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龙

中国猎龙化石复原图
2002年2月,中美加三国学者在中国辽西发现了一种小型恐龙化石,具有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特征,使得“鸟类起源于恐龙”理论又获得一重大证据。
中国猎龙生活在大约1.3亿年前,它体长不足1米,前肢能够像鸟翅膀一样侧向伸展,后肢修长,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专家解释说,这表明中国猎龙运动的方式已经与已发现的大多数其他种类恐龙很不相同,它运动的支点已经从臀部向股骨和胫骨之间转移。
中国猎龙嘴部的构造很像鸟喙,嘴里长着细小的牙齿。而被羽毛覆盖的脑袋更酷似鸟类,颅腔和髋骨的比例也非常接近鸟类。此外,中国猎龙的脑颅结构和始祖鸟相似,都具有复杂的围耳窦系统。
在中国猎龙脚趾的构造上,也能看出恐龙向鸟类进化的痕迹——它每只脚上有三趾,趾上都长着长而锋利的鸟类形状的弯指甲,表明它非常凶猛。
中国猎龙属于伤齿类的恐龙,并且是较早的属种。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鸟类是由兽角类恐龙中的一支——手盗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而手盗龙又包括驰龙、窃蛋龙、镰刀龙和伤齿龙等类型。前三个类群的“恐龙代表”都已经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只有伤齿类恐龙的类型研究收获甚少,因此中国猎龙的发现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不管是对于鸟类起源的研究还是恐龙系统演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华神州鸟
2002年春,辽宁境内发现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专家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
中华神州鸟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的特点,在某些特征上,中华神州鸟要比德国的始祖鸟进步,如嘴里没有牙齿,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等。但是在另外一些特征上,它却显示出浓厚的原始色彩,如脚的第一趾像其他典型的兽脚类恐龙那样没有反转,趾爪仍旧朝后,表明脚趾还不具有“对握”或“抓握”功能。中华神州鸟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除德国的始祖鸟外,真正会飞的“恐龙”化石的发现在世界尚属首次。
东方吉祥鸟

东方吉祥鸟化石
2002年4月,辽宁北票四合屯大板沟发现了保存十分完整精美的初始鸟化石,并命名为“东方吉祥鸟”。
“东方吉祥鸟”以上下颌无齿而具角质喙、胸骨发达且具龙骨突、前肢显著长于后肢等特征与始祖鸟不同,以后肢第1趾爪已反转而与其它3趾对握等特征与神州鸟相区别。东方吉祥鸟与中华神州鸟目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且真正具有角质喙和飞行能力的原始鸟类。东方吉祥鸟的发现,为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和系统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增添了新的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