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侨华人



华裔中青年企业家北京参观考察感受多(图文)

2002年11月26日

1.jpg    

加把力,不到长城非好汉!

2.jpg

参观“世界航天城”规划
    
3.jpg

“你好!”,SMC(中国有限公司)的气动机器人吸引了华裔中青年企业家的目光。

    
    华声报讯(记者 满秀芳):11月2日,参加“2002年海外华裔中青年企业家华夏行”的华裔企业家们结束了在北京的行程,离京分赴福建、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在京期间,他们先后参观了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听取中国有关部委关于中国经济、金融等情况介绍,拜访了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和北京市经贸委。五天的参观考察,令华裔青年企业家感触颇多,一致认为“华夏行”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刘若进是一位出国20多年的新侨,谈起此次“华夏行”,他连连说收获很大。部长讲坛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春正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演讲等,让他见识了新一代中国官员的风采和专业水准:“那么多数字都在他们脑子里,真了不起。”他说,这些翔实的数据使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经济的最新发展,对中国的明天更充满信心。从事服装和皮革贸易的刘若进认为,中国经济的起飞给华侨华人在海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在法国,不少别处来的移民挺羡慕华侨的,中国现在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我们一个电话就可以把货物订来,销出去。华侨和祖国的这种血浓于水的联系,外人比不了。祖国是我们华侨华人事业发展的后盾。”
    
    来自菲律宾的华裔企业家蔡志和自1978年第一次来中国后,如今已往返7次了,他说,每一次来中国都感到“变化很大”。蔡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蔡氏家族很早和福建就有生意往来,所以在菲律宾时,就很关注有关中国的报道。这次参加“华夏行”活动与以往不同,通过有关部门的介绍,对中国的发展态势有了更多的了解。虽说是第三代华侨,但蔡先生的闽南话很纯熟。他告诉我们,每次到福建都是用闽南话交流。无奈记者不谙闽南话,蔡先生只好努力追忆小时在华校学过的“国语”,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政府“管理得很好”!
    
    陈源璧先生和林炎坤先生都是来自中国近邻——老挝的华商。他们谈起中国的变化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回来探亲时,要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现在呢,中国成了制造大国,产品销往全世界。”据他们介绍,老挝的首都万象有1万多华人,多数都经商,卖的都是中国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当地华侨华人的地位也随之抬升,生活水平也优于当地。他们说,中国的发展与华侨华人息息相关,“我们从心里为中国骄傲。
    
    日本志庆产业株式会社总经理杨志庆是“华夏行”团员中的活跃分子,无论是在部长讲坛上,还是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参观,举手提问者当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这位由留学生成长起来的华侨制药企业家所考虑的是自己的企业如何跻身中国经济发展大潮:“地价如何?”“税率怎么算?”他的提问,显示了他在充分利用“华夏行”了解投资环境,寻找合作机会。
    
    记者获悉,由于“华夏行”活动赢得中青年华裔企业家良好的反响,国务院侨办已决定“海外华裔中青年企业家华夏行”活动将每年举办一次,以便让更多的海外华裔企业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