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欧洲时报:对北京“两会”的期望

2004年3月3日

    
    3月初,当北京大街边的树木枝头绽出新芽的时节,一年一度的北京“两会”,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在这个“两会”上,一些通过的新政新法,将会对今后的中国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人们也在等待这一届政府向人民拿出怎样的答卷。
    
    胡温政府执政已届一年。这一年来,中国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先后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以及各类重大的社会事故。
    
    但是,胡温政府都能从容应对,安度难关。一年来,中国新政府的所作所为,让世人看到,这是一个成熟的政府、一个能驾驭大局的政府。对胡温政府有信心,从而对中国的前途也就增强了信心。
    
    务实、开明、亲民是中国老百姓对新政府的普遍评价。
    
    在外交上,中国坚定地执行和平共处政策,重视与周边国家搞好睦邻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多边主义,减少对抗、增加对话,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的国家仍然可以友好相处、寻求合作。这些成功的外交政策可以从温家宝访问美国和胡锦涛欧非之行中得到证明。在国内,胡温上台后,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行亲民政策,重视农村和农民,如胡锦涛大年三十走访民居,温家宝为民工追讨工资,等等,让广大老百姓体会到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总之,中国新政府上台一年来,确实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新风。尽管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经济仍然高速增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充分说明了政府治理的能力与不凡的功绩。我们生活在海外,对此应该说更有深刻的体会。西方的媒体,早些年在报导中国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说话的多;而近年来,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的有关中国的话题,就显得客观多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成就说服了他们。
    
    中国的每一挫折总是广大海外华人心中的痛;而中国的每一进步都是广大海外华人心中的爱。正是寄予这种情感,我们关注中国的每一变化,同时也关注一年一度的北京“两会”。希望北京“两会”广开言路,广纳良策,造福中华,造福人民。人们预测,一是修宪,一是反腐,将会成为今年北京“两会”的热门话题。在这次人大会上将通过的修改后的宪法,把“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条文写入神圣的国家大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际上也是对人权的一种改善和尊重。让人们看到,提倡“政治文明”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这些年来,中国在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官场中的腐败,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腐败,确也到了惊人的地步,无疑极大地损害了老百姓的信念和政府官员对外的形象。去年,中国政府虽然加强了反腐的力度,先后有13名腐败的省部级官员被揭露出来,绳之以法。但人们也会因此而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员掉进腐败的泥坑?这与现有的官场体制是否有关?反腐不从源头上着手,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不久前,中共中央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而这次北京“两会”也应该有新的跟进,推出具体而有效的反腐制机与措施,提倡民主政治,廉洁政治,才能取信于民。
    
    如果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谈到北京“两会”时,都认为那只是一种举举手,鼓鼓掌的形式的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此的看法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尤其是当年朱镕基上任总理记者会上的一番发自肺腑的讲话,第一次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印象:中国的领导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去年北京“两会”结束后举行的新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以亲民的形象与记者交心,畅谈身世,作出就职承诺,无不让人感受到人民大会堂里拂面而来的一股春风。一些媒体的评论说,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作风在变,整个中国也在变。确实,“与时俱进”已不是一句套话,它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一种精神面貌的反映。
    
    国强民富,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期盼。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勤政、清廉、爱民与具有凝聚力,是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的北京“两会”将会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来。(原载《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