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民
董英民,女,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干部。 董英民积极争取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的支持,做到五个落实。一是力量落实,街道设一名专职干部,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每月党群例会汇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月工作打算,年终根据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二是侨务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制度的落实。每年举办一期社区侨务理论学习班及开展“侨益法”宣传周的活动,使侨务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三是党政领导与各界人士交友制度的落实。每年高温期间、春节之前党政领导到侨界重点对象家庭中二次走访慰问。平时做到三个必访:对侨界对象生病住院者必访,对生活发生困难者必访,对家庭和邻里发生矛盾者必访。四是外出活动制度落实。每年国庆前夕,组织侨界代表外出参观,看看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后的成果。五是侨务工作经费制度的落实。年初对社区侨务工作经费作出预算,向办事处报告,经党政办公会议审定,拨出一定经费,保证侨务工作的开展。 董英民注意抓好队伍建设。每年三月份举办居民区党支部侨务干部及侨联联络员学习班,请区侨办领导作侨务政策和业务辅导报告,对如何搞好社区侨务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使大家进一步掌握有关政策,为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搞好侨务工作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识。运用居委会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社区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侨务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平凉路一条街及文明小区内运用黑板报、横幅、彩旗、广播、发放资料等宣传工具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上海市实施办法》的宣传活动。用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面和知晓率,使“权益法”人尽皆知。向侨界人士大力宣传祖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吸引他们到我街道投资办企业,为平凉经济振兴和各项事业发展出力。同时,利用“侨中有台,台中有侨”、侨台互为联系的优势,认真组织对台宣传,做好侨务对台工作。 侨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专职干部全身心投入,而且需要延长手臂,动员全社会参加,依靠社区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董英民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为侨界人士服务,巩固与“九三学社”区委共建社区精神文明成果,发挥他们医务界、科技界人才济济的优势,为老弱病残的侨界人士建立家庭病床,方便患重病的人士求医治病,开展老年医疗保健讲座及医疗咨询活动。依靠各方力量,主动关心侨界中的持下岗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寻求岗位,使38人次重新上岗。对20户50年代的市、区老归侨做好关心服务工作。依靠社区志愿者的力量会同街道团工委组织同济大学、电力学院优秀大学生,对患重病的老归侨结成关心对子,重点对明圆村居委会、近胜居委会两位老归侨定期上门探望,发现有困难,及时排忧解难。通过社区,发挥侨界自身优势,注重侨界自身的力量,形成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侨界联络组有一正三副4位组长,对个联络员。这支侨务工作骨干队伍中有不少人做侨务联络工作十多年,对侨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长年累月奔波于大街小巷,热心为侨服务,在侨眷中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星里委印尼老归侨余顺玉,长期因病卧床不起。长安里委香港回沪定居人员赵凤歧患晚期肠癌,其爱人又长期瘫痪在床,女儿下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新康里委留守侨眷林欧美,不小心乘车掉下来腰部骨折。董英民和街道侨联联络组几位组长从精神、生活、经济各方面给予关心,无数次上门,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困难。 董英民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侨界人士办实事。明圆村居委会有一位50年代从美国回国的老归侨,原是上海内燃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80年代末退休,现已80高龄。陈老先生希望其原籍浙江余姚的祖产分割能得到公证,但他已患晚期前列腺癌症,行动不便,要办成此事相当困难。董英民知道此情况后,立即会同居委会侨务委员一起来帮助陈老解决公证。然而公证要当事人在场,于是董英民准备了一辆汽车,陪同老人家一起去公证处公证。由于公证程序较复杂,董英民自始至终共陪同陈老4次来到公证处,并且还为他节省了200元的代为书写费。当此事终于如愿完成时,陈老紧紧地握住董英民和居委侨务干部的手,久久不放,连声道谢说:“你们在百忙工作中抽出时间多次为我奔波,内心实在过意不去,真不知道该怎样谢你们。”近胜里委归侨陈老住在平凉路245弄,与上海手表厂春蕾酒家相隔一墙,该酒家卡拉OK唱到半夜,影响陈老一家正常生活,为了维护归侨正常生活的合法权益,董英民与里委侨务干部通过走访上海手表厂、区文化局,多次反映酒家影响归侨正常生活的情况,最后由文化局出面收回酒家营业执照转为理发店,这样使陈老一家安静生活,他很感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民政府真关心我们归侨啊。” 董英民热心为侨服务的精神赢得了侨心,在争创安全小区、共建文明小区中,侨界人士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他们主动关心、参与社区建设。他们积极担任街道行风、政风监督员,担任里委干部或组长,青少年教育讲师团成员,积极参加社区看家同,夜间巡逻值班和参与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在街道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之中,有侨界人士的代表;在文明户、五好家庭中有不少侨界家庭。居住在纺三居委的侨界人士陈珩,是中国第一颗火箭程控设计者之一,多次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接见,他曾多次用自己亲身经历向青少年学生宣修“只有国强,才能民富”的道理。他为市东中学、惠民中学及纺三小区的青少年多次讲爱国主义课程,要求青少年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报效祖国。陈老年事已高,每天清晨却还在小区内义务做保洁保绿员,小区中的居民常称道:“陈老享受国务院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却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时常边劳动边宣传“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在他的带动下,纺三小区关心社区建设的自愿者越来越多,该小区已被评为市级文明小区。 董英民紧紧依靠社区的力量,使党的侨务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同时调动社区内侨界人士的积极性,共同为创建安居乐业的新型城区而努力。她全心全意为侨服务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侨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