥处理后事,当海外的亲人从香港等地赶回北竹岛时候,一切的善事都安排妥当,李百全的儿子非常感动,热泪盈眶地拉着李文琛及社区侨务工作人员手连声道谢。
    
    李文琛等居委会一班人对侨胞的关怀,侨胞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纷纷给海外的儿女去信,介绍北竹岛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纯朴的民风,介绍李文琛等居委会一班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海外的乡亲也不断介绍有经济实力的朋友来北竹岛考察,投资兴业。同时,在北竹岛居住的海外侨胞还积极为华侨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见义勇为基金会、希望工程以及灾区捐赠款物,以表示他们的感激之情。
    
    如今,回北竹岛探亲的海外侨胞越来越多。回乡探亲的侨胞看到北竹岛的优美环境,看到李文琛等热情周到的服务,纷纷购置房产,而且一住就是好几年,都不愿回去了,他们都说,威海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这辈子在这里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