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华裔朋友告诉我:他的父亲上个世纪中,从中国福建省南安的老家只身来到菲律宾,为了求一纸居留,买了一个刚去世小孩的出生纸,更换了户口,就这样在菲律宾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后来在菲律宾繁衍的子孙,姓氏也从祖籍的潘姓改成了王姓。
朋友说:儿时长辈常警戒小孩别四处乱跑,免得被杀害以换取出生纸,这纯粹只是坊间的笑话,但可见华人在菲律宾以出生纸换取居留的普遍性。
认祖归宗在华人来说是最马虎不得的一件事,当我听到在世界的另一端,竟然发生这样骇人听闻的事,心里不觉有点震惊。一个生命的死去,带给另一个、甚至很多个生命的延续,并在菲律宾深深地扎下根。
菲律宾华人细说从头
当然,以出生纸换取居留只是菲律宾华人史的一部分。其实,华人在菲律宾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年间,当时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频繁,以丝绸、陶瓷和农作工具换取菲律宾的燕窝、龟壳、海参、鱼翅、珍珠等海产。
随着西班牙殖民主义在16世纪降临菲律宾,华人开始大量涌入。朋友说:西班牙人在殖民时代把菲律宾当成西班牙和其墨西哥的殖民地之间的转口贸易枢纽,并通过殖民统治向菲律宾民间征税和传教。从事贸易、劳力工作和工匠等职业的华人,则成为菲律宾的经济栋梁,西班牙人就给华人取了一个称号——“胜利”,即福建话生意的意思。
可是,庞大的华族人口使西班牙人感到不安,进而对华人产生不信赖,于是在马尼拉王城里建立一种叫八连的建筑,以限制华人的活动范围,到了晚上就不可踏出八连建筑一步。
我在马尼拉王城现址的菲律宾华裔传统文化中心,就看到一个八连建筑的展览模型,类似中国广东省的客家围楼,后者是用来防御外来族群的侵略,而前者则是殖民主义统治者加诸于华人身上的一种莫须有的政治迫害。
八连只是殖民主义迫害的前奏,华人在西班牙人的统治下还屡遭集体屠杀的厄运。因为屠杀和火灾的缘故,西班牙人总共将八连的地点搬迁了9次,最后一座八连在1790年被销毁后,华人就被允许在岷伦洛(Binondo)与信奉天主教的华人住在同一个地区。而岷伦洛经历了西班牙、美国和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在历史的辗转中渐渐形成华人在菲律宾聚居的地区。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菲律宾华人的创业精神,使他们在各行各业勇闯直冲,建立了菲律宾商业和工业社会的骨架,为经济的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取之社会的同时,菲律宾华人也通过建立学校、医院、孤儿院和义勇消防队,为社会福利尽绵力。
虽然菲律宾华人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建设,融入当地的社群中,即使菲律宾在摆脱了殖民政权之后,还是被视为外来族群,直到1973年政府放宽移民政策为止,凡21岁以上的华人可申请公民权。尽管如此,申请的手续极其复杂,条件非常苛刻,像朋友的父亲在1973年提出申请,直至1984年才获得回复:因他不懂菲律宾的历史和国歌,所以他和家人都只能保留永久居民的身份。
朋友在第一次介绍自己时,就自嘲虽生于斯长于斯,却只拥有永久居民和双重国籍的身份:因为是华人的缘故,到中国大使馆可取得中国护照,到台湾“经文处”也一样能办理“护照”。
目前,处于这种暧昧状况的菲律宾华人,占总人口的2%,尽管多数在菲律宾都属中产阶级人士,却完全没有购买房地产的权利。他们或挤在租来的房子里头,承受菲律宾的热气和环境的污染;或讨个菲律宾籍的伴侣,以伴侣的名义投资房地产;或用菲律宾人的名义购买房子。
在岷伦洛,我就有机会住进其中一幢专门租给华人住的旧楼。旧楼有四层高,除了第一层的店铺是朝街外而设,余下三层楼的住家都是朝楼中央的天井,有点像四合院的格局,得爬上每一层楼的中央公共走廊才可通达,好象跟旧楼外的世界隔绝一样。
长长的走廊上,少说也有上百户人家挤在旧楼里,居住空间龌龊得可以,多数人家更因缺乏活动空间,以及家庭户口的增加,而不得已在宽敞的走廊上另盖储物室或小房。同时,每个单位为了防街上的尘土和污染的空气,都将朝街的窗户紧闭,使室内的空气一片郁闷,光线也受屋顶的遮挡而显得一片阴沉,感觉像七十二家房客一样,永不见天日。
华人遭绑架案层出不穷
当然,拿这幢旧楼与附近的马尼拉贫民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问题也出现在这里。马尼拉贫富悬殊,社会中潜伏着不满和怨气,使华人首当其冲成为勒索的对象。一位菲律宾报界的资深编辑感叹道:“绑匪绑错人啦,岷伦洛的华人只是中产阶级,真正的华裔富豪不在这里!”
“我们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但这就是这里生活的游戏规则,我能奈它何?”朋友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新一轮中国移民风
菲律宾的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滑落,比索的币值从70年代的1美元兑2比索跌至目前的1美元兑约53比索。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近年就放宽了移民条例,凡在菲律宾银行存入7.5万美金者,全家就可获得投资者签证,长期居留在国内经商。这就吸引了另一潮的中国移民风,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迹的暴发户,他们向菲律宾进口相对便宜的中国货,使当地市场充斥着中国货。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