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侨华人



印度移民与中国移民的比较研究

2001年12月28日

3.jpg

刘创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侨联海外交流中心)

    印度是中国的邻邦,同属发展中国家,亦同在向世界大国迈进。两国都是人口大国,也是移民大国。中国有海外移民3000多万.,印度也有海外移民不下1500万。中国华人华侨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学科,日渐成熟。印人印侨问题在印度国内外同样受到重视,只是在我们这里鲜为人知。
    
    研究中国,不能限于中国。研究一国移民,同样也不能不研究世界他国的移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处庐山之外,也许更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古代人口迁移
    
    如所共知,人口迁移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又因时、因地、因人(人类本身各自所具不同条件)而有所不同。纵观印度历史,曾有数十次移民的浪潮自外涌入,从而构成现今印度多民族、多文化社会。同时人口外出也不罕见,不过历史记录不多,相比之下,流入的还是比流出的多。原因是印度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特产丰富,适于人类生存发展,外来者多选择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印度的地理结构,三面环海,北面依山,只有北部平原外通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古代尚无现代意义的国界,但进来方便和适于居留,而出去就相对不便。还需指出,近代以前的印度外出移民,多为商贾、僧侣、使节和其它挟有手艺的工匠。但绝不是后来人们所知的劳工输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漂泊,士兵、水手、杂役、小职员的海外服役和近来专业人员及知识分子的"脑力外流"。
    
    现代移民
    
    印度海外移民自己同自己比,有历史上的不同,类型的不同,成分、结构的不同等等.而同其他国家,如中国相比,又显出自己的特色,优势或弱点.中国移民已为大家所熟知,这里只着重介绍印度.移民的情况。
    
    从印度移民的历史过程来看,印度人背井离乡,远走他方,自古有之。他们的足迹,西至地中海,北至中亚远东,东达东南亚,从而扩大了印度的影响,促进了交流。
    
    印度移民大规模涌向海外开始于殖民时代。第一个时期是契约劳工制时期。英国1833年废除奴隶制后,殖民者通过英属印度政府(1857年以前,英国已实际占领印度),以契约制途径(一种是工头招工,另一种是中间人招工)从印度北部内地,东部沿海,招募大批"苦力'送往遥远的英国海外殖民地加勒比群岛、斐济、毛里求斯、那塔尔和法属荷属西印度群岛,顶替以前的奴隶,充当甘蔗种植园劳工.。近处则被运至马来半岛、斯里兰卡、缅甸(1937年以前为英国属地)种植茶叶、橡胶、油棕,开采锡矿,伐木修路,种植大米等等。契约劳工与奴隶无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被宣布禁止.实则上名亡实存。在漫长百年期间,究竟有多少劳工?还有待研究。有人调查,每年平均少则2万,多者达到15—16万。有人估计,总数当在3000万。这些劳工在远处海岛上的(加勒比海、南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都留下定居,近处的(马来亚、斯里兰卡),多回归故里。
    
    除了这类种植园劳工,亦有来到东非修筑铁路的南印度契约劳工。伴随着劳工大潮,还有一批商人、工匠、农民及各种职业的人从印度各地以自由移民身份,到此谋生并相继滞留于当地,如斯里兰卡、马来亚。此外,不少为英国殖民政权直接、间接服务的各级官吏、员工、士兵、水手和银行、邮电、运输部门职工,以及医生、教员等,似乎也应算在移民之中。两次大战中,被招募到英国军队中的士兵,就有200万,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流落各地。
    
    第二个时期从战后50年代到70年代,是移民重新出走的阶段。他们的目的地是英国及英联邦中较发达的国家。他们作为产业工人在英国的钢铁、纺织工业中为英国战后的经济复兴付出劳动。在英国最艰苦的工作岗位如地铁、公交系统中服务。他们应招而来,多数设法留下而后将家属、亲友接来.这样像滚雪球似的,将移民队伍不断扩大。加拿大的情况也是如此。1960年代流入英国的印度移民工人年均达到1.5万。加拿大也达到年均2000人。70年代年均增至7000人。美国战后对移民限制较严,60年代中期放宽限制,印度移民开始涌入。从60年代年均2000人剧增至70年代的年均1.6万人。.此外,还出现由于旧殖民体系瓦解,由原英国旧殖民地如斯里兰卡、缅甸、东非等印度移民的再移民。
    
    第三个时期从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至今。这一时期向中东产油国的劳务输出人数,最多时80年代达到年均18.8万人,再加上非移民.有人估计总数达到100万人。
    
    80年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起飞,从印度输入的劳工迅速增加,充斥于当地建筑、服务、农业等领域。
    
    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被称为"脑力外流"的印度专业技术人员,纷纷向美国、加拿大等西方世界的移居。据报道,90年代移入美国的印度人,年均达到3万人。目前印度移民人数,美国有36万多,加拿大有25万,英国有75万,都是呈直线增长。
    
    印度知识分子的外流还反映在向中东、非洲等地如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尼日利亚、来索托、波茨瓦纳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输出教员、医务人员方面。
    
    紧邻印度的尼泊尔、斯里兰卡更是印度移民集中之地。有史以来,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来往两地,从未中断。年久的已成为当地民族,后来的也加入其队伍,已扩大到占当地人口的26.7。印度与民泊尔国境相连,两国关系特殊,人员来往未有限制,但大批印度边民向民泊尔挺进的情况却发生在50年代之后。据最不完全的估计,也有320万人。他们开垦尼泊尔最富有潜力的特拉伊坡地,占据了尼泊尔的建筑业、服装业和旅游、外贸等行业。
    
    还应提出,难民作为移民群中的一类,在印度现代历史中亦占重要的一页。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独立分治时,由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民的对立、冲突而酿至互相屠杀,引起近1700万人的大逃亡。至少有800多万原居于印度土地上的印度穆斯林迁移到了巴基斯坦.由巴基斯坦迁过来的相同数量的印度教徒和锡克人,除定居的外,还再次向海外迁移,成了再移民。
    
    分布组成结构
    
    印度移民由于历史成因,主要分布于周边(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原英国殖民地范围:东南亚、加勒比地区、南太平洋、印度洋岛国和东非、南非。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促使了印度移民向西方世界转移,使得印度移民分布的格局,较为平衡。根据印度学者P·C·贾恩的材料: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占印度移民总数的38%,加勒比等5个岛国(特里尼达、圭亚那、苏里南、斐济、毛里求斯)占17.4%;东南亚(包括缅甸)一片,占14.7%;发达地区(英、美、加、欧等)占12%;西亚占8%;南非、东非占4.5%,其余分散于另外20几个国家。
    印度移民成分、职业,复杂多样。最早的移民,绝大多数是劳工。"自由移民"由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一些中产阶级人士组成。东非的小店主,东南亚一带由南印度切地亚人为代表的钱庄老板和商店老板,几成为印度人的代名词。英国殖民系统中任职的行政、铁路、邮电、运输和各类技术人员亦成为移民中一员。作为士兵、警官、门卫的多是西北部的锡克人和旁遮普人。此外还有在英国留学不归,或学成后转到其它殖民地从事专业技术的医生、教员、各类技术人员.也构成移民中的一部分。
    
    战后以来,印度移民的职业结构有很大变化。总体来看,非熟练劳工的比例日渐减少,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各类专业人员增多,其中包括教师、律师、会计师、医生、科技等人员。在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移民40—50%为工人和服务人员,而发达国家中印度移民专业技术等"白领"职员的比例则占到50—80%。在英国虽然印度工人是主要成份,但英国的医疗机构中,则几乎全是印度医生。
    
    随着6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步让位于知识密集型产业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和与此相关的产业以及服务业迅猛发展,标志着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变革时代到来。由此劳动市场发生巨变,对专业化和技术人才的需求骤然增加。印度专业技术人才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型的劳务工人纷纷奔向美国。美国的硅谷汇集了印度软件人才和软件开发企业家,成了新一代移民创业致富的宝地。
    
    印度移民来自印度各方他们分属于不同民族,不同种姓和不同的宗教派别.印度移民与生俱来具有的这种特性,原本不动地从印度故国移植到了国外,这就使印度移民社会也呈现出一种分裂、隔离、互相对立的状况。每个民族、氏族、家族、不同的种姓(古代沿袭并与职业相连的社会等级),不同的宗教教派,组成各自的社区其中最核心的是家庭和由家庭扩大了的家族.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家族成员编织成一张张家族网络,是这个家族赖于发展壮大的基础。这是印度移民区别于其它任何移民族群最主要的地方.一切印度移民的特性,征状都来源于此。
    
    印度移民与中国移民的比较.
    
    1、从历史进程来看.两国近代的劳工移民潮的产生.都是殖民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印度是殖民地,移民所去的地方也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殖民地。这就决定了印度移民的分布格局.也决定了移民后来的发展。相对于中国移民来说,印度移民更易于在殖民地扎根,亦便于其后代进入英国宗主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但是,有的地方,如缅甸、马来亚、东非,印度移民中的一部分成为英殖民当局的附庸,如小官吏和其它职员;有的商人、钱庄老板亦成了殖民政府和当地人之间的中介,而为当地民族所不满,因而到了该殖民地独立后,便成了该殖民地人民直接打击的对象.。中国则是半殖民地,中国移民所去的地方,并不完全取决于哪一国家.。中国移民偏重于东南亚地区,系由于中国移民长久以来所形成移民链条(地域、乡亲组成的网络)所决定。他的地位、处境也有所不同,一般都处于印度移民之下,所以同当地人民比较能融洽相处。
    
    2、印度移民社会呈分裂状态,按宗教、民族、种姓界线划分的各移民集团之间缺乏认同。同外界的民族(包括当地民族),移民族群更是缺乏认同。所以在归化于当地社会方面存在很大障碍。特别在一些印度移民占据很大比重的地方,(如圭亚那印度移民占总人口的53%,在斐济占50.3%,在苏里南占46.4%)即使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如不是占绝对优势(如毛里求斯,占到72%)也很难不受到当地民族的排斥,斐济就是很好例子。
    
    但是,从印度移民社会以家族为中心的结构来说其内聚力又强过于中国移民。印度移民一家一族的关系网络,往往覆盖到世界各个角落.如信德族的商人,号称有100万族人遍布全球,一方有事,八方响应.使该族在海外得以迅速发展.几乎掌握全球未加工钻石买卖的1/3的耆那教人也有几十万人布满世界,他们的教族网络更为严密。
    
    3、印度老移民的后代和新一代移民比中国移民特别是新移民都较早进入西方社会。他们熟悉英语,又具有广泛的联系网络,适应能力较强,从而具备竞争优势.特别是面对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两者的差别尤其明显。举例来说,印度的信息产业如软件生产和软件开发就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软件开发中心,占软件开发市场的16.7%,连比尔·盖茨都说:"印度未来将成为世界软件超级大国"。个中原因,得助于在美国硅谷的印度移民精英.印度高科技移民也早于中国移民回归并在建设印度信息产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不少移民学者亦指出:印度的未来有赖于印度海外的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