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忧粮食安全 两会代表委员为粮食增产支招
华声报讯:“民以食为天”,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呈现下滑态势,这一历史上少有的现象,引发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关于粮食安全的话题。他们表示,当前务必要把增加粮食生产当成大事来抓。 据新华网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审计厅厅长张成起说:“现在谈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说粮食不够吃了,而是要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现在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的粮食生产、供给、库存和需求与消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据表明,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持续减产,2003年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9000亿斤以内。小麦、玉米、稻米等三大主要粮食品种在2003年也均出现减产,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8年减产1400亿斤。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邦杰指出,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其中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有两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韩俊说:“近几年耕地大量被占,造成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这是当前最为严重并需要坚决遏制的一种行为。现在不少地方占地太多,占的都是好地,开发区蜂拥而上,抢占粮田,令人痛心!”张成起代表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粮食价格有所上扬,这其中就有粮食减少形成供求方面的因素。从总体来看,中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如今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不过,“粮食安全大于天”。杨邦杰提醒说,“如果不把粮食生产当成大事来抓,不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就会危及中国粮食安全,进而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造成不利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刘大群说:“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战略资源问题!针对粮食连年减少的状况,我们必须要防患于未然!耕地在减少,粮食在减少,而人口在增多,我们的进口粮食已经不是个小数目。” 从粮食减产的原因分析,刘大群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是耕地在减少;此外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是很高。统计显示,1996年中国共有耕地19.5亿亩,到2003年初减少为18.89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余万亩。而全国现有的5524个各类开发园区,土地闲置率竟然高达43%。“当前务必要遏制乱占耕地的问题。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国家来说,再恰当不过了。”刘大群说:“开发区泛滥,耕地得不到保护,粮食产量就绝不会上去!” 要使粮食增收,就要注意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少代表反映,当前农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相关资料显示,从去年开始,粮价的有所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好处,正在被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蚕食,农民种粮效益极低,有的甚至亏本。据四川省农调队调查的数据显示,2003年种植一亩小麦的总收入为220元,扣除物质费用120元、人工费用185元后,亏本85元;种植一亩玉米的总收入为313元,扣除物质费用138元、人工费用230元后,亏本55元。“从维护长远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既要保证粮食价格波动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驻马店市委书记宋璇涛代表说,中国目前的粮食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市场粮价。刘大群说:“国内粮价上扬的空间不大,因为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到岸价格,要低于国内粮食价格的20%,这就封住了国内粮价上扬的空间。”依据农业部提供的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动态数据,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受到美、加、澳三国粮食减产的影响,但其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新乡市市长吴天君说:“粮食问题不只是个粮食的问题,粮食问题的背后是收入水平问题,再深层次说是收入差距问题,在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中,粮食种植者都处于弱势。国家在实施保护耕地,保护种粮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多头并举,才能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