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屿是位于马来半岛西北部的一个295平方公里的岛屿,早在15世纪初就出现在郑和的航海地图上。现在的槟城用一条跨海大桥,将这个岛屿和对岸的威省连接起来组成槟州。槟榔屿的面积相当于新加坡的一半,加上威省,槟州就有两个新加坡大。
1786年,出身于英国名门望族的海军上尉莱特,从吉打苏丹手中强占槟榔屿开埠通商。莱特之后的继承人于1800年将该岛对岸一大片土地划入槟榔屿版图,称之为威省。1819年另一个英国人莱佛士取得了新加坡的控制权。
促进繁荣 积累财富
1924年,英国通过政治手段,用英占印尼苏门答腊的名古连港,与占领马六甲的荷兰交换控制权,让荷兰拥有整个印尼的统治权,而英国则将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连成一线,称之为“海峡殖民地”(直辖)。
英国占有“海峡殖民地”后需要大量人口来开发,于是印度人、华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和东南亚各国的人蜂拥而来。统治者不久就发现,“华人是移民中最宝贵的族群,也是最勤奋最有作为的一部分。他们坚忍不拔,有智能,能接受足够的教育学会读书写字。他们的干劲和进取心开创了马来半岛的兴旺景象。”与此同时,华人也为自己积累了相应的财富和地位。
身在南洋不忘“唐山”
华人身在南洋,不忘“唐山”,始终关心中国的前途命运,成为孙中山播撒革命种子的良好土壤。
当年孙中山驻足最多的海外大本营之一的槟城,是马来半岛华人最集中的一个州,最后形成以华人为主导的政体,也是现今马来西亚境内唯一由华人担任首席部长的州。其原因固然有多种,但与孙中山早年到新、唤起华人的民主意识,推动华人积极参政议政的影响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影响了海外华人的政治意识,并使这种政治意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祖国的政治前途为导向。直至后来的抗日战争,新、马华人与祖国抗日将士遥相呼应,同仇敌忾。他们开展各种救亡运动,为中国筹集抗战经费。并有热血华侨青年毅然回国参军,与日军进行殊死的战斗,当中有人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孙中山在槟城开展革命活动期间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创办了《光华日报》,二是成立了槟城阅书报社,通过报纸和阅书报社宣传革命,商讨国事。革命党人从读书看报中寻求救国方略,他们每月定期举行数次聚会,并进行热烈讨论。他们在演说中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令槟城华人群众真心向往革命,坚持不懈地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
孙中山所做的这两件事一直延续至今,《光华日报》目前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阅书报社从第一届主席吴世荣传到第十届,现今还在活动。阅书报社原址的大部分房子,都拿出来租给好几间中小学轮流做校舍。
“给槟城一个认可!”
第十届主席叶丹宁的前任,正是他的父亲叶国桢老先生。叶国桢老先生在长期担任阅书报社主席的同时,还担任阅书报社原址上的中正中学、中正小学校长。他在阅书报社接触了许多有关孙中山在槟城革命活动的资料,感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被埋藏了近百年实在遗憾,于是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被学校租用的槟城阅书报社原址全部收回来,成立一间孙中山博物馆或是纪念馆,让中国和世界人民了解孙中山在槟榔屿的活动,以及槟城华人对革命所作的贡献,“给槟城一个认可!”叶老先生一直在寻找机会,一直等到90岁,虽然他还能驾车出门,却无精力做这件事了,只好把重任交给他受英文教育不懂华文的儿子叶丹宁来完成。
孝顺的博士儿子是马来西亚广告界知名人士,英文名和他的车牌一样是“TL”。为了让老父梦想成真,他退休并把自己的公司卖了,全心全意来接老爸的班。他以专业水平精心设计了一本《计划中的槟城孙中山博物馆》画册,在全马各族群中宣传槟城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到处找人筹款支持这项计划。
呼吁捐赠文物资料
整个博物馆建成预计需要600万马币令吉。叶博士不认为这是个难以筹集的数字。他担心的倒是建成后的维持和保养,所以设计中还有一些诸如卖纪念品、开咖啡小吃店、放电影录像等经营项目,“以商养文”。现时租用阅书报社原址的台湾国际学校到2005年期满搬走后,孙中山博物馆就可以动工改建了,但愿能在老爸有生之年完成他的心愿。
叶博士也希望中国大陆和台湾研究孙中山的有关机构和院校,能够赞助一些孙中山的文物和研究资料,供前来博物馆的人士参观或是研究阅读。
他更希望,槟城人民不要忘记孙中山,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不要忘记槟榔屿。
(来源: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