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卢圣鑫:开创社区侨务工作新局面

    
    卢圣鑫是福建省侨办副主任。作为省政府侨务工作机构的领导,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社区侨务工作的新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全省社区侨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福建省全国著名侨乡,旅外乡亲有1000多万人;归侨侨眷有6中多万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落实侨务政策任务的完成,国内侨务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行政、依法护侨的轨道。进入新世纪,侨务工作面临着新的突破。1998年国务院侨办推广上海社区侨务工作经验后,卢圣鑫深入侨乡社区开展调研,摸清情况,探索本省社区侨务工作新路子。
    
    福建省归侨侨眷居住相对集中,形成归侨侨眷集中的社区:全省归侨侨眷数占当地人口20%以上的县、市(区)有20多个,有的乡镇归侨侨眷十分密集。众多的归侨侨眷是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基础,国内侨政工作也就必须相应地延伸到村落、街居,依托社区,帮侨维权,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他带领部分侨乡侨务部门和基层领导到上海学习考察,开拓思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带领导课题组写出了《依托社区,发挥优势,拓展社区侨务工作新领域》的调研文章。这篇文章作为省调研重点课题刊登在福建省委政革研究室《调研文稿》第76期上,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侨务工作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出现了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侨务工作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为侨务部门带来了全社会关心侨务的前所未有问好机遇,也对侨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卢圣案意识到,福建省是全国著名侨乡,有许多归侨侨眷聚居的社区,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是新形势下侨务工作拓展新领域的必然趋势。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充分发挥归侨侨眷自身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福建省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有一定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特点。他认为要根据福建省侨乡多,大中城市少的特点,把重点放在侨乡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为此,他提出福建省社区侨务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托、借助社区力量,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调动社区各方面积极性,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努力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同时,积极发挥归侨侨眷优势,引导归侨侨眷为社区作贡献,形成“社区为侨服务,侨为社区做贡献”的双赢局面,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卢圣鑫的这些探索,为福建省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卢圣鑫担任过多年的基层党政领导,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面对社区侨务工作这个新的领域,他从为侨服务入手,抓典型,办实事,以点带面,使社区侨务工作很快得到顺利开展。
    
    归侨侨眷养老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卢圣鑫把这个问题作为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切入点。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单靠侨务部门是不行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区的力量,使这项工作融入社会。
    
    侨康老人公寓原是福州市鼓楼区侨办为解决归侨侨眷老人的养老问题,借用华侨新村华侨住宅兴办的,但地方窄小,条件较差。卢圣鑫多次到侨康老人公寓调研,了解归侨侨眷老人的生活状况,并积极与鼓楼区委、区政府领导商议解决他们的困难,最后确定在全省条件最好的鼓楼老年公寓专门拿出一层,辟为华侨特护区,把侨康老人公寓搬到这里;有30多名归侨侨眷老人在这里养老,平均年龄70多岁,最大98岁,配有专门归侨侨眷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照顾。在他的关怀下,省侨办先后送去5万元人民币,发动下属企业捐赠了9台彩色电视机,并在国务院侨办的支持下,购置7合柜式空调送给老人公寓,用于改善其公共设施,使这些老人安度晚年,为海外亲属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几年来,卢圣鑫经常到侨康老人公寓看望慰问归侨侨眷老人,为他们解决困难,当他了解到老人公寓自来水管铺设出现问题时,他亲自与福州市主要领导联系,使困扰多时的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归侨侨眷老人深受感动,赞誉他是归侨侨眷的贴心人。
    
    福州马尾区亭江镇是著名的侨乡,全镇现在人口2.8万多人,旅居海外的乡亲却有4万多人,是一个典型的侨乡社区。卢圣鑫多次深入亭江镇调查研究,指导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他根据该镇“五多一少”(即归侨侨眷多、老人多、妇女多、小孩多、国外抱回来寄养的儿童多、青壮年少)的特点,认为该镇的社区侨务工作大有可为,要求他们把社区侨务工作重点放在为归侨侨眷提供各种服务上,建设一个优美的社区环境,使海外侨胞安心、放心。在他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亭江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社区侨务工作,建立了以侨务部门为龙头,村居委会和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社区侨务工作机构,成立了社区侨务家政服务所、物业服务队、老年保健中心、专门接纳海外侨胞寄养儿童的托儿所、涉外咨询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组织,为海外侨胞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抓这些典型的同时,卢圣鑫注意以点带面,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福建省社区侨务工作全面开展,促进了侨乡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卢圣鑫十分关注社区里的弱势群体。他经常到社区走访贫困归侨,为他们排忧解难。福建省目前尚有归侨特困户近2797户。这些归侨特困户分散在社区,早年回国,年老体衰,无劳动能力,多数人无子女,生活无依无靠。卢圣鑫多次深入社区调研,走访归侨特困户;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向省政府反映情况。在他的努力下,省政府办公厅于1998年9月下发了闽政办[1998]182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农村归侨特困户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把帮助贫困归侨脱贫作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当地扶贫攻坚计划;把归侨特困户列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各级政府要组织侨务、财政、民政、扶贫办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归侨解决实际困难。文件下发后,他亲自抓落实,推广经验。福建省大部分地方相继出台了落实措施,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归侨特困户,由民政部门或财政拨款给予固定生活补助,侨办继续给予补助,使归侨特困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福建省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卢圣鑫十分关心受灾的侨乡社区,及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这几年福建省连年遭受台风、暴雨袭击,造成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许多归侨侨眷受灾,损失惨重。灾情发生后,卢圣鑫总是身先士卒,深入受灾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归侨侨眷,送去钱物,并及时下拨补助款,帮助归侨侨眷重建家园,使他们渡过难关。
    
    福建省华侨农场的归侨住房绝大部分是建于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安置房,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有不少成为危房。卢圣鑫十分关心归侨居住问题。为改变农场社区面貌,帮助归侨安居乐业,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争取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在华侨农场全面组织实施“侨居造福工程”。“侨居造福工程”本着原址改造,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分期实施的原则,每年新建和改造5万平方米。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他还与华侨农场和所在地政府签订责任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抓紧检查落实,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已完成新建归难侨职工住宅480套(幢)57400平方米,解决了522户2400多名归难侨住房困难问题。2002年新建归难侨职工住宅483套42832平方米,旧房改造451套29996平方米,解决934户3760人的住房问题。“侨居造福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华侨农场社区面貌,提高了归难侨的生活水平,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卢圣鑫十分重视建立社区侨务工作机制。他在各种会议上强调,领导重视是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关键。社区归侨侨眷工作覆盖面厂,牵涉到侨务部门、涉侨职能部门、社区工作部门及归侨侨眷。他要求各级侨务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本着“侨思我想,侨求我应,侨需我做,侨团我帮”的思想认真做好社区侨务工作。他秉承一贯真抓实干的作风,亲自抓落实,责任到人。他要求社区侨务工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做到政务公开,公布为侨服务的项目和办事程序,接受社会与舆论监督,确保社区侨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落实领导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好组织保证,政策扶持,逐步建立起以侨务部门为龙头,涉侨部门通力协作,社区机构热心服务,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的社区归侨侨眷工作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