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中华公所百年前记录用语费思量
语言不断在演变,过去的用法,在今天听来,不只是好笑,有时根本无法理解。中文因为不是拼音文字,所以自秦始皇以来,即使方言鸡同鸭讲,书写起来总可以沟通。然而来美之后,许多英文要音译成中文书写,不同地方移民的发音不同,对音译的认定也就不同。美国纽约百年老店中华公所,近日翻出许多过往的记录,就出现这样叫人费尽思量的用语。 华埠早期移民以台山人为主,因此他们自然是以台山发音来“音译”。如“民铁吾”(Manhattan)、“阿罗”(All)、“科西”(Forsyth)街、“勿”(Mott)街等,只有用台山话说出来,才能对得上。 中华公所近日翻出许多百年珍藏的纪录簿,包括“中华公所堂底册”、“先友册”或“中华公所义地财产保管委员会议案纪录部”等,其中就出现不少特殊的词语。 在一本餐馆、衣馆交易登记册的资料中,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屡屡出现“痕位”、“养痕人”等词。此说法连许多老华侨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不过,据来美数十年的原公所主席雷柏锐表示,“痕位”其实就是铺头的意思。所谓“痕”,代表“疤痕”(Scar),也就是代表某个单位。 至于“养痕人”的称呼,是因为业主要购买该单位,也代表他要“养”该单位,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养痕人”。雷柏锐又说,“痕位”的说法后来被演变成为“铺底”或馆底。 雷柏锐说,当年中华公所为华人服务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帮助华人解决难题之余,也为华人办理生意交易或店铺买卖的登记手续,因此才会翻出关于餐馆、衣馆交易的登记册。 另外所涉及的范围除了华埠之外,甚至跨越布鲁克林、朗埃仑(当时的Long Island并非音译为长岛)等,再度证明,当年中华公所即等于华人官府的权威地位。 (来源:美国世界新闻网记者朱文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