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聪——情系侨心
陈聪聪是厦门市侨办副主任,她从事侨务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自1990年分管侨政工作以来,她始终以开拓进取的姿态和勤恳、敬业的上作热情,扎实细致地开展各项为侨服务工作。 厦门是著名侨乡,归侨侨眷25万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基层社区建设也不断完善。陈聪聪作为分管侨政工作的领导,敏锐地感觉到社区侨务工作将是今后基层侨务工作的重头戏。特别是1998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侨政工作会议以后,根据会议精神,她进一步结合厦门侨政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厦门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并在各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使厦门的社区侨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与活力,赢得了广大归侨侨眷的赞誉和拥护。 1997年机构改革,厦门各区都保留了侨务工作机构,部分街道还配备专职侨务干部,居委会成立了侨务小组。为了使各区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区情、侨情,结合新形势侨务工作的新特点开展社区侨务工作,陈聪聪多次到基层宣讲邓小平侨务思想,提高基层侨务干部的侨务理论和政策水平,与区侨办领导共同研讨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基本思路,修订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每年还组织区、街、居三级侨务干部进行侨务政策、法律、法规专业培训,从而为进一步搞好社区侨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使基层侨务工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开展厦门社区侨务工作的生力军。 在陈聪聪的热心推动和指导下,经过广大基层侨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厦门现已基本形成“社区基础扎实,服务网络健全,社会优势互补,双向服务有序,依法维权有力”的社区侨务工作机制,在为侨服务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方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各个区的社区侨务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新意,其中湖里区侨办的工作更是走在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的前列。 湖里区侨办在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中,通过健全侨务工作网络,全面推行为侨服务的“公开办事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区、镇(街)、村(居)三级组织齐抓共管的社区侨务工作格局。全区侨务小组由原来的50个增加到54个,活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工作手段、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也各有侧重,有总结侨务小组工作的交流会;有侨务小组活动现场观摩会;有联手做好海外华侨服务接待,宣传“反台独促统一”的介绍会,有别开生面的以侨务知识、法律法规、政治时事、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智力竞赛,等等。既活跃了社区侨务工作也提高了归侨侨眷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湖里区侨办还在全区范围内倡导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为社区文明建设献一条计,为社区办一件好事,联系一个家庭,建一个文明楼院。开展打一个海外电话,写一封家书,寄一张照片,向海外亲属介绍家乡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海外联谊活动。这些活动都开展得生动活泼,成效显著。 社区信访工作是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为侨排忧解难的一个重要渠道。陈聪聪在长期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侨务信访工作是了解侨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在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中,她要求各基层侨务组织要适时地把侨务信访工作纳入社区侨务工作中,并要求基层侨务工作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侨服务”为宗旨、以“依法信访”为方针、以“让归侨侨眷满意”为标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和法律法规,满腔热情地帮助归侨侨眷排忧解难。 在组织开展社区侨务信访工作中,陈聪聪不仅对社区的信访工作给予热情的指导,对一些重要的信访案件还坚持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把关,亲自处理。 2001年,印尼归侨先生杰来信反映其胞弟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判处死刑,要求有关部门做进一步处理。陈聪聪对此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多次配合有关部门上门做来信人的思想工作。以“拉家常”的方式关心他的家庭和生活,慢慢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按他认识到“文革”这场浩劫不仅仅是其一家的灾难,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最后来信人表示要向前看,不再纠缠过去。今年春节前夕,陈聪聪再次登门看望了洪。 在拓展厦门社区侨务工作的同时,陈聪聪还特别注重借助侨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侨乡两个文明建设,把它融入到社区侨务工作中,在社区归侨侨眷中倡导弘扬嘉庚精神,引导社区归侨侨眷热心捐助公益事业。如:为响应全国政协港澳合侨委员会、国侨办、致公党中央、中国侨联等部门联合发表的《告全国归侨侨眷的公开信》,为西部大开发“进科技、送温暖、进希望”的号召。陈聪聪积极牵头,与市侨联、致公党市委会、政协三胞委联系策划为西部大开发办实事,在其倡导下,最后确定在西安市周至县耿西村捐建一所“厦门侨心小学”作为厦门实施“三送”活动的重要项目。此后,陈聪聪带着《告全国归侨侨眷的公开信》深入到社区为侨心小学的捐款活动做动员。每到一处,自己都带头捐款,为归侨侨眷做表率,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出现了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动人场面,推动了社区捐款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为西部大开发“三送”活动中,厦门归侨侨眷共捐出人民币25万多元,在耿西村建起了一座“厦门侨心小学”,现已落成并投入使用。 关心贫困归侨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是陈聪聪抓社区侨务工作的又一特点。在厦门的归侨侨眷中,有些早年回国的老归侨或因鳏寡孤独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疾病等天灾人祸,现在生活仍较为困难,长期以来依靠政府和社区各阶层的关心和扶持。对于这一弱势群体,陈聪聪时刻牵挂着他们的生活和困难,逢年过节组织侨务系统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好慰问安抚工作。对于归侨特困户,她还经常深入到他们家中嘘寒问暖。如:60年代初从印尼回国的侨生洪瑞香,年仅21岁的她在一次劳动中不幸染上了“构端螺旋体病”导致手脚萎缩,身躯蜷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多年来生活上全靠一位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女校工陈春花的日夜护理和照顾,经济上依靠集美社区和市侨务部门的救济。自陈聪聪周志分管侨政工作十几年来,每逢年过节都要前往探望洪瑞香和陈春花。今年,在78岁高龄的陈春花老人无法继续照顾洪瑞香的情况下,陈聪聪马上指示侨政处和集美社区妥善安置洪瑞香。现在洪瑞香已被安置在厦门社会福利院安渡晚年。 多年来,厦门的社区侨务工作在陈聪聪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社区基础扎实、服务网络健全、社会优势互补、双向服务有序、依法维权有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社区侨务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侨乡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