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全年展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邱晓华 今年上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既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又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下半年,只要我们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格落实对受损行业的救助措施,国民经济将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经过努力,年初确定的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非典”疫情确实给二季度国民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今年一季度开局良好,大部分经济指标创1995年以来的同期最快增长水平,整体经济增势强劲,速度、结构和效益基本协调统一。 但进入4月份以后,受“非典”疫情影响,部分行业遭受重大损失,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99%回落到67%,回落32个百分点,增速为199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其中,第三产业损失最为严重,仅增长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客运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受损尤为严重。市场销售明显降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季度增长67%,大大低于一季度92%的增速。 5月下旬,特别是进入6月份后,随着“非典”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各项针对受损行业的救助措施开始发挥作用,整体经济呈现出明显回升的态势,6月份与5月份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从137%加快到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43%上升到83%,其中餐饮业由下降155%转为增长34%;交通运输下降幅度明显缩小,其中客运量下降幅度从415%缩小到223%,货运量从152%缩小到43%;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也由5月份的369%缩小为271%。 二、上半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总体形势是好的 从上半年整体经济情况看,尽管“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二季度经济增长仅67%,但这种影响只是短暂的、局部性的和有限的,并未伤及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更未改变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上半年总体形势还是好的。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增长速度仍比较快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虽比一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但还是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仍是近几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7%,第二产业增长116%;第三产业增长42%。 (二)农业基本平稳,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尽管“非典”疫情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的影响,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二季度的农业增加值增长23%,比第一季度35%的增速放慢了12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尽管“非典”疫情对4、5月份部分工业行业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看影响不大,上半年基本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1836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增长全面加快,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电子通信产品、投资类基础产品、交通运输设备等增长迅速。 (三)投资、出口增势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48亿元,同比增长311%,比去年同期加快96个百分点。上半年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16%和34%,两者增量约占全部投资增量的75%。二是新开工规模明显扩大。上半年,全国除房地产开发、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外的新开工建设项目51876个,同比增加965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921亿元,增长705%。三是资金来源充裕。上半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27%,国内贷款增长559%,利用外资增长441%,自筹资金增长512%,后三项资金来源增量约占全部资金来源增量的80%。 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3761亿美元,同比增长390%,比去年同期加快2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03亿美元,增长340%,加快199个百分点;进口1858亿美元,增长445%,加快341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9亿美元。 (四)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10955亿元,同比增长274%,比去年同期加快182个百分点。同期财政支出9666亿元,增长165%。收支相抵,收大于支12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7亿元。 企业利润明显增加。1-5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918亿元,同比增长62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绝大多数行业利润增加,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工业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上半年,工业产销率达到9715%,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 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346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601亿美元。 (五)市场物价保持稳定 市场价格基本未受“非典”影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其中一、二季度分别上涨05%和07%。分构成看,食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均上涨约2%,其余商品价格大多表现为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先扬后抑。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7%,原油及相关产品、各类钢材和与“非典”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涨幅较大。 在国际上发生伊拉克战争,国内发生“非典”疫情的不利形势下,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仍保持了82%的增长速度,确实是来之不易的: 第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两手抓”的正确方针,果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较短时期内既有效地控制住了“非典”疫情,又把“非典”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低的程度,这是上半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二,得益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惯性。在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方针的影响下,汽车、通信和住房等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投资增长的市场因素也在进一步增加,二季度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303%,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加强。去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增速逐季提高”良好局面,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高开,这种内在惯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 第三,财政、金融等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加大。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长165%,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8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358%,为防治非典、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出口退税力度加大,1-5月份,出口退税增长192%,其中5月份增长72倍。同时,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加快。6月末,M0、M1、M2同比分别增长123%、202%和208%,比去年6月末的增长速度分别快4-74个百分点; 第四,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吸引了海外投资。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510亿美元,同比增长403%,比去年同期加快8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金额303亿美元,增长343%,加快156个百分点。 第五,“非典”疫情在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些新的增长因素,尤其是医药、汽车、卫生健康用品等一些行业乘势而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的受损影响。 三、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经济运行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 (一)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 与去年相比,一方面,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过分倚重于某个产业或者某种需求,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特点。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不能持久的。 第一,投资成为主要拉动力。近几年,在国家多种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但今年上半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贡献率达到69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消费受“非典”影响,贡献率显著下降138个百分点;净出口的影响则是负向的,今年上半年,尽管出口增长很快,但进口增长更快。这与去年“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的格局明显不同。 第二,工业的推动力在增大。上半年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是工业发挥了主导支撑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农业增长一般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25%到3%之间,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小;第三产业在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全线受挫,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拉动非常有限,其贡献率同比回落了115个百分点,某些方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 第三,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增大。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攀升,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6%、80%、81%、81%,经济增长相对稳定。今年受“非典”影响,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增大,一季度高开,增长99%,二季度明显回落,增长仅67%,波动之大在最近几年中少见,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在不同时间段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的表现。 第四,国际性因素的影响在增大。在消费面临“非典”冲击的关键时刻,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今年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超出人们的预期,继续保持了蓬勃的发展,除了政策性因素外,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占全国增量的602%,成为支撑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上半年经济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一紧、二快、三难”。 “一紧”,是电力供应紧张。今年以来,主要由于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加快,电力供应比去年更趋紧张,成为新的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上半年,我国发电量增长154%,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地区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拉闸限电省份由去年的11个扩大到今年的16个。加之今年水库来水情况不好,造成一些地区水电发电能力下降,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由于三季度将进入夏季用电高峰,加上受“非典”影响行业的逐步复苏,下半年用电紧张的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快”,是贷款增加快和工业园区增长快。 贷款增加快。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7810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款18475亿元的水平。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速度自去年6月以来逐月升高,今年6月末同比增长231%,为1998年以来同比最高增速;扣除季节因素后的环比增长速度也呈波动上升的态势,表明贷款增长势头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贷款增速加快,与去年以来经济景气回升有关,但增长速度过快,容易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加大银行信用风险。 工业园区增长快。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一些地方经济加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有的地区制定行政目标,层层进行考核,由此引发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园区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有的地区几乎每个县、每个乡都建有工业园区,一些园区规模很小。二是部分园区之间压价引资,过度竞争。三是以工业园区为名进行的“圈地运动”占用耕地问题突出,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透支了稀缺的土地资源。 “三难”,是农民增收难、扩大就业难和调整结构难。 农民增收难。近几年困扰我国经济的农民增收问题,今年又由于“非典”疫情雪上加霜。因大量农民工返乡、农产品销售不畅和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歇业等因素,二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受“非典”影响减少了35元,同比下降28%,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拉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全年实现农民收入增长4%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有较大难度。 扩大就业难。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资源约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数较多,第一批扩招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矛盾本就比较突出,受“非典”影响,一些企业尤其是部分服务行业的用工需求减少,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截止6月末,国有企业下岗人员3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近800万,登记失业率41%。截止6月20日,当年212万大学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其中专科生只有30%),明显低于去年7月中旬65%的签约率。由于受“非典”影响严重的一些行业恢复正常尚需一段时间,因此就业压力要迅速得到缓解难度较大。 结构调整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阶层之间等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很好解决。近期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一些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重新抬头,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行业仍在大上项目。从1-5月500万元以上项目统计情况看,全国目前在建的水泥项目538个,其中268个为今年新开工项目;在建纺织项目1217个,699个为今年新开工项目;在建钢铁项目1502个,781个为今年新开工项目;在建化肥制品项目396个,218个为今年新开工项目。从行业投资情况看,上半年,冶金、纺织分别增长13倍和11倍,机械、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的增长也超过了50%。其中有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合理的因素,但增长这么迅猛,势必加剧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 四、下半年经济发展前景展望及政策选择 展望全年,尽管“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是不少,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要理由是: 第一,“非典”是冲击而非危机,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相对充裕、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品供给改善,这些基本因素都没有因“非典”而发生改变。 第二,目前经济运行仍处于上升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增强。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带来经济内在活力的增强,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上升阶段。尽管“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这种上升趋势不会因此而发生逆转。 第三,宏观调控实践积累了应对各种局面的丰富经验。我国政府在长期的实践中,尤其是在今年应对伊拉克战争影响和抗击“非典”疫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成熟的宏观调控经验,这将为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第四,受损行业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预期。目前,“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其对经济影响的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一些受损领域的恢复情况比市场预期要好,这会使得下半年经济增长有额外的推动力。 第五,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估计比上半年要好一些。由于伊拉克战争结束,使投资者的信心得到一定恢复和增强,油价大幅波动得到一定抑制,美欧日等世界主要资本市场趋于稳定,并在稳定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全球的低利率趋势没有改变,并进一步下调,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会有所好转,尽管可能比较缓慢,但仍然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 综合考虑,预计全年经济有可能呈U字型走势,即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季度趋稳,四季度略有回升。经济增长7%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有可能达到8%左右。 为圆满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有效地克服前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半年,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宏观经济。 1管住信贷。银行信贷是调控社会总需求的重要阀门。由于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物价水平仍未摆脱低位徘徊的局面,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所以,需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总量和信贷规模的稳定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对今年以来银行信贷增长加快的问题,需要密切注意,温和调控,平稳过渡。既不能放得过宽,也不能收得过紧,更不能搞“急刹车”。在总量调整的同时,合理引导贷款流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进一步在消费贷款、农村贷款、重要建设项目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等方面实施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利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控制。 2管住土地。针对一些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土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进行规范,改革现行的地方领导考核偏重经济指标的倾向,适当加大对社会发展指标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手段的应用。当前可以考虑将土地收入的60%划为中央所得,抑制一些地方卖地的利益冲动,同时规范土地开发贷款,严格按照有关文件和规定执行。 3维护好信心。上半年良好的经济形势来之不易,既有国家不断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等扩大内需方针的因素,也是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逐步改善的结果。在经济上升期,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要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逐步树立起来的信心,防止因“非典”及其它一些不利因素使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4加快改革。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不少问题都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进一步扩大向民间资本放开的投资领域,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在信息引导、政策扶持、法制规范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经济手段与市场调节紧密结合,减少政府对经营性活动的参与,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把握机会,迎接国际产业转移。按照现有国际分工现状及中国国情,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在世界占有优势的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选择上,应当坚定地把发展强大的制造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应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环境改善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