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潘玉花

panyuhua.JPG    
    潘玉花,女,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干部。
    
    芷江西社区的大街小巷留遍了潘玉花的足迹,芷江西社区侨眷家中经常出现潘玉花那熟悉的身影,凡芷江西社区侨胞、侨眷提起潘玉花无不夸奖称赞。潘玉花多年如一日用她真诚的心,炽烈的情从事社区侨务工作,关心侨眷、侨胞,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侨界人士的积极性,为街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社区侨务工作位处基层,基层的侨务工作面对着千家万户的侨界人士,牵动着海外千百万侨胞的心。为此,潘玉花善待机遇,精心组织,多年来先后组织了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的业务培训班,组织了侨务知识教育,进行了侨务知识竞赛;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统战侨务工作的理论,组织了报告会,介绍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激发侨眷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结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向青少年宣传“一个原则三个不支持”的重要意义,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起为祖国统一大业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当辜振甫先生率团参访大陆时,又主动及时的召开侨台胞家属座谈会,收集情况,听取意见,宣传“一国两制”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妥善处理侨眷及涉外问题的不下几十起,机关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也明显提高。98年上半年,机关干部龚文良由于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国两制”国策,在某超市发现台资企业生产的一种瓶装酱油商标上印着“生产国:台湾”的字样,当场对超市经理指出问题,并通过街道潘玉花逐级向区、市侨办反映此问题,及时消除了影响祖国统一大业宣传上的负面影响。
    
    胸中有大局,维权保稳定。在苏家巷2号地块、4号地块旧区改造及南山路地块改造时,涉及到部分侨眷家庭,有些家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南山居委会侨眷谈文宽患有严重的肾衰竭,每月医药费好几百元,妻子患癌症,手术后至今仍在化疗,同时儿子又待业,潘玉花一方面与动迁办联系以求支持,一方面宣传动迁政策,几经反复,终于使一个坚决要求分在环线内、不然不搬迁的家庭,高高兴兴的搬了家。类似这种情况的人员又何止谈文宽一家,小潘在宣传政策、稳定大局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98年是一个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多发的年份,潘玉花为了把党的温暖送到侨眷的家中,年内主动上门家访195次。在98年的高温酷暑中,潘玉花不顾烈日当空,酷暑难忍,坚持为47户统战对象、重点对象、生病人员,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同时还访问了5个来沪探亲的华侨:在最艰难的日子为5户特困户家庭进去补助费。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国营企业在转轨过程中,一部分职工下岗,大学生毕业自行选择单位。面对侨眷、侨属的种种困难,潘玉花努力为他们工作。高桂芬的儿子刘彬从二军大毕业后,工作成了难题,小潘不是去区中心医院就是去北站医院,不是托亲朋好友就是去人才交流中心,多方联系终于使刘彬应聘于市肺科医院,了解此事的人都讲,小潘对侨界子女比自己的子女还要亲。青年华玉祥,异地回沪,既无工作又住房困难,小潘为他多方周旋解决了家庭生活实际困难。
    
    为了使广大侨眷、侨胞深刻地感受党的政策的温暖,进一步为祖国统一和振兴大业服务,潘玉花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加座谈、征文、演讲、联欢会等活动,凝聚起游江社区侨眷、侨胞的爱国之心,年内还组织了“上海一日游”、“闸北一日游”等活动,宣传了改革开放20周年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丰功伟绩,使广大统战对象极大地增大了爱国之心,积极参与社区护绿活动和文明小区创建工作,在98年抗洪救灾中统战对象一次捐款9013元,捐衣被4000多件。小潘的辛勤劳动架起了芷江西社区中外炎黄子孙扶贫帮困的桥梁。
    
    队伍是社区工作的基础,骨干是搞好工作的关键。98年起,潘玉花除了大量地搞好文字资料积累等基础工作外,还大力抓好换届选举,骨干培训,尤其是注重帮助骨干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考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侨务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小潘非常注重培养年轻的侨务工作骨干。联络组长马仁萍,年仅36岁,在侨界人士中属小字辈,在选举中当选为联络组长。为了帮助她提高业务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小潘一方面言传身教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让她参与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展示能力、树立其威信;平时,小潘还让原来的联络组长参与骨干学习和活动,在联络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老”帮“小”,“小”尊“老”的氛围中提高队伍的素质,帮助侨务工作骨干迅速成长,芷江西的统战工作后继有人,祖国统一大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