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时报关注旧金山华裔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强
华声报讯(综合报道):《洛杉矶时报》2月1日以题为“旧金山华裔社区形成的政治影响力”的报道,再度强调了旧金山华人社区在政坛上影响力逐渐增强。 报道说,36岁的新任旧金山市长纽森在2003年底当选后,首先到华埠去谢票,他表示他能选胜是因为亚裔,特别是华人的支持。 报道指出,旧金山的华人人口一向众多,过去被称为沉睡巨人的华人社区,现在已经苏醒,选民积极参与投票、社会行动分子也致力维护社区华人的权益,使当地的政客都不敢忽视华人的力量。 旧金山华人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956年州参、众议员选举时,到60年代,年轻的华裔自由派兴起,加上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和政府拨款补助,形成了各种非营利团体。支持华埠运动诞生后,为华埠贫穷的租户和缺乏适当住宅的老人争取权益,这个运动也获得民主党领袖的支持。 领导这个运动的旧金山商会顾问白兰,35年来致力达成一个主要社区计划,并且保留低收入住宅计划。她受到许多政客的重视,包括前任市长布朗。布朗任命担任各委员会和市府幕僚职务的华裔人数超过历任市长,使华裔担任公职的比率首次超过其人口比率。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1970到2000年间,旧金山的华人人口从占8%增加为近20%。华裔的政治参与可能改变旧金山主流的自由主义。虽然年轻华裔想推动革新的议题,但旧金山的华人仍是以拥有房屋、小企业、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中产阶级为主。 35年前来自中国香港的李杨佩明80年代创立了旧金山街坊协会,该组织1997年要求重建一条在地震中摧毁的高速公路,在3周内搜集到3万个签名,把此提案登上选票,并动员民众投票,获得胜利,虽然这个提案后来被不同的选民投票提案否决,但华人社区受到重视。李杨佩明也积极协助布朗与纽森的竞选。 此外,旧金山华人也积极参与家长会活动、选民登记等地方政治活动。虽然华人社区中也有不同的政治见解,但大部分观察家都认为,旧金山的华人政治历史正展开新页。 中华总会馆主席团总董黄惠喜强调,由于华裔以及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年轻的下一代逐渐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对本地政治产生更多的兴趣以及有着更好的研究,也因此参与登记投票甚至加入选举的兴趣也更浓了。许多有眼光的政治人物洞察到这个现象,而纷纷寻求华裔社区的支持,侨社方面也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发挥华裔在政坛的影响力,在其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进而为华裔社区谋取更好的福利。 华裔选民教育委员会行政主任李志威肯定了华裔社区对政坛的影响力量,他指出,50多年来,旧金山华裔一直被拒门外的政治影响力,从最近几届市长上任以来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新市长纽森上台后,为旧金山的政坛建立出一个新的殿堂;跟前市长布朗不一样的是,华裔社区不再只是被邀请进入这个殿堂的客人而已,更进一步成为了其中一分子、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至于要如何适应居住在其中的生活,就是华裔社区下一步该仔细思量的事了。 李志威指出,今年3月与11月的两次选举,是华裔社区发挥政治影响力的另一大好机会,但他也担心,华裔社区新一代从政人才的衔接工作,若是无法搭配进行,恐怕会出现华裔入主政坛的断层。他表示,华裔从政人士像马世云这样的新血不够多,而余胤良、邓式美等政坛前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准备退出,如果无法适时出现人选,顺利取代老一代的领导,将会是对华裔政治影响力的一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