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痛斥三大“虚高”:书价 药价 房价
“买不起书、吃不起药、住不起房,价格太‘水’了!”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谈到百姓的生活,无不痛斥这三大价格的虚高。 书价:打一折仍有利可图 在2002年秋季首届南京市特惠精品图书展销会上,万余种图书一折起价:1200元的《中国通史》卖100元,1966元的《中国古典名著》卖100元,1200元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卖130元,近2万元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卖7000元。如此大的价格缩水让从书店中购得此书的人大呼上当。代表几家出版社参展的中国城市发行中心的王先生揭露玄机:这些书大多没有版权,成本较低,高定价、高折扣,有更大的降价空间,出版社和书店都有利可图。 中国图书价格十几年来上涨了20多倍,现在每本书的平均价格已达30多元,大大高出居民收入水平。北京印刷学院对18个省市的抽样调查表明,85%的读者认为书价贵,25%的读者认为价格之高让人难以承受。 来自审计部门的报告显示,图书定价过高的问题已较为普遍,不少出版单位以纸张材料、印刷工价以及稿酬费用上涨为由,任意提高图书定价,致使一些书价达到其成本的5至10倍,以此获取高额利润。 李雅芳委员指出,目前中国图书的编、印、发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书价虚高迫使一些消费者不买书,或者无奈去买盗版书,致使盗版书屡禁不绝。 李雅芳建议,尽快制定相应的图书价格管理办法,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规范图书定价;公布图书成本核算办法,增强图书定价透明度;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出版发行市场,运用市场竞争规则和必要的政府引导,使图书价格趋于合理。 药价:雾里花水中月 近年来,中国已实行了多次药品降价,但卫生部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居民每次看病和每次住院的花费中,药费分别占60%和47%。 调查显示,部分企业对药品降价不执行或延期执行。有的企业采取换包装的形式,原来一瓶100片药,换成盒装,一盒只有30片,无形中价格就上去了;有的则在外包装上下功夫,并相应减少药量,达到提高药价的目的。 陈汉彬委员认为,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很多:一是中间环节太多;二是生产企业报核的价格成本不实,为药品上市取得合法的价格外衣。从深层次看,还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药品销售大部分通过医院,以药养医的情况比较严重,药品零售企业竞争还不够充分。 他建议,减少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实行药费公示制,让病人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要制定法律法规,追究违法违规者的责任。从根本上讲,要按照市场的规则和要求规范医药市场,将良性竞争体制引入医药行业,打破垄断,病人才有可能用比较合理的费用买到药品。 房价:房价收入比超过世界水平6倍 目前中国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国际平均水平6倍,其中北京、上海、沈阳等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过10倍。 截至2002年8月,全国空置商品房面积已达94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1%,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为43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全国商品房空置率达26%,有的地区甚至超过60%。 张圣坤委员说,有的住宅项目一两年时间内价格成倍增长,引发“炒楼花”、“炒认购号”等投机行为,抬高了房价和地价,误导了房地产投资,导致不同程度的“过热”。 他建议,国家要及时掌握房地产发展的各类信息,加强分析监测,提高透明度,通过社会监督来引导房地产业规范发展;对全国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项检查,对违规行为严厉查处;对低收入人群购房进行补贴,同时控制投资购房,对购买多套住房而都借用银行贷款的,银行贷款利率从第二套起要适当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