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侨华人



北美与欧洲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比较

2001年12月28日

4.jpg

赵红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

    摘要:中国大陆新移民是世界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北美与欧洲是大陆新移民的主要分布区。本文通过对两地区新移民的数量、类型、源来、职业等的分析比较,窥视两地区新移民的主要特征。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百万大陆居民移居海外的现象,形成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次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移民潮。中国大陆新移民是世界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结果。合法的、有序的移民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看待新移民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北美与欧洲是大陆新移民主要分布的地区,约占大陆新移民总数的80%以上,也是最能代表和体现新移民特征地区。本文试图对两个地区的新移民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和探索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北美与欧洲新移民的不同特征

    1、新移民的数量和规模

    就大陆新移民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美(主要以美国、加拿大为例)而且数量超过了半数以上,约有60多万。美国现有华侨华人200多万,其中大陆新移民有30多万。在纽约由于各国移民的不断涌入,移民和移民的后代已经成为纽约的“多数族裔”,根据纽约都市规划局人口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近十年来,来自中国的移民人数名列第三,排在原苏联、多米尼亚共和国之后。其中1990年至1997年来自中国的移民入籍总数为4万人⑴。

    加拿大80多万的华侨华人中,大陆移民就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多数是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后移居加拿大的。从1997年以来,大陆移民成为加拿大海外移民的头号来源,且逐年增高,到去年已达3万⑵。新移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多伦多和温哥华。以温哥华为例,1996年香港、台湾、大陆移民分别是12269人、9238人、4028人,香港移民居首位;1997年台湾移民8783人,居首位,香港移民呈幅下降;1998年大陆移民总数为5000人,居首位;1999年则达5700余人⑶。关于加拿大大陆新移民到底有多少?缺乏准确的数字统计,下面将引用一些学者提供的数字。有学者认为,从1991年以来,每年约有2万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10年以后大陆移民将可能会占加拿大华人总数的一半⑷。有的学者认为,从1997年到1999年从中国移民的就有8万之多⑸,见图表1。 

    1997年至1999年中国移民加拿大数字统计表(图表1): 

 

1997

1998

1999

Independent Skilled Workers

10,903

11,939

21,246

Family Class

11,182

9,979

9,532

Business Class

930

1,319

1,517

Total Immigrants

23,015

23,237

32,295

    尽管对加拿大大陆新移民的统计数字不尽相同,但大陆新移民将成为加拿大华侨华人新的增长点,这一点不可置疑。 

    目前欧洲已有100多万华侨华人(有人认为近二百万),是战后华侨华人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大陆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形成了自中国人移民欧洲以来,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分布最为广泛的一次移民潮。由于新移民的增加,给华人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欧洲华侨华人剧增的重要因素。见图表2。 

    近二十年来部分欧洲国家华侨人人数变化表图表2) 

国家

70年代末80年代初

出处

20世纪末

出处

西班牙

10000(1981年)

《各国华侨华人》

30000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Europe

 

德国

46000(1985年)

《各国华侨华人》

150000

内部资料

奥地利

400(1978年)

内部资料

30000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Europe

意大利

5000

内部资料

100000

内部资料

芬兰

207(1986年)

《参考消息》

2000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Europe

丹麦

500(70年代未)

《华侨华人研究》四辑

5000

《华侨华人研究》四辑

匈牙利

25(1978年)

《华侨华人概况》

8979

国际移民组织调查报告

罗马尼亚

35(1978年)

《华侨华人概况》

20000

国际移民组织调查报告

捷克斯洛伐克

16(1978年)

《华侨华人概况》

20000

国际移民组织调查报告

南斯拉夫

几十人(80年代)

内部资料

10000

南斯拉夫移民局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西班牙、德国的华侨华人人数增长了三倍,意大利、芬兰增长了十倍,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奥地利、丹麦、捷克斯洛伐克增长了百倍甚至千倍,除人口自然增长以外(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多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 

2、新移民类型与方式 

    在北美,移民类型以“知识分子”型为主体。通过留学生、技术移民等方式移居北美的占大陆新移民的绝大多数。1978至1998年以来,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达30万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美国是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占了中国大陆留学生人员总数的40%。近两年来,留美的中国大陆学生数量直线上升,1999年,在留学美国的490933外籍学生中,中国大陆留美学生开始超过日本,达51001名,排名第一;2000年11月9日,美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发表统计数字,在514723名外籍学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共有54466人,人数仍居榜首⑹。这些留学生回国者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留在美国并取得了在美长期居留权或入籍,成为华侨或华人。此外还有一部分自费留学或出国后转为留学身份取得了在美长期居留权或入籍的留学生和家属,他们构成了美国大陆新移民的主体,当然,还有相当数量以家庭团聚方式移居北美的大陆新移民。 

    在加拿大,通过留学方式出国,学有所成后又以技术移民的身份移居加拿大或直接从国内以技术移民身份移民的占了中国大陆移民的90%,以家庭团聚方式、投资方式以及非法移民方式的移民占居了10%⑺。1998年全加吸纳大陆新移民约2万,居来自各国移民人数之冠,其中技术移民约1.2万,占大陆新移民总人数的60%。 

    在欧洲,当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青年知识分子纷纷以留学的方式移民北美之时,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农民,以他们前辈在欧洲奠定的基础,以“连锁迁移”的方式,以“家庭团聚”、继承财产、“餐馆劳工”为由,一批批地来到欧洲。浙江青田人有10万人分布在欧洲,他们不是通过留学方式出国,而是通过亲属关系移民海外的,如在1979年至1995年青田合法出境的4万人中,农民占50%,工人占25%,商人占12.5%,学生占7.5%,干部占5%⑻。此外,在福建的新移民中,90%是以家庭团聚方式出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洲的大陆新移民多以家庭团聚的移民方式为主。另一方面,近十年来赴欧的中国大陆留学生逐年增加,估计有10万人,已超过了来自台湾、香港等地的留学生,成为欧洲中国留学人员的主体。但他们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为数不多,估计有2万多人,这在欧洲华侨华人中占很小的比例,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留学生从“学生居留”转为“工作居留”相对困难,特别是找到适应自己的长久的位置很不容易,他们或是回国或是赴第三国如美国、加拿大等国谋求发展,这也是赴欧洲的留学生回国的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北美和欧洲都存在着非法移民问题。由于防范不严、政策含糊、打击不力等诸多因素,使非法移民现象较为严重。 

    3、新移民的来源地 

    近代中国人迁移海外主要发生在沿海与边境地区,大陆新移民除了沿续近代移民的历史和传统外,来自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城市的移民增多,并在北美与欧洲显示出不同分布特征。 

    在北美集中了来自中国大陆各省优秀人士,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专业人才。此外,福建、广东人占的比例最大。他们当中有留学后直接转为新移民的知识分子;有直接从国内的一些大公司特别是外企公司直接移民的科技、管理人才;还有出国前从事教学、医疗、科研的专业人士。自1978到1998年,在30多万名大陆留学生中,从北京出去就有6万人,其中有2万人回国,大部分留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上海市获准因私出国并取得护照的新移民共有12万人,属于直接的有4.2万人,属于间接的约有8万人⑼,他们当中赴北美的占了近一半。另外,湖北籍的新移民约有5万,旅美的就有3万人;辽宁新移民有3万、山东新移民有2万多人,赴北美的占了50%以上,云南省新移民有1713人,赴美国、加拿大的就有1178人,占新移民总数的69%⑽。在北美的新移民中,来自福建、广东的占了半数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省新移民共有37.8万,其中江门有18.2万,广州有11.3万,在江门的18万新移民中,去美国的有8.7万多人,占总数的47.7%,去加拿大的5.2万多人,占28.7%,去南美洲近2、8万人,占15、3%,去大洋洲近7740人,占4、2%⑾。福建省的新移民有53万人,其中福州就有20多万,泉州有17.94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约占40%),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和欧洲、澳洲等国。改革开放后,赴北美的福建人有二十多万人。长乐市的新移民有7万多人,其中赴美国就有5万多人,该市猴屿乡有人口5300多人,而从1983年到1999年出国人数达64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流向美国和加拿大。 

    在欧洲来自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侨华人最多。浙江省新移民有25万人,80%集中在西欧,主要在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其它较多的国家还包括德国、葡萄牙、匈牙利、卢森堡、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1992年,青田县有华侨52829人,分布在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欧洲22个侨居国的共有47078人,占总数的89%⑿。其中81%集中在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荷兰、法国这五国⒀。近年来,福建人赴欧洲的人数不断增加,以福清为例,80年代以前,欧洲国家基本上没有福清人,现在移民欧洲的新移民上千人,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出去的,俄罗斯成为福清新移民比较集中的国家⒁。此外,长乐市在欧洲的新移民有1万多人,三明市在海外新移民8154人,在欧洲的有7825人,主要分布在匈利,意大利、俄罗斯等国。 

    另据有关数字显示,奥地利有华侨华人3万多人,其中浙江人70%;福建、广东各占5%,上海4%,北京3%。西班牙有华侨华人7万,其中浙江人占70%以上,(青田70%、温州30%),其次为福建、广东、台湾、上海⒂。葡萄牙有华侨华人近2万,其中,浙江占60%、澳门占10%、山东占10%。法国的温州籍华侨华人有6万,新移民占了多数。此外在东欧,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移民占了较大的比例。 

    4、新移民的职业 

    新移民职业发生重大变化,突破了老华侨以“三把刀”,为主的传统行业的取向,开始涉足居住国的各行各业,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北美与欧洲两地的新移民职业又有各自特征。 

    在北美仍有不少新移民从事餐饮业、成衣业等传统产业,但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为主体,具有知识层次高,适应能力强的新移民,在经贸、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贡献突出。以美国为例,在纽约华尔街有近200名新移民在金融机构工作,涌现出一批李斌、李山泉、黎彦修、张巨英等杰出的人才;芝加哥摩托罗拉总部有400多位新移民;底特律公司汽车企业雇用了2000多名新移民,如此多的新移民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任职,这在欧洲是没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的各种企业中也有不少大陆新移民,他们或者受雇于他人,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或者自己开办公司,研制各种高新技术产品。2000年评选揭晓的1999年度硅谷“十大风云人物”中,华人就占了4位,他们是陈宏、陈丕宏、李广益、段晓雷,这四位华人都是曾经留学美国的莘莘学子。尽管一些行业带有风险性,特别是受纳斯达克股市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他们的经济实力缩水。但是他们的创业精神以及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卓越才能,另世人刮目相看,与近代华侨形成鲜明地对照。 

    20世纪90年代美国十分注重中国市场,美籍华人特别是大陆新移民成为各大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人选。据美国H&R人才咨询公司统计,美国公司派到中国的代表65%是新移民,而且职位较高。美国百年公司_派克·欧哈尔工业集团公司是美国大型的上市公司,产品多为汽车、火车和飞机的配件,1999年净销售额七亿多美元,该公司的亚洲总部的首席代表就是大陆新移民周振雄;另外,还有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亚洲副总裁兼北京首席代表汪朝,曾任爱立信中国区副总裁刘持金;美国IDG集团亚太地区总裁熊晓鸽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经贸、科技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有一批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和学者,其中教授就有几十人;1995年获美国总统教育奖的5位华人,都是80年代后从大陆移居美国的。去年获得安大略省长优秀学者奖的7位学者中,中国大陆新移民就有4位;由于北美新移民具有较高的素质,通晓居住国的历史和法律,他们能积极参加当地活动,并与当地政府关系融洽,许多杰出人士受到总统的接见和所在国的表彰。 

    在欧洲,中餐业是华侨华人经营的传统的行业,也是欧洲华侨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在英国、荷兰、德国、法国尤为突出。在英国、德国80%的华人靠餐饮业为生;而法国的餐馆达7千多家、荷兰达2千多家⒃。由于这一行业投资少,风险少,专业性不是很强,因而成为许多新移民的首选行业。他们往往模仿同乡经营餐馆的作法,进行家庭式经营,依靠他们苦心经营,获得令人满意的收入。近一二十年来,在一些大陆新移民人数增加较快的国家里,中餐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西班牙七十年代只有几家中餐馆,目前中餐馆已达3000家,华侨华人约有半数以上从事此行业。葡萄牙80年代初只有20多家中餐馆,现已发展到600多家,50%以上华侨华人从事餐饮业,另有30%从事商品批发。在奥地利,新移民主要靠总计800多家(首都维也纳就有300多家)中餐馆为谋生手段,据统计奥地利每万人就有一家中餐馆。近年来由于中餐馆的无序增长,使得一些国家的中餐馆饱和,“粥多僧少”,“恶性竞争”使不少中餐馆面临转让、倒闭的境地,一些餐馆老板不得不另寻出路,有的还改经营日本餐,如法国就有30多家华人开设的日本餐馆,这对主要从事中餐业的大陆新移民来讲是无疑是一严峻的挑战。 

    与西欧和北欧不同的是在南部欧洲地区,特别是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不少新移民还经营皮革业和服装业。在巴黎,由华人开办的制衣厂就有300多家;而西班牙从事服装加工的就有5000人。在意大利著名的纺织业中心普拉托在三年前就有近千家华人开设有大小制衣厂,华人制衣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在那波里和威尼斯,华人制衣业发展迅速,1997年,那波里地区有华人制衣厂近200家,在威尼斯大约有500家⒄。佛罗伦萨和普拉托工业区还是华人皮革加工的中心,为意大利名牌产品进行加工。 

    此外还有一部分新移民靠大陆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有利机遇,利用中国商品价格的优势,经营商品的批发、零售与进口贸易、超级市场、房地产及金融业。匈牙利新移民开设的公司和企业达2000多家。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70号”商城的批发市场,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装璜材料,物品丰富,价钱便宜。西班牙马德里的拉瓦别斯区的华侨华人贸易批发区,有批发店300多家,小商品店3000多间,总产值逾50亿人民币,服装、礼品应有尽有,据悉,西班牙80%的日用小商品大部分来自中国。意大利罗马出现的新的唐人街,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商业大街及一幢商业中心,有150家中国公司经营,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国人拥有的贸易中心⒅。俄罗斯的大陆新移民是促进中俄民间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的中国商品通过他们进入俄罗斯市场,繁荣了当地的商品经济,帮助解决了人民生活必需品,增进了两国之间交往。 

    欧洲的新移民做为少数民族群体,经济上虽然有一定的实力,但大部分处在创业阶段,与东南亚的“大华侨”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经济上的劣势,文化的差异以及居住国的偏见,遭到排斥、歧视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新移民如何融入主流社会还在许多障碍。因此,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仍充满着艰辛。 

    5、新移民对华人社会的影响 

    长期以来,华侨华人的社团组织、中文学校、中文报刊一直被人们公认为是支撑海外华人社会经久不衰的三大支柱。新移民的增加,给华人社会增添了新的血液,华人社团、中文学校、中文报刊也与日俱增,并对华人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北美,由大陆新移民创办或参与创办的科技、文化等专业性社团异军突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国旅美科技协会(1500多人,80%以上有硕士、博士学位)、中国旅美工程师协会、美中工商协会、中国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美华专业人士协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中国旅美金融协会等近30多个专业团体。中国旅美工程师协会,会员遍及全美16个州,在其会员中,有博士学位的占65.3%,硕士学位占32.3%,学士学位的占2.4%,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占31.7%,在工程界的占57.1%,在商业和法律界的占11.2%⒆。美中工商协会是1996年由大陆旅美工商界和专业人士在加州所创办,近年来在增进与美国的商业、贸易、实业及各种相关经贸活动和相关专业服务的工商界人士间的合作、交流与友谊,促进中美贸易、扩大事业发展、增强群体力量,维护会员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南加州最有影响的社团之一。成立于80年代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现有会员500多名,大部分是来自大陆华人经济学家。有三位荣获诺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克莱茵和西蒙担任该学会的顾问。哈佛、史丹福及康奈尔等著名学府的20多名非华裔经济学教授也先后加入学会。该会出版《中国经济评论》,成为研究中国大陆经济的学者重视的权威学术刊物。在加拿大专业性社团也有很多,如,加拿大华人科技协会、多伦多中国专业人士协会、温哥华中国大专院校学会、蒙特利尔中国人才协会等等。这些社团虽然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甚至没有固定的会馆,但是他们具有人才的优势,定期组织和开展的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在当地产生良好的影响。此外,不少新移民还组织或参加各类同乡会,他们与当地二、三代华人社团保持友好的关系,由于新移民社团组织不断的增长,给传统的华人社会带来了活力,增进了新老移民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和社区的稳定,为中西交流做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新移民创办中文学校蔚然成风,在美国华校的发展最为迅速。成立于1995年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日前会员学校已发展到150所,遍及美国33个州各大中城市,注册学生和家长已达4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会员学校是由近十几年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的新移民所创办。中文学校不但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也成为新移民结社的重要形式。 

    在北美,新移民创办的报刊的起点较高,1993年10月在西雅图创刊的《新大陆》(New Continent),成立时虽是一份4开的半月刊,但上来就面向全美发行。后总部移往旧金山,并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城市设有办事处;1994年4月3日在洛杉矶创刊的《中国导报》(China Guide),是一份有中、英文两种版本的周报,也是面向全美发行,并在美国各大城市建有分社。1994年6月10日在纽约创刊的《中华经济时报》(China Business Journal)周刊,同时出版英文电子版日刊,成为海外华人社会最早的一份英文电子报。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有一些虽非大陆新移民主办,但有他们参加工作,为大陆新移民服务的报刊。总之,新移民创办的各类报刊,在宣传中西方优秀文化,介绍中国大陆发展变化,介绍当地的法律、法规,维护华侨华人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美的大陆新移民正以新的姿态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所在国的一支优秀少数裔族 

    在欧洲,新移民已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进入80年代以后,欧洲华人的社团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泛是欧洲华侨华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欧洲新移民社团主要以区域性社团、同乡性社团及行业性社团为主。区域性社团主要包括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是全欧洲性的社团。如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旅捷华人联合会、葡萄牙华侨华人协会、奥地利华人总会、全荷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匈牙利华人联合会、全德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德国西南区华侨华人联合会等等,它们多是由新移民发起筹建的。欧洲华侨华人社会联合会(简称欧华联会)是欧洲华人社会中最有影响、具有活力的组织,现已发展到包括2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华人社团组织,会员达500多人。八年来,欧华联会在增进欧洲华侨华人社团的团结和协作、谋求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加强与欧盟及欧洲各国的对话、推动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此外,新移民还建有各类同乡会,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地同乡会组织比较普遍。在欧洲,温州人和青田人成立的同乡会很多,仅各国青田同乡会就有近二十多个,为了加强联系,发挥社团的作用,1996年3月还成立了欧洲青田同乡。新移民行业社团中各类商会和中餐业的同业组织占多数。较有代表性的有: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全德华商联合会、西班牙华商联合会、葡萄牙华人工商联合会、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商贸联合会、奥地利中华工商联合会、英国中华饮食业总商会、西班牙巴塞罗那中国餐馆业协会等等,随着欧洲华侨华人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专业性人士组成的社团也有所增加,并开始占据一定的位置。 

    欧洲新移民还创办一些中文学校或中文补习班,但    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不抵美国,目前尚存在着经费、师资、教材短缺以及中文教育能否纳入当地正规教育的问题。 

    相比之下,欧洲新移民创办中文报刊方兴未艾。主要有《欧洲时报》、《欧洲日报》(法),《华侨通讯》(荷兰),《联合商报》、《欧洲之声》(匈牙利),《旅罗华人》(罗马尼亚),《比中侨声》(比利时),《华新报》、《西华之声》(西班牙),《奥华》(奥地利)、《南欧华人报》)意大利,《中俄信息报》、《莫斯科晚报》(俄罗斯)等30多家报刊,这此报刊几乎都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大陆新移民创办的。1997年8月,欧洲华文传媒会成立,该会由12个国家,35个传媒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对繁荣华文媒体,加强媒体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北美与欧洲新移民的共同特征 

    新移民除上面谈到一些特征之外,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年富力强,多居住在城市且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强的特点,此外还具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与祖籍国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近二十年来出境的大陆新移民,一般在中国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有的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由于长期生活在新中国,对养育他的故土有深厚感情,再加上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与祖籍国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不会轻易改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他们在海外宣传创办中文学校、报刊,还开设中医诊所、中国功夫班、舞蹈班等,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常常举办庆祝活动,引来当地居民甚至是当地首脑参加;另一方面他们关心中国政治、经济,特别是关注两岸关系的走向,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海外形成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强有力的音符。近年来,不少新移民组团回国参观、考察、投资,把国外的新技术、新产品带回国内,发展创业。有迹象表明,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大陆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特别是优惠政策日益改善,中国将成为外资的重点地区,对新移民来讲,是一难得的商机,不少企业已向中国的房产业、商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的高新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国内已逐步形成了新的激励机制和信息网络,以及建立与高科技开发配套运作的服务系统,使得一些新移民(包括曾留学,后在外获得绿卡的华侨)回祖籍国创业人数大为增加,“据统计,我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13万人。在北京中关村,仅去年5月以来,就有1200多家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落户,在上海浦东,创业的留学生达2万多人”。⒇目前在全国各地创办的4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之中,入园企业已达40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学成后留居当地的新一代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办的,大多数企业经营良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专家预料,中国大陆留学生创业园和高科技创业园的开发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21世纪,中国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出国创业和回国创业同时增长的趋势,将会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 

    此外,由于新移民的大量出现,对传统意义的侨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部分沿海省份侨乡外,出现了一些新侨乡,如北京、浙江等地,另一方面,随着新侨的增多,侨眷的数量大为增加,同时回归侨人数也将增加,这是也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2、为当地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与老一代华侨不同的是,新移民大多是以追求优裕的生活和自身发展为目的,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不同于近代华侨那种效忠祖国,落叶归根的观念,他们想方设法积极参与融入主流社会,尽管这当中存在许多障碍,但加入当地国籍,落地生根,谋求发展是新移民出国主要动机。凭着新移民的刻苦耐劳,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所在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移民的税收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纽约为例,每年移民收入大约为580亿美元,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大约为180亿美元,占全州的15.5%(21,这其中包含着大陆新移民的付出;2000年7月纽约移民局办事处表彰了23位亚裔艺术家和文化活动家,其中有5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包括画家、歌唱家、京剧表演艺术家;8月19日,纽约市首届“移民奖”,颁发给5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新移民,其中有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以表彰新移民对美国社会的贡献。此外,北美新移民中的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杰出表现,为美国开发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做出贡献。在欧洲,华人的餐饮业促进了欧洲各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欧洲餐饮方式更加多元化,从而也带动了进出口贸易、食品加工和旅游业。新移民经营的皮革业、服装业、商品批发、超市及多元化的行业,填补了当地的职业空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由于华人大规模地接手正在走下坡路的服装加工业和皮件加工业,使得这些半手工企业再度蓬勃发展,促使当地的经济复苏起来。在欧洲一些城市中已形成了华人某一行业集中的专业街巷。如马德里的拉瓦别斯区,以前是有名的吸毒区,现发展成为华侨华人贸易批发区,受到西班牙政府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又如,曼彻斯特的唐人街,二十多年前是一片又旧又破旧屋区,现在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小区。另外,巴黎十一区的四条服装街,罗马的华人服装批发街及米兰街区在当地闻名遐尔,颇有影响。 

    3、架起中外友好的新桥 

    大陆新移民具有熟悉居住国法律、法规,又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的独特优势,他们不断往返于祖籍国和居住国之间,促进了中外交流和经贸往来。1988年赴美,美国史代尔集团公司总裁李洪彪是近年来在商界崛起的新移民,他的成功,首推他在芝加哥开设拥有上千个展位的中国产品展销招商中心,因其全年收入费相当于美国同年展销一至二周的收费,使中国大陆许多中小企业的商品得以进入美国市场,此举受到华资企业和美国社会的欢迎,促进了中美经贸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22)。旅居海外的温州人,在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开展商贸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温州各类产品销售7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东欧国家的占出口总额的24.9%;欧共体国家的占19.3%(23),这与旅欧的温州人有密切关系。新移民中的知识分子,因其知识广,文化素质高,活动能力强,在与居住国的政治、学术界进行着愈来愈广泛的交流,对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据(美)《侨报》,2000年11月14日讯。

②据《国际日报》2000年11月11日讯。

③据《世界日报》,2000年4月29日。

④缪青:《中国人才国际化流动与回国职业发展》,见《鼓励新侨胞来京发展事业研讨会论文集》第47页。

⑤、⑦刘新:《中国女侨民在加拿大发展近况及回国创业展望》,见《鼓励新侨胞来京发展事业研讨会论文集》第70页。

⑥据《世界日报》2000年11月10日讯。

⑧、(13)参见浙江省侨联:《浙江省新移民情况调查报告》。

⑨参见上海市国际移民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果。

⑩云南省侨务办公室统计数字。

11)参见石炳祥:《我国新移民概况与新移民工作》,《华侨与华人》,1999年2期。

12)参见《海外青田人》,华业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第14页。

14)施雪琴:《改革开放以来福清侨乡的新移民》,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4期,第28页。

15)据有关内部资料。

16)、(17)参见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向欧盟提交的《欧洲华侨华人问题报告书》。

18)据《广西侨报》,2000年3月8日。

19)(香港)《华人》1995年第三期,第18至19页

20)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1日。

21)参见美国《侨报》,2000年11月14日。

22)龙怡:《闯荡世界中国龙》,见《华风》月刊,1998年4期,第26页。

(23)章志诚:《温州人移居海外动因、特点及其历史贡献》,见《华侨华人研究论丛》第四辑,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