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

    ——略论华侨华人社团如何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华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主席 章鸿杰
    
    本次大会专题醒目,“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华文教育”等具有民族使命感的目标和提法,令人振奋,感触良多。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是巴西华人华侨民间社团,以弘扬中华文化和联谊、互助华侨华人共求发展为目的,工作涉及异国文化和中华文化交流、民俗庆典聚会和华侨子弟的华文学习等,取得了一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华文教育”的效果。
    
    华人华侨社团源于文化变异条件下的群体选择
    
    出生在祖国,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比较顺利、单纯。因此,人们很难对我们自己作为个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刻而又具哲理的思考。无论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东奔西忙,还是在乡野湖畔流连忘返,无论是在集体的环境工作学习,还是在个人的空间生活享乐,似乎一切有人安排。在我们与生俱来的世界里,除了人类学家,有谁会问,我们如何适应周边环境、如何安排人生。
    
    有一天,你在星光下入睡,醒来时看到旭日东升,可能那已不是同一个太阳了!周边环境完全变化,万人万物都在异域社会和他乡文化这层纱幕之中变得不确定了。融汇母国和居住国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新移民艰难的开始。不但要过语言关,还要学习和掌握属于另一个社会的生存技能。 “我们是谁?”“我们该怎么交往?”“我们做什么?”从人类学家的抽象思考,变成了出外定居者的现实考量。
    
    这种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的不断转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有许多变数文化心理转换的过程。如何理解事物,如何影响事件,如何改变人与环境?……外来者是如此势单力薄,一起学习、生活和在社会生活中共同行动显得十分必要。华人华侨的群体选择(能够代表集体力量的总和),使一个个互相帮助、共同适应居住地社会的民间移民组织便应需而生了。尤其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更使华人华侨社团方兴未艾,经久不衰。华人华侨社团重在互帮互助,建立两种文化间转换的过渡平台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这与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关系。因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沃土,也是一个辽阔的磁场,民族的凝聚力就是一种亲和力,它内含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有着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背景和异域生活共同难题的华人华侨组成的社团组织,互帮互助成为社团宗旨是最本质的核心。
    
    互帮互助,包括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甚至系统论的思想和理念。人们如此地相互依赖,不仅是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同,还在谋生方法上也有明显的重复、模仿。更为重要的是在华人华侨移民大多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储蓄互助是很多人成就事业的起点。许多华人的成功都是其所联系的人群共同完成的。
    
    社团组织有相当部分的民俗庆典交流联谊活动。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却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民俗庆典只不过是个方式,它从文化的角度让我们重温故土情事,为艰难的生活凝聚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生活的民族,华人华侨更甚。人们一方面通过努力实现一部分实际的愿望,使生活尽可能接近理想,把理想生活化;另一方面将理想主义的图画、话语、文字通过民俗庆典塞进生活,填满生活,使生活理想化。由于理想与生活合为一体,所以海外华人的民俗庆典活动也非比寻常,在缓解压力、平衡心理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社团还主办报纸刊物,推进华语修习教育。华人华侨作为居住地的少数民族,掌握的社会经济资源比较有限,与主流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不多,还有相当部分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能通过主流传媒认识和了解当地社会。如果我们能对我们周围的世界知道得多一点,便有助于我们懂得其他许多事情。华文报纸和刊物的目的正基于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子女的教育,虽身处异域,许多华人华侨牢记“祖宗之习不可变,祖宗之文不可废”的祖训,总要求二代、三代移民子女学习华文。尽管年轻一代只是鹦鹉一样学舌,并不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统,能够用华语交流就足以让长辈笑逐颜开了。由于华语之所需。中文教师一直是华人华侨社会一项不衰的职业。
    
    不容置疑,华人华侨社团以相同的祖国文化背景而建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互帮互助、分享新知识成为可能,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给新移民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阶段。但随着不断增长的对异域社会的接触,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增加了,生存和发展开始了有益的结合,最终自然开始与居住地社会逐渐结合。因为,华人华侨一起学习、生活、改变世界不单是在我们内部进行,还在居住地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生活在大量的相互关系中,并且力求共同了解和操纵物质世界。获得当地环境的社会知识具有很大益处。这种情形,只有通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只能伴随着计划和变革才会延续。如果认为我们只是对原有文化空洞思考的个人,我们就无法完成在两个社会的角色转变。我认为,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变化而不是永恒。而华人社团正好为处于转化关系中的个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转换平台。华人华侨社团应在华人华侨参与社会、创造历史上发挥积极作用
    
    华人华侨社团的存在,是因为母国文化被居住地主流文化边缘化,生存和发展的愿望和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社团的意义不仅在于慰藉“异乡客”的思乡情,满足被边缘化的失落心理,最重要的恰恰是把华人华侨组织起来,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并引导华人参与居住国的社会生活,与当地人民一起创造历史。人们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参与“适者生存”的人生戏剧,无论是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目标都是生存和发展,是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不光是与居住国的物质世界发生关系,还与当地的音乐、艺术、科学和文学,另外还有复杂的政治和人群发生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团作为民间组织,最好能顺应华人华侨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的联系、交流而发挥作用,促进多元文化的接近和融合。因为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会提高我们创造历史的能力,这种能力一经发挥,我们就能够与居住国人民一起创造历史。
    
    因此,社团应倡导华人华侨界的开放性。开放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当地文化开放,二是向当地社会开放。移民学习和掌握生存发展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就是在铺垫使得社会多样性成为可能的过程。封闭的文化背景,可能使年轻一代只能从老一代人那里得到深受自然选择影响的社会技能,而一直从职业、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外化于居住国社会。海外移民不应该只存在于一条条的“唐人街”里,年轻一代应当根据他们自己的处境来理解事物、影响环境,而不是窠臼于他们的父母。真正理解的标志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选择,而不只是盲目地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倡导文化的开放性,社团有很多事情可做。社团管理运作方式从宗族家长式向科学、透明的民主文明方式转变,在实际生活中推进法制思想,包容他族文化,允许价值体系多元化,职业选择互补互利,等等。此外,还要规范华人华侨社会行为,促进他们尊重居住国社会民俗、遵守居住国法律、法规等。
    
    社团应在中华文化与居住地主流文化间构建相互影响的关系。华人华侨在海外,绝不能脱离当地人的联系而单独生活。华人华侨与当地社会重新组合,只有进行文化交流和磨合,才能与其他族群一起创造新的环境,形成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只有通过树立新的关系才能做到这一点。树立这些关系又需要建立相互之间共同的观点、共同的意图和共同的理解。作为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的后裔,必须不断翻新和重复祖先的社会创造性,以中华文化沟通居住地主流社会文化。只有发挥主动性,并通过相互关系生活,而且反复相互作用才能创造新的关系和生活形式。社团在这个文化融合、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发挥,但还需要深化。
    
    社团间应该相互团结,争取在居住地表达华人华侨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华人华侨重新组合社会生活,使我们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形式的关系。我们不光是生活在这些关系中,还要优化这种关系,铸造新的关系,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随着华侨人数的增加、经济地位的提高,社团成为华人华侨共同利益的代表,不仅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而且还要争取政治权利。社团的团结可以使上述利益最大化,从而自由表达华人华侨的政治和经济的诉求,并把它们释放到当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
    
    到那个时候,我们更感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也感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性。让我们携起手来,创造华人华侨灿烂的明天!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侨界 | 华侨华人 | 华文教育 | 财经资讯 | 中国科技 | 中华文化 | 人物聚焦 |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