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发掘获重大发现

九连墩战国古墓群2号墓出土了一套精美的鸟头虎座鼓,图为一完整的虎座
2002年9月,为配合湖北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九连墩战国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九连墩战国古墓群,位于湖北枣阳市区东南约21公里吴店镇与兴隆镇交界处的一条土岗上,由9座南北走向的大中型墓葬封土堆组成,绵延约3000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楚墓。 此次发掘,共发现了两个车马坑和两个墓室,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车马、礼器、乐器、兵器和漆器。 已发掘出的一号墓车马坑长52米、宽12米,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车马坑,有33驾战车,其中包括与周天子齐尊的6乘(6匹马)车。战车上的车轮牙、车辐、车轼、屏泥保存基本完好,车身上的油漆和文饰都清晰可见,极为精致,这在以往南方的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 两个墓室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2号墓保存有完整的器物组合,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高级贵族礼器组合价值极高。2号墓中还出土了大批乐器,包括两幅保存完好的漆瑟,漆瑟上留有弦痕。另外还有钟、磬、鼓、笙、竽、瑟、琴、篪等,其中笙和竽上还保留有簧片。漆瑟上的弦痕,笙、竽上的簧片都是首次发现,这些发现对研究古人乐器制作材料和工艺都有很大帮助。 在九连墩1号、2号墓周围还发现了护墓的围墙和专用的祭祀场地等陵园建筑,这是在楚墓发掘中首次发现陵园建筑,从东周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列国都曾发现类似陵园建筑,唯独楚国未曾发现,因此这一发现对楚国墓葬制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号墓中发现1000多枚保存比较完好的竹简,是中国历代以来楚墓中出土竹简最多的,也是九连墩战国楚墓考古发掘中的最大发现。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几乎绝迹,了解这段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现。因此,文字资料是楚墓价值的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