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侨界

 

厦门市翔安区各级侨联深情服务暖侨心

2004年8月19日

    
    华声报讯:厦门市翔安区侨联今年6月份才刚刚成立,但由于各乡镇侨联长期扎实的工作基础,以及现任侨联主席苏大阵在原同安区侨办的多年工作经验,即使在仅有一名编制人员、办公场地拥挤的情况下,侨联工作依然开展的有张有弛。
    
    翔安区侨联为了把侨联工作推上新台阶,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第一步夯实基础,指导镇街侨联的换届工作,督促重点侨村成立侨联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网络;第二步组织38名区侨联委员(包括各街镇侨联主席)学习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再通过各街镇培训已成立的81个侨务小组,以全面贯彻侨务政策,加大依法护侨的力度;第三步依托各村侨联小组调查摸底,为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归侨申请民政局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切实为侨办好事、办实事;鼓励和支持归侨侨眷兴办企业,帮助侨资企业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同时就各街镇基层侨联组织普遍反应的经费缺乏、无人员编制、工资福利低下等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
    
    苏大阵主席说,做好侨务工作“基础在国内,重点在海外”,要做好海外社团和重点人士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要靠双方交往中长期的感情积累。海外乡亲有心为家乡做一点事,就要引导他们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公益事业。
    
    去年春节前夕,翔安区各街镇侨联共向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发出贺卡、贺信近800封;还分别向18位海外乡亲赠送了影册《故乡情》。今年以来,全区共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旅游、考察投资环境15批次共230人,宣传了翔安区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接受侨胞捐资人民币140多万元,用于家乡道路建设、教育资金投入等公益事业。
    
    据苏大阵主席介绍,目前全区5个镇的侨联工作各有特色,“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的“五有”要求基本实现。

    
新店:真情温暖侨胞心

   
    翔安区新店镇侨联主席张天骄待人热情,擅长摄影,每次海外乡亲回来他都全程跟踪拍摄。这两年更是用心为热心公益事业的18位侨胞各制作了一本《故乡情》影册。
    
    2000年12月,新店侨联在政府的支持和翔安区侨联的协助下,编辑了《新店侨乡》一书,详细介绍新店侨乡的历史和现状及海外社团、重点华人华侨和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外乡亲。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印尼侨胞魏先生、旅港同胞洪允兴先生、新加坡侨胞彭文服先生等的资助,在“第四届世界同安联谊会”召开之际印刷发放,使海外乡亲如获至宝,为凝聚海外乡情、推动新店经济和社会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1990年以来,全镇华侨华人捐款累计达1500多万元(2002年统计数据);侨胞捐资设立的奖学基金达8个。美籍侨胞陈永祥一家三代共捐资60万元兴建了小学教学楼三座;旅港同胞吴清焕捐资10万元修建了环村水泥路。

    
内厝:亲情联结海内外

    
    翔安区内厝镇侨联在与海外联谊交往中,注意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年青一代华裔身上,邀请他们回乡寻根谒祖、考察旅游、投资办厂,并通过老一辈侨胞做青年一代的工作,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激发他们爱乡热情。
    
    1998年“第三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在马来西亚召开时,内厝镇侨联主席杨建立带领“杨氏家族代表团”共18人参会,会后随同“厦门市政府代表团”拜访了巴生、柔佛州、五条港、槟城等旅外乡亲社团,参加了各种联谊庆典活动。当第四届世联会在同安举行时,内厝镇华人华侨组团赴会人数达到150多人。
    
    2002年老侨务干部陈厚样自费赴马来西亚马六甲联系内厝籍乡亲,发动海外侨亲回乡捐款办教育、建道路、修宗祠;镇侨联副主席陈书火借赴马六甲探亲之机,争取马六甲曾厝宗亲会对故乡曾厝村环村路建设的捐助……亲情、乡情牵动了海外乡亲的心,众多义举得到了积极响应,内厝的面貌焕然一新。
    
    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杨宽裕先生,创办了宽裕学校7所分校;李吉成先生1990年捐赠60万元给同安彭厝、沙美小学,1993年向舫山中学捐赠了20万元,去世后,其夫人洪碧云女士又捐赠3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累计捐资约440万元……自1989年以来,全镇共接受华侨捐资计1900万元,其中捐办教育事业达1615万元(2002年统计数据)。

    
马巷:经费不多办事多

    
    尽管翔安区马巷镇侨联活动经费不多,但工作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陈远吉主席还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侨务工作先进个人,长期担任市、区侨界政协委员。多年来,镇侨联参与招商引资1亿多元;代管的“陈光别教育基金”,每年发放助学、奖学、助贫教育金7万多元。
    
    新加坡侨亲、原集友银行董事长陈光别先生原本只资助家族内部的孩子读书,1996年,已80多岁高龄的陈先生担心百年之后助学事业无法继续,在侄儿马巷镇侨联主席陈远吉的劝说下,捐资120万元建立了“教育基金”,2000年又增加100万元作为本息。据悉,陈光别先生为马巷镇的学校、医院及各项公益事业捐款达400万元。

    马巷镇华侨华人心系桑梓,捐资已累计达3200多万元(2002年统计数据),为繁荣侨乡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民医院、舫山中学(原名同安二中)、井头小学等,都受到了华侨华人全额或部分捐助。

    
新圩:“五有”引来投资千万元

    
    海外华侨华人为翔安区新圩镇侨联捐资建造了侨联大楼,如今侨联办公条件完善,拥有办公楼、招待所、旅行车等,加之镇政府每年拨款1.4万元作为活动经费,侨联工作的开展容易了许多。
    
    新圩镇侨联每年召开一次全委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会,时常组织委员出外参观考察,捐助贫困归侨等,达到了基层侨联“五有”目标。
    
    据介绍,新圩镇侨联积极配合镇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自去年翔安区成立以来,新引进外资企业3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

    
大嶝:帮助乡亲解决就业问题

    
    5月24日,印尼华人郑先生偕同亲友一行13人在翔安区大嶝镇侨联主席宋华中的陪同下,回到故乡大嶝岛旅游探亲,同时参加他捐资兴建的大嶝敬老院的落成典礼。看到老人们愉快生活的场景,他和亲友们都表示要继续为家乡做贡献。
    
    大嶝共设有华侨教育基金会3个,捐资兴建了3所中小学,各村的老人活动中心、敬老院、卫生所均得到华侨华人的捐助。
    
    作为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娘家”,大嶝侨联充分发挥海外联系广泛,信息灵通的优势,与政府职能配合,为劳务输出牵线搭桥,解决了6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厦门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