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义和张玲委员建言更好发挥“海归”作用
华声报讯(记者 张勇)近几年来,国内出现“海归”求职不易的现象,还有些“海归”变成了“海待”。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海归”又如何应对这种现象?正在北京参加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邱国义和张玲两位委员,日前在联合发言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就如何更好发挥“海归”作用提出了建议。 据介绍,出现“海归”求职不易的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国内人才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目前,用人单位对留学生归国人员的关注,主要放在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优秀人才上。二是留学归国人员有优势,也有不足;三是留学回国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四是国内人才市场有待完善。 两位委员指出,出现“海待”的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可以转变的。如果把人才看成一种商品,“海归”就要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做到“适销对路”,才能被用人单位所接纳。而市场本身也要改善,为“海归”开拓就业渠道,努力做到“才有所用”和“才有所值”。 为更好地发挥“海归”的作用,邱国义和张玲委员在发言中提出以下建议: 1、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留学人员工作的方针政策,要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对待留学人员工作。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人才过剩的国家,要树立“有才不用”是对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工作的失误的观念,切实搞好“海归”的就业问题。 2.要搞好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的整体规划,既要靠人才市场,也要加强宣传和政策指导,引导人才市场,落实政策,搞好服务,为“海归”的就业畅通渠道。 3.企业和有关用人单位,不要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实用、急用,要看到“海归”在就业之初虽然有不足和不适应之处,但也要看到他们潜在的优势,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只要通过培养和工作实践的锻炼,可以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4.“海归”要摆正自身的心态,调整自身的定位,开始就业不要过于计较职位和薪酬。要深入了解国内市场和环境,努力适应市场,适应环境。只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就会有贡献,有所得,经过5-10年再回头看,就会感到留学的经历是宝贵的。 5.要加强对“海归”的宣传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国内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情况,指导他们回国后如何找工作,如何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一句话,要为他们回国就业搞好服务。 6.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协调,完善招聘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海归”的就业,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在抓好落实上花力气。(根据政协大会发言材料编辑整理) 资料:邱国义和张玲委员简介 邱国义,1936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任致公党中央常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玲,女,1956年8月生,重庆人,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任致公党中央委员、重庆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副院长兼肾内科主任。1991-1993年在英国伯明翰医学附属医院进修并在利兹大学医学院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