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侨批座谈会展16件“侨批”实物
“启者目下大局平定,路途畅通,鄙人准定不日直行返梓,约中秋节间,可达梅县。诸亲友如有委托,向家中报告平安信者,鄙人当踵府送到,以慰注念也。”50多年前刊登于泰国一份华文报的这则“张伯周启事”,作为“侨批”历史见证的实物,虽已泛黄,却仍依稀透见着“侨批”的“起家”。 摘录于当年见诸泰国华文报上的16件“侨批”实物,9月11日在“泰国侨批座谈会”展出,吸引了与会人士的目光。“泰国侨批座谈会”由成立11年的泰中学会于11日在曼谷举办,中国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和法政大学等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赴会或送来书面发言稿,共同探讨泰国华侨史中的重要篇章——侨批史,向今人还原了其本来的历史面目。 时至今日,“侨批”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后人多已不知其为何物,但这一历史时代的产物风雨百余年,俨然就是海外华侨情系泰中的“信使”。正如早年曾从业侨批的泰华进出口商会理事长陈汉士先生会上感言,侨批是华侨与侨乡沟通的桥梁。 泰国是海外侨胞的主要聚居地。目前,一般估计泰国华侨华人有700万左右,占泰国总人口的12%。昔年,他们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流寓海外,为生计为赡养家人拼搏在人生地疏的异国他乡,时时挂念着故土亲人;他们稍有积蓄,便通过经常往来于泰国与家乡的“水客”,托付“银信合封”(即汇款家书联襟的“侨批”,亦谓为“客头”)回乡,同时带回回批。这便是“侨批”的起源。 后来,“水客”为专营侨批递送业务的侨批局所代替。有华侨才有侨批,而泰国侨胞众多,侨批业一度蓬勃发展。据考证,泰国早在1852年就开张了最早的万成顺批局,1946年时侨批局达160多家;政府还在1907年设立了第八邮政局,专门管理寄往中国的侨批业务。中国侨联副主席、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之家堪称“侨批世家”,他的父亲和3位伯、叔父都曾经营侨批业务,在家乡广东普宁、泰国设有侨批馆。 研究泰国华侨史多年的泰中学会会长洪林女士说,纵使侨批业已从辉煌走向划上句号,但其基于乡情止于交易的这样一个事实仍构成一页抹煞不了的历史。泰国侨批业在沟通泰中经济、文化以及亲情,是一道十分重要的桥梁。 资料显示,近代侨批曾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外汇收入,其中来自泰国的侨批最多,仅1930年泰国汇入潮州的侨汇就达4000万元人民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泰国谋生的老侨胞陈鸿程,在1973年寄给家乡眷属的一封批信中写道:“想余岁已高,做事接近力竭声嘶,但对于40余年的家批,无时休止。”由此可见,身居泰国的侨胞通过“平安批”、“赡养批”,与家乡亲人交流咨讯、沟通感情,藉以密切双方的血脉亲情,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长辈的孝心,可谓情真意切。 “侨批”,存储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因故未能赴会的中国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侨批文化馆馆长王炜中在他的书面发言稿中明确指出,泰国侨批与潮汕地区关系密切,对潮汕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相当大。侨批不仅赡养了数以百万计的眷属,倾力培育了自己的子女,而且捐资报效桑梓,维系了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情缘,反映了泰中友好情谊的源远流长。 (来源:中新社记者罗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