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清:深入推进侨乡社区侨务工作
李正清是泉州市鲤城区侨办主任。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华侨华人以其出国历史早、人数多,分布广、资力厚、贡献大而蜚声海内外。鲤城区是泉州市中心城区,面积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万,现有海外华侨、港澳同胞31万人,分布67个国家和地区,侨眷属16.2万人,归侨2082人。近几年来,区政府将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市政府将七条街的旧城改造列为重要项目。这两项工作时间紧,涉侨问题多,如果没有解决好涉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工作进度,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作为侨办主任,李正清带领全体同事,依托、借助社区力量,宣传侨法,维护侨益,着力解决各种涉侨问题,千方百计为侨服务。 几年来,李正清带领同事们通过社区广泛地宣传侨务法规,宣传为侨服务的重要性,使社区各界形成浓厚的为侨服务氛围。李正清牵头联合区人大华侨委、区政协“三胞委”、区侨联开展侨法宣传系列活动,将《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福建省保护华侨投资权益若干规定》、《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福建省保护华侨房屋租赁权益的若干规定》等侨法侨规汇编成册印发4000多册,制作录音带400多盒,分发到区直各部门,各街道(镇)、各居(村)委会,进行宣传和测试;在每年9月7日纪念侨法颁布之际,李正清组织社区有关单位,在公共显要处和社区中心活动处,悬挂大幅侨法宣传标语;在市有线电视台黄金时段反复播放侨法宣传标语,使侨务政策家喻户晓。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在各社区多次举办侨法宣传咨询活动。向咨询者和过往行人分发侨法宣传材料数千份。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为侨服务的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鲤城区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建设中,涉及侨房较多。李正清在办务会上要求做好侨法宣传,维护好侨的权益,同时要善于做归侨侨眷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大局出发,支持政府工作。对于信访中反映激烈的问题,他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帮助解决。如霞州村拆迁时。有几位印尼华侨房主不愿拆迁,他亲自到现场做侨居主的思想工作;树兜村有位印尼归侨反映其房屋由于无人居住,在拆迁时被视为空置房,不能得到补偿,李正清深入调查,核实其反映情况,向村委会干部宣传,解释有关侨务政策,村委会给予重新研究处理,使业主满意。在旧城改造中,侨房和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直接涉及侨益,是极为敏感和棘手的。在新门街旧城改造中,市名城指挥部没有将港澳房屋列入照顾范围,港澳房屋主反映激烈。李正清多次找有关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设,认真宣传侨法和有关政策,终于取得名城指挥部的同意,将港澳房屋视为侨房列入照顾范围。之后,李正清带全办同志放弃休息时间,认真审核办理,出具120多份侨房证明,取得多方面的信任,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鲤城区新移民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移居国外的,他们知识层次较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取得一定的科技、文化、商贸成果。做好这部份人的工作,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帮助解决他们国内眷属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在该区南俊巷旧城改造中,李正清会同社区有关职能部门,多方奔忙,妥善处理了八十年代出国的华侨林博士和陈先生的祖宅拆迁事宜,得到他们国内眷属和国外华侨的良好评价。针对海外鲤籍第二、三代华裔对家乡了解甚少,对家乡感情淡薄的实际状况,李正清发动组织社区各种力量,利用中国旅游节、省运会、市旅游节、南音庆典、民间活动、中小学校庆等活动,几年来邀请5000多人次回乡探亲访友、参加夏令营、投资办厂,并利用春节寄发贺年卡,拉近了他们与家乡的距离,增进了他们对家乡祖国的认识和感情。 李正清每年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能结合实际,认真分析,针对当前华侨、归侨侨眷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工作,扎扎实实办好事、办实事。 在深入街道(镇)、居(村)调查摸底后,李正清发现还有不少归侨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孤弱残等原因,生活较为困难。他依托社区,认真入户调查了解,逐个建档,认真查核,确定出64户贫困归侨,发动组织区、街道(镇)、居(村)三级共同负责,齐抓共管,分类给予帮助解决: 一是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线。将17户特困归侨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区街道(镇)居(村)三级共同负担,使他们得到政府和社区的关怀。省、市、区领导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海内外和媒体反映良好。 二是发放救济金和慰问金。区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拨出专款予以资助。李正清带领本办同志不辞辛苦,利用节日期间与社区有关部门对贫困归侨逐户走访慰问,发放救济金,对其中41户贫困归侨发放补助款。五年来共慰问300多人次,发送慰问金10多万元。 三是给予临时补助。对于贫困归侨的困难,李正清总是带领同事们去探望慰问。有一次他得知江南下店村78岁高龄的印尼归侨蒋水成没钱治病的事情后,立即送去300元,老归侨和周围群众非常感动,江南归侨蒋女士家境贫寒,无力支撑其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李正清与同事们鼎力相助,每年给予资助千元,鼓励孩子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完成学业后回报社会。他得知贫困归侨吴序伟家庭陷入困境,便千方百计地发动社区各方给予物质补助和帮助他寻找生活出路。在他车祸住院治疗期间,李正清除了安排本办同志到医院探望,给予生活补助外,还与侨联有关同志一起到交警部门及时帮助解决其医药费、赔偿费等问题。后来市领导春节慰问时还特地到其家,当场帮助他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是帮助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江南镇锦田村特困印尼归侨傅振昌因聋哑,多年来一直住在不避风雨的破祖宅。李正清多方努力,向有关单位和区领导反映情况。区长特拨专款8000元,镇、村也拨出一定资金,帮助他翻建新房,浮侨镇圾头村特困归侨李女士房屋系危房,李正清积极发动社区献爱心,踊跃捐资,为其筹集建房款22000元。 根据闽财综(1996)42号文件关于退休的归侨职工每月可增发60元生活费补贴的精神,李正清办认真负责地为归侨退休职工办理身份证明,使他们能够及时地领到生活补贴。对部分归侨反映的困难问题,李正清积极主动地派人了解,协调解决。 华侨塑料印刷厂是70年代为解决归侨、侨眷生活实际问题而创办的一家自负盈亏的集体企业,1994年因鲤城区东街改造拆迁,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工厂没有重建好。后来因为原补偿款发完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予以支付,引起工人不满。工厂是属于自行组织,招工时没通过劳动部门,职工也没有参加社保,因此财政无法拨款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难点,一如何解决,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活问题,也事关社会稳定问题。李正清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次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积极寻找资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出一次性解决分类处理的方案,使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工厂职工也甚为满意。 在开展社区侨务工作中,鲤城区侨办积极倡导“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作贡献”的双向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侨亲参与社区各项建设的积极性,出现了广大侨亲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的新局面。 菲律宾凯伟公司在鲤城区的涂门街改造过程中,投资人民币两亿元资金,建造十多万平方米的房地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房产价格低速不振,极大地打击了侨商投资热情,侨商打算抽回资金。李正清了解情况后,多次与侨商协商探讨,献计献策,建议与社区密切合作,开展治理街巷、绿化环境、制定居规民约、评选文明楼院、文明居广的全方位社区文明建设。侨商投资的房产终于成为一片环境优美、人气最旺的繁荣商城和居住区,房产价格持续上扬。侨商高兴,社区得益,这件事在海外影响很大。近年来,凯伟公司非常乐意投资近两百万元人民币参与社区文明建设。最近,公司又拟在市区继续加大投资,参与泉州市晋江北岸的新区建设。 华侨陈守仁先生要求其厝宅在泉州市晋江南岸洪堤改建时能尽量给予保留,免以拆迁。接到反映后,李正清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积极向上级反映,终于在上级的高度重视下给予保留。另外,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福利大楼被拖欠一年半租金40多万元,李正清得知后,不辞辛苦,多方奔走,依法协助追讨。陈先生感到政府对华侨关心重视,极为感激、慷慨解囊,近年来捐赠鲤城区教育、福利院、老人协会等社会文教公益事业几百万元,捐赠泉州市上千万元,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文明建设。 贤銮基金会是新加坡侨亲何瑶煌先生捐资建立,在鲤城区域内。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问题没解决清楚,从而产生了一些误会、分歧。李正清认为基金会是何先生关心家乡献出的一片爱心,搞好基金会工作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社会公益事业。于是,李正清主动出面去协调理顺关系,协助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帮助基金会理顺其名称、房屋的租金、审计、税收等,从而使何先生深刻意识到政府是真诚支持基金会工作的。何先生每次来泉州,市、区领导都与他亲切交谈,关系非常融洽,他也非常关心、支持蒙乡的建设,近几年来基金会颁发奖学金500多万元,还拨出40万元专款,用于鲤城区薄弱学校——崇德小学建教学楼。 在市区中山路整治中,旅菲华侨肖女士的房屋被通知拆除,但肖女士家属反映该房屋不影响中山路整体效果,希望照顾保留。接到信访后,李正清到现场察看,认为反映情况属实。之后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结公房屋得予保留。这事在菲反映很好,肖女士很感激。近几年来,肖女士每年都组团2—3次回乡观光。每次都有40—50人参加。她组织捐赠几百万元人民币关心和支持鲤城区的对山苏夫人始庙旅游景点建设。其子也回乡在社区投办塑胶制品厂。 菲律宾华侨苏应推先生2002年3月回故乡时,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病情非常危急。凌晨四点多,老华侨叫其家人打电话给李正清。李正清得知后二话没说,急忙赶到他住处,一方面请医院派车,联系医生,赶快送医院急救,另一方面特请外地专家教授来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下,苏先生的病情很快好转。大病初愈的老华侨连连称谢,直说李正清是他最值得信任的人,1999年底大病时,如果没有李正清顶力相助,可能就治不了,在病情危急时,李正清和医生同等重要,可以作出正确的抉择。李正清想这就是鲤城区侨办侨务工作做到家,取得华侨信任的结果。泉州市“南安老人活动中心”奠基时,苏先生当场捐赠现金50万元人民币,在他的鼓舞带动下,其他华侨踊跃捐献,认捐总额达7000万元。此外,苏先生还在泉州市捐资200多万元用于学校、道路和公园建设,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增瓦。 李正清对华侨华人的捐赠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对历年来侨、港澳同胞捐赠鲤城区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对历年来未曾表彰的110个团体和个人按照表彰条件分别报省、市、区政府给予表彰。虽然工作量相当大,但李正清和同事们不计较辛苦麻烦。这件事在华侨、港澳同胞中反映热烈,大大鼓舞了海外侨亲关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的热情。每年春节等重要节目,鲤城区侨办都与社区组织对重点华侨100多户进行慰问,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家乡。1998年以来,鲤城区共接受华侨港澳同胞5000多万元捐赠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使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李正清深入体会到海外华侨华人是鲤城区侨办社区建设的重要优势和宝贵资源,同样,广大归侨侨眷也是鲤城区侨办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因此,李正清也十分注重引导广大归侨侨眷发扬自强自主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多次组织归侨侨眷参与鲤城区的“人人献爱心”活动,义诊、法律咨询等公益活动;鼓励支持广大归侨侨眷投资办厂,鼓励他们发挥穿针引线作用,真诚服务,为招商引资工作做贡献,积极参与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