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分析

陈午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谁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是谁?海外华人如何自我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海外华人?显然,这是一组互为关联的问题,或可将其概括为关于海外华人的理解问题。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关于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分析架构。此处所谓文化认同,指人们以某个文化为基础而不断确立自我同一特性的过程及其效果。自然,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华夏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作者首先在一般意义上将社会心理分析取向概括为:一种关于个体社会行动(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社会行为)在社会情境中所受社会影响及其意义建构的理解活动。进而文章指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四个互为关联且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随之,文章着重检讨了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表现方式及其生成机制。 无疑,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的问题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讨论的议题。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传媒的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运动两股潮流的汹涌澎湃,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是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其潜在的关怀大都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声势浩大的全球化浪潮会不会消弭既有的文化认同,从而导致空前的认同危机?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不是与文化认同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显然,如果要寻求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更加贴切地认识和理解文化认同的特性及意义。 概括起来,文化认同应当是指人们以某个文化为基础而不断确立自我同一特性的过程及其效果。显然,文化认同就是一种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而关于自我认同,心理学早已有人提出颇具影响的概念和论说,如米德(G.H.,Mead,1913,1934)关于社会自我(social self)的理论;1埃里克森(E.H.,Erikson,1968)关于心理社会认同(psychosocial identity)的理论;2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欧洲社会心理学界更是致力于建构社会认同理论(The theory of social identity)。3然而,非常有意味的是,迄今为止有关文化认同的讨论主要是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orientation),竟然几乎没有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身影。当然,笔者无意持守学科门户。事实上,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最终目标都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学科分野的相对性,与其说是在研究对象上有侧重,毋宁说是在方法论上有专长。在这个意义上,姑且不论社会心理学是否应当研究文化认同问题,而是有关文化认同问题如何可以采取一个社会心理分析取向?本文主旨即从社会心理分析取向上来理解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问题。此处“海外华人”概念,指在中国主权国家之外取得所在国国籍而有华人种族血统或民族渊源的外国公民。1前文指出,文化认同指人们以某个文化为基础而不断确立自我同一特性的过程及其效果。自然,本文主要论及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是以华夏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一、社会心理分析取向 那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分析取向?应当说,无论是社会心理学抑或是社会心理分析取向都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界定。正所谓,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几乎像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一样多”。不过,尽管如此,鉴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业已呈现的共性及新近演进趋势,社会心理分析取向还是大致可以概括为:一种关于个体社会行动(socialact)(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社会行为)在社会情境(socialsituation)中所受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及其意义建构的理解活动。下面是这个界定中相关概念及预设的涵义。 1、所谓个体,指社会环境中作为社会行动主体的单个人,以及由若干个人集合或组合而成的单个群体。社会心理分析的一个最基本的预设是: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脱离开个体,或者说,惟有个体才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社会行动主体。简单地说,这个预设奠基于这样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只有个体具备大脑。 2、所谓社会行动,指个体对外界社会环境的反应,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及以此为基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分析假定:个体的心理活动既有主观能动性又有客观实在性(reality),而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社会行为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诚然,我们不能直接知觉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心理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内隐性。个体的社会行为(包括言行举止及其效果)之所以为人们理解是因为其有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当且仅当个体的社会行为与其主观的心理活动存在关联时才能展示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心理分析或是通过考察个体的社会行为来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或是以建构出来的心理活动为中介来理解其外在的社会行为,两者互为印证。一般言之,社会心理分析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建构主要从知觉(perception)和态度(attitude)两个方面或知、情、意三个方面着手。 3、所谓社会情境,指与个体直接相关联并被其意识到的社会事实总体,包括当下知觉到的环境要素、他者及其关系,以及记忆、体验或想象的存在。社会心理分析假定:对个体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力量不是经济、历史、社会或文化层面的宏观因素,而是个体主观视域中的社会情境,而且,不同的个体总是处于不同的社会情境当中。 4、所谓社会影响,指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情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体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产生的改变作用。社会心理分析假定: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因果关系。 5、就理解活动而言,大体上有因果解释(casual explanation)和意义解释(hermeneutic of meaning)两种方式。所谓因果解释方式,即首先分析有关概念并建构其操作定义,然后提出有关研究假设,进而通过观察、控制变项和逻辑推理,以揭示和验证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具体的研究手段或方法有: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包括个案访谈和焦点组访谈)、文献档案分析法等;其相关的预设是:人们能够透过表象认识事物本质。2所谓意义解释(hermeneutic of meaning),即研究者通过与被研究者之间沟通对话而对其社会行动进行意义解释;其相关的预设是:对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实际上两个社会行动主体带着含有价值观念的先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或先见(prejudice)进入对话场域,共同建构意义,达致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1显然,因果解释和意义解释两种理解方式分别源于科学主义(scientism)和解释学(hermeneutics)。科学主义和解释学固然是两种完全不同且相互矛盾的哲学思想,但笔者以为,着落在社会心理分析中的因果解释和意义解释不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冲突,甚至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相互弥补对方的偏失。 应当说,在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向中,论及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有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然而,惟有社会心理分析取向突出强调社会情境作为宏观社会文化与个体社会行动中介的作用和意义。这大概就是社会心理分析独特的意义吧? 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构成 既然社会心理分析取向是一种关于个体社会行动在社会情境中所受社会影响及其意义建构的理解活动,那么,关于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分析自然要关注如下四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就要素构成而言,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究竟由什么要素构成,其构成方式如何?二是就外显行为而言,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主要有什么表现方式?三是就生成机制而言,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主要受到哪些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其影响方式如何?四是就意义建构而言,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之于个体、族群乃至更广泛的范畴具有什么意义或可能建构出什么样的意义?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实质性解答需要以大量实地研究的经验资料为基础。笔者最近有幸参与了一个“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研究”课题,我们在研究方法论上就是采用了社会心理分析取向。由于该项研究尚未最终完成,故本文主要结合该项研究的一些初步结果来检讨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和生成机制。至于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意义建构问题,笔者将另著文讨论。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构成。 从社会心理分析取向来看,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动。基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及我们关于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研究的初步结果,我们认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cognition)、文化自我确认(recognition)、文化价值承诺(commitment)和文化价值卷入(involvement)四个互为关联且又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 所谓海外华人的文化范畴认知,指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及各别范畴的直接感知、比较识别、理性认识和内心领悟。既然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海外华人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理解和把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含了不同层面的不同范畴(如器物、语言、习俗、制度、宗教、信仰、艺术、历史、价值等),因此,海外华人的文化范畴认知也就相应地有直接感知、比较识别、理性认识和内心领悟等不同的形式。显然,文化范畴认知并不能直接决定文化认同;但没有文化范畴认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文化认同。 所谓海外华人的文化自我确认,指海外华人以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为基础来确认自我同一的、一致的、一贯的特性。个体的文化范畴认知一旦形成,他就有可能开始进行文化自我确认。实际上,这种文化自我确认是个体通过文化范畴认知并以其属性为基础对自我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探索,2即个体需要确认“我”的特性或“我”之所以为“我”的“我”。正如社会自我的确认需要社会认知和社会比较,文化自我的确认同样需要文化认知和文化比较。 所谓海外华人的文化价值承诺,指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赞同、许诺、信奉。无疑,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系统。因此,文化认同的核心也就是文化价值认同。如果说个体关于文化价值之外文化范畴的自我确认尚有可能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那么,进入到文化价值认同层面,其本身就必然蕴涵“价值取向”,由此,出现有关文化价值的赞同、许诺、信奉取向。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非常突出价值取向的理解,如重“德性之知”轻“见闻之知”,在认同上亦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谓海外华人的文化价值卷入,指海外华人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为取向的体验、情怀、想象和意向。相对文化价值承诺而言,文化价值卷入是文化认同更深层面的一个要素,即个体已经完全将文化价值内化而产生深刻的体验、情怀,并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化想象的空间,从而可以自主地决定该文化价值取向。 由文化范畴认知到文化自我确认,又深化到文化价值承诺,以至文化价值卷入,至此,文化认同得以完成一次形构。当然,这四个文化认同要素的依次递进关系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文化认同的最终形成需要在四个要素之间反复循环。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认同并不一定意味着将传统文化属性照单全收,而只是以传统文化基本属性为基础来确立自我同一特性。换言之,文化认同应当保留个体自我理解、自我创新的空间。 三、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表现方式 应当说,上述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构成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建构。实际上,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总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行为,当然,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下面我们来看看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在社会行为面相一些突出的表现方式: 1、乐意公开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海外华人都不避讳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不过,不同的个体在这种“承认”的程度和形式上还是存在差异。譬如,有的人非常乐意在任何公开场合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有的人宁愿声称自己的祖籍身份,如福州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潮州人等;有的人则喜欢在华人身份之前强调国籍身份,如泰国华人、马华人、新加坡华人等。当然,同样是承认华人身份,不同的人可能对华人身份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如华人种族身份、华人民族身份、华人族群身份、华人文化身份等。 2、关注祖籍渊源及祖籍地的发展。通常,海外华人都比较关注自己的祖籍渊源,具体的表现方式有:探寻或修订家谱;与祖籍地亲戚通讯来往或给予资助;最突出的是有些老一辈海外华人经常表达“叶落归根”情愫。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海外华人还是主张“落地生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或这种文化认同程度不高。换言之,“叶落归根”与“落地生根”在文化认同的意义上并不是逻辑的对立面。 3、偏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范畴。这种偏好方式可能具体表现为:乐意接受华文教育;喜欢解读中国历史;爱好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及娱乐形式,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曲艺杂技等;主动接触华文媒介;忠实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习俗,如传统的衣、食、居住方式,以及婚、丧、节日礼仪等;2接受中国传统的某些宗教和民间信仰方式。 4、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海外华人普遍热心参与当地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如参与办学、媒介传播、宗教事务等,以及参与各种华人社团组织。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组织的发展为例。截至1890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39万多人,华人乡团组织(包括各种宗亲会馆、同乡会、方言群体)有77个;至1941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增至241万人,华人乡团组织已有241个;至1991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为526万人,此时华人乡团组织发展到769个。1自然,每个华人乡团组织自身的成员数量也是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增长。更重要的是,随着海外华人整体利益的牵动和发展,许多华人乡团组织逐渐整合,由此开始出现代表整个地区海外华人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组织,如马来西亚华人总商会、全国华校教师联合总会、全国华校董事会联合会、马来西亚华人大会堂联合会等。 5、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为人处世。前文说,文化认同主要就是文化价值的认同。由此,文化认同的社会行为面相也就主要是人们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为人处世方式。前文已指出,文化认同应当保留个体自我理解、自我创新的空间。因此,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为人处世方式并不纯粹是传统的翻版。应当说,海外华人以中国传统价值为基础的为人处世方式举不胜举。在此,仅以重孝道和讲人情为例。2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海外华人大都重孝道,但不会为了重孝道而放弃为人子女的个人成就追求,甚至特别强调孝道与个人成就取向的密切关联。也就是说,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或为父母争得面子乃至光宗耀祖,可能成为海外华人(尤其是老一辈海外华人)在社会中努力获得成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头。与此类似,海外华人讲人情,但不会因为讲人情而全然不顾自身的权利诉求。 6、对当代中国发展给予极大关注。海外华人普遍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这种关注方式主要表现为:非常关心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积极维护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愿意帮助乃至直接参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生成机制 前文已指出,社会心理分析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社会情境对社会行动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哪些社会情境因素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要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社会情境因素如下: 1、家庭传统负载。众所周知,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家庭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就海外华人文化认同而言,家庭传统负载即构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情境,其作用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启蒙,即家庭作为人生旅程起点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为个体的心智敞开了文化的“大门”;二是传统熏陶,即家庭始终以其传统负载对个体整个的行为模式起着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传统家教,即父辈以其经验有意识地对后代进行传统文化的训练和教育。 2、祖先祭祀体验。通常情况下,海外华人是随着其长辈加入到祖先祭祀活动中的。而由祖先祭祀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以其特有的“原始宗教体验”方式将个体与祖先勾联在了一起。这种“勾联”不仅在文化自我确认的意义上为个体提供了连续一统的血脉世系基础,同时也是在文化价值卷入的意义上为个体提供了永远追忆的文化想象空间。 3、华人社区生活。大多数海外华人虽然身居海外但通常都生活在华人社区中,这种华人社区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一方面为海外华人文化自我确认提供了相对完整的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另一方面也始终在唤醒海外华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异于其他族群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为其文化自我确认提供了文化比较的社会情境。 4、华人社团身份。诚然,海外华人热心参与华人社团本身就是其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不过,海外华人获得华人社团身份的方式、动机或目的还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个体一旦获得华人社团身份,这种华人社团身份就成为一个蕴涵了特定关系、责任意义的象征符号(symbol),从而对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产生深刻的影响。 5、华文教育经历。正如华人热心参与华人社团是其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华人乐意接受华文教育也是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个体的华文教育经历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则是影响其文化认同的社会情境因素。华文教育经历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个体通过学校教育接受了系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训练,而且,华文教育经历本身也是一个蕴涵了特定文化陶冶意义的象征符号。当然,由于海外华人大都接受两种或以上的语言教育,加上海外华文教育体制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华文教育经历与文化认同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6、华文媒介接触。与上述几个社会情境因素类似,尽管海外华人热心于华文媒介传播或主动接触华文媒介是其文化认同的表现方式,但个体的华文媒介接触本身可以是各种原因引发或导致的社会事实。华文媒介接触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正面作用主要在于:唤醒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获取文化认同的支持信息;提供文化认同的想象空间。应当说,当今世界传播媒介业已全球化,尤其是蕴涵虚拟性(virtuality)的互联网络(internet)无孔不入,华文媒介接触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作用可能愈加重要。 7、文化差异经验。海外华人几乎都有文化差异经验,只是不同个体在文化差异经验的质和量上各有区别。文化差异经验不仅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独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经验往往与其它社会情境因素一起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交互作用。 8、中国发展状况。无疑,当代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其荣辱兴衰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价值及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的地位休戚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就直接进入了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情境视域。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