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伶:依托社区促进侨务工作社会化
李伶,46岁,女,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省周口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侨务科科长。1985年从事侨务工作以来,她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从不懈怠,甘当归侨侨眷的勤务员。她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开拓为侨服务的新路子。使周口市社区侨务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果,赢得了归侨侨眷和社会的好评。 为了作好社区侨务工作,在李伶的积极推动下,周口市建立完善了社区侨务工作制度。在许多乡镇、街道建立定期研究侨务工作制度,把侨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此同时,主管领导与重点人物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归侨侨眷的思想动态,解决侨务工作中的问题。每年还定期向华侨反映祖国的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学习与他们紧密相关的侨务方针、政策,特别是《归侨侨眷保护法》。每逢春节、中秋节还要入户谈心、走访慰问,关心侨户的疾苦,倾听归侨侨眷的呼声和意见,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除此之外,还在基层社区设置联络员,将归侨侨眷的情况反映给侨务部门。涉侨信件必须件件答复,如有问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如果暂时无法解决也必定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周口市辖区内共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11386人,这其中90%的侨眷居住在农村,很多侨眷生活还很困难。因此帮助农村侨眷尽快脱贫成了周口市侨务工作的重点。在李伶的带领下,侨眷集中的项城市老城乡成立了“三属”联谊会。该组织积极向侨眷传授各种富民政策和农业新技术。李伶还经常和联谊会同志深入侨眷家走访,帮助有经营项目的10多户困难侨眷集资、贷款142860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老城乡“三属”专业户发展到46户,90%的侨眷脱了贫,个别侨户的资产达100万元以上。李伶在市侨办召开的“全市帮助侨户脱贫致富工作会议”上介绍了项城的经验。其他各县市区侨办也纷纷效仿,组织起了形式多样的基层社区侨务服务组织。 针对基层社区侨务工作人员侨务工作经验少,对涉侨政策、法规缺乏了解的情况,李伶和侨务科的同事,深入基层社区,组织基层侨务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并指导他们掌握做侨务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李伶还积极地为基层社区侨务组织想办法。协助他们建立健全侨界人士资料库,特别将生活困难、年老体弱、鳏寡孤独的侨户列为重点建档对象,以便有的放矢地提供服务。同时以社区为依托,为归侨侨眷搞好协调服务。 在李伶的带领下,几年来周口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侨务组织共同受理了侨胞侨眷来信来访1168宗,结案率大98%,处理侵侨案件94起,解决住房困难69户,安排就业486人,照顾升学498人,帮助脱贫700多户,走访慰问和救济5000多户,帮助办理出境探亲手续163人,维护了侨胞侨眷的正当合法权益。三是依托社区服务侨胞。经过多次与周口市中心医院协商,成立了周口市“侨胞服务站”。1997年,港胞杨改清先生70多岁的老母,突发心肌梗塞,李伶联系医院对其进行了及时救助,随后又将她送到“侨胞服务站”治疗,进行特护。春节时又特别慰问了杨母。为了表示感激之情,杨先生向“侨胞服务站”赠送了价值120万元的救护车和献血车各一部,并出资138万元重建了邓城镇小学。为侨服务激发了归侨侨眷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的积极性。侨眷邵正泰动员在美国的哥哥出资建立了李耳纪念奖学金。侨眷李虎臣动员海外的、儿子出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李虎臣奖学金,2000年又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沈丘县博士学校”,深受社区的欢迎,促进了周口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