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任炳
刘任炳1990年担任南安市侨办主任。 南安市是福建省著名侨乡,旅居海外办华侨、华人达150万人,港澳同胞达22万人,国内侨眷属达110万人,占全市人口148万的80%左右。南安市自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连续几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社区建设已初具雏形。刘任炳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侨情,根据南安侨乡的特色,提出南安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有五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归侨侨眷人口众多,有许多归侨侨眷聚居的社区。南安籍华侨华人以其出国历史早、人数多、分布广、资力厚、贡献大而蜚声海内外,侨的优势十分明显。二是地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打好“侨”牌,确定了侨务工作的突出地位,为全面展开杜区侨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后发优势。南安市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只要主动介入,与社区改造建设、环境绿化美化、计划生育、社保等工作同时推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网络优势,目前,南安市侨务工作“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框架已较为完善,市委、人大、市府、政协都有一位专管侨务的领导,并设置相应的侨务工作机构,乡镇一级有专管侨务的副书记、副镇长及侨联组织,村(居)委会有侨务工作小组。五是工作优势。多年来南安市各项侨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侨务部门具有侨通、侨亲熟、交谊广、感情深的工作优势,这是做好祉区侨务工作的有力保证。 在摸清社区侨情后,刘任炳提出了“转变观爱,大胆对新,培育典型,循序渐进,以社区侨务带动社区发展,以及双向服务拓展侨政工作的思路。他多次召开办领导班子、团体工作人员会议及重点侨区分管领导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为南安市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两年来,按照这个工作思路,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街道、乡镇社区的资源优势,使社区侨务工作开展得丰富多彩,扎扎实实,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刘任炳认为,南安市梅山镇是著名侨领李光前先生的故乡;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软硬件建设上都有显著优势。该镇组有全国领先的乡镇级图书馆——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全国示范中学——国光中学,泉州市重点学校——国专小学、国专幼儿园,泉州市属二级甲等医院——国专医院,以及影剧院、老人活动平心等文化娱乐设施。镇区设有居委会,辖区人口1万多人,占该镇人口30%左右;具备了做好社区侨务工准的基本条件。为此,他多次深入到梅山居委会调研,进行现场办公,耐心听取意见,并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抓好试点、培育典型。 首先争取当地领导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使社区侨务工作做到层层有机构、项项有分工、事事有人管。其次是健全制度,有章可循。刘任炳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工作制度来规范、引导,才能使社区侨务工作有序开展。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梅山社区先后建立了资料建档制度、走访联系制度、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座谈联谊制度、海外来人通报制度等多种制度,夯实了社区侨务工作的工作基础。第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创特。他针对该镇社区情况。要求把工作基点改在广泛运用社会力量,调动各种资源上;以社区为依托,形成为侨服务的全力。 梅山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文教卫生公共事业发达的优势,为归侨侨眷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如为归侨侨眷免费办理图书馆阅览证和借书证;归侨侨眷子女入托入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开辟“归侨侨眷之家”,定期开展文娱联欢活动等。 在做好社区为侨服务,为侨排忧解难的同时,刘任炳还积极倡导组织归侨侨眷为社区开展服务。组织该镇国专医院归侨侨眷属医护人员为社区进行义诊服务;组织侨务工作者定期深入社区学校,向学生宣传侨法,普及侨务知识;成立由社区归侨侨眷组成的侨界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社区为我,我为社区”的互助活动:组织归侨侨眷参加“人人献爱心”募捐行动;支持鼓励归侨侨眷投资办企业等。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该镇两个文明建设,赢得了侨心。仅两年来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就达8000余万元,引进投资额近亿美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好评。 梅山镇开展社区侨务工作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刘任炳积极推广。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实践,选择了地处市区中心地带的溪美街道办事处、柳城街道办事处新华居委会、湖滨居委会、溪美居委会、长兴居委会、金街居委会等5个点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他要求杜区侨务工作者要做“侨情的知情人,侨益的保护人,侨亲的贴心人”。他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积极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侨务工作。溪美居委会组织成立了归侨侨眷南音吟唱社,邀请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社团南音会返乡联合举办了多次别开生面的南音吟唱会,以朴素的语言、悦耳的旋律、亲切的乡音歌颂了爱国华侨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动人事迹;湖滨居委会依托社区内的市电力公司职工活动中心,开展了归侨侨眷乒乓球赛等文娱活动,组织归侨侨眷参与“爱我家园、美我家园”的植树绿化活动;长兴居委会利用市政府所在地的地理优势,发动归侨侨眷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了门球队、太极拳队、交谊舞活动小组等老年人活动组织,并组织侨眷属参加郑成功杯篮球赛;新华居委会与市医院联合开展归侨侨眷定期体检、为归侨侨眷优先提供专用病床等活动,解决了归侨侨眷看病难的问题;金街居委会组织归侨侨眷到深圳、珠海等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内引外联,电后为该居委会引进了5家企业。同时,该居委会还在社区内组织了归侨侨眷象棋兴趣小组、篮球队、南拳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归侨侨眷的文娱生活。 刘任炳十分注意建立社区侨务工作机制。他在通过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带动社区侨务工作开展的同时,强调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健全网络、实现“双向服务”新机制的引导和建设上。在他的努力下,南安市社区侨务工作初步形成了双向服务的工作新机制,三级侨务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确保了社区侨务工作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阵地,探索出了在重点侨乡通过社区侨务带动其他工作的新路子。 南安市水头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已经建设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滨海小城市。在水头镇区一期改造刚刚完成时,刘任炳就提前介入,指导开展社区侨务工作,和水头居委会建立了联系反馈制度,积极主动帮助社区内归侨侨眷排忧解难。2001年5月;旅菲侨亲王先生通过居委会反映其在水头街道所购置的店面,因侄子几次欠债,被债主非法封锁,他意识到这是一起侵犯侨益的非法行为,即派一位副主任前往协调水头镇政府、水头法庭,制止债主的非法厅为,并与水头居委会多次召集侨亲家属与债主协商,解决了这一纠纷。通过把触角延伸到居委会,勤督办、勤协调,有效地调动了各种力量,形成了为侨服务的合力,为全面铺开社区侨务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南安归侨侨眷众多的特点,他把社区侨务工作的外延拓展到村委会一级。结合新村建设活动,重点选择了英都镇溪霞村等10个新村建设示范村成立侨务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市、镇、村齐抓共管侨务工作的局面。 社区为归侨侨眷服务,赢得了侨为社区做贡献的积极性。新加坡华侨张先生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在市区建造33层多功能大厦,因1993年项目招商签约时的法律法规与现行不尽相同,致使当时政府承诺的许多优惠条件无法得到落实,他得知这一情况即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建委、土地、税务等部门协调一致,使大厦的供水管、变压器的安装、贴电费的缓交、交易税费减负等问题很快得到妥善的解决。张先生因此眉开眼笑、慷慨捐赠10万元人民币支持南安市老年人活动力心建设。旅菲华侨苏先生因厝宅问题与邻居发生纠纷。他又不厌其烦,先后十人次协同市法院、镇政府、居委会做双方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苏先生为表感谢,先后捐赠110多万建设康美镇社区公园和市老年人活动中心。 几年来,刘任炳积极探索,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使南安市社区侨务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促进了侨乡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加快了南安市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