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

梁志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提要}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队伍的发展和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出版,说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不但在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已有显著的提高,而且研究领域扩大,视角拓宽,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崛起。但中国大陆学者须看到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加强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在新的世纪把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推向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 笔者于2001年5月上旬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进行学术访问时,应邀对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大陆的华侨华人研究作一演讲,本文是在演讲稿的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的,其中所列举的著作及评述,为笔者的一孔之见,疏漏不妥之处,敬希教正。 一、九十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可上溯到二十世纪初,但发展、繁荣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点是:一、发表的文章、著作的数量多,而且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二、研究人员的队伍扩大,特别是年轻一代新的研究专家崭露头角,为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带来了兴旺景象;三、中国海外华人研究界冲破传统研究观念的束缚,已不再局限于“侨史”范围内做文章,而是广泛涉及到海外华人经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重要领域,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崛起;四、新的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成立增强了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力量。北大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系列“丛书”相继出版了十余种华侨华人研究著作和论文集,成为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学术著作出版的一块新园地;五、进一步打破了封闭状态,研究人员走出去,到海外调研,请进来,邀请海外学者到中国访问,并在学术研究上进行协作,这种相互交流的日益密切是新阶段中国海外华人研究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学术刊物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成果除以专著和书籍形式出版外,主要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据不完全统计,现今中国大陆刊载海外华人研究成果的刊物有近20种,其中重要的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广西华侨历史学会主办的《八桂侨史》(2000年改名《八桂侨刊》)。各地方侨务组织主办的刊物不少,如《广州侨史》、《汕头侨史》、《台山侨史学报》等。各大学的学报、刊物,如《厦门大学学报》、《南洋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等,以及南方各省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如《东南亚研究》、《东南亚学刊》、《东南亚》和《东南亚纵横》等,这些刊物也常登载海外华侨华人的论文。《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自1988年公开发行以来,至2000年共发表科研成果600余万字,其中学术论文451篇。它是中国大陆发表海外华人研究论文和文章数量最多的学术刊物。此外,广西的《八桂侨刊》自创刊到2000年年底,共发表科研成果470万字。这里还没有统计其它刊载华人问题研究的报刊的研究成果和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大量有关海外华人的著作。仅从互联网上,我们查询到近些年来中国出版的华侨华人书籍约200多部(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成果涉及世界五大洲华人足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人数最多的聚居地--东南亚仍是研究的重点地区。研究东南亚十国和东帝汶的论著仍居首位,美、加、澳及欧洲等新移民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于1981年成立,在九十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到2000年会员数为303人,其中新会员132人。会员队伍增加了一批年轻的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在学会支持下,举办或协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例如1993年在汕头大学召开的“世界华侨华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厦门召开的“中国侨乡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1999年在广州召开的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2000年暨南大学举行的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这些重要学术会议在会后均有论文集出版。各次会议研讨的主题不同,反映了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重点的发展变化。八十年代至九十年初,华人经济是华侨华人研究热点,而后有新移民问题、华人文化与宗教以及侨乡调查研究问题,近些年来华商网络和经济全球化与华侨华人问题又跃上研究日程。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学者走出国门,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1998年由日本财团等主办的“华人与世界经济”国际研讨会、1999年在香港大学举行的“跨国华资企业与企业家的前景及困境”国际研讨会、2000年3月由美国俄亥俄大学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海外华人研究机构国际合作会议”、2000年7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移民社会与现代教育”等等。此外,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各地华侨华人学会与研究中心接待了大批海外学者、专家。1999年8月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与广东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台湾学者组成高水平的学术代表团赴会,与来自大陆、香港和新加坡的学者首次在中国大陆就华侨华人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交流认识,在海内外产生相当大的反响。 为培养新一代的华侨华人研究人才,普及、传播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北京大学与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开设了“世界华侨华人历史”专题讲座课,邀请了北京地区的著名学者、教授讲课。这一课程受到大学生、研究生,包括在北大的留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北大历史学系、亚非研究所和东语系等还邀请海外学者来北大授课、开设讲座,或协助培养研究生,参加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华侨华人历史和现状课程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大纲之内是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 二、九十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研究的成果及代表性著作 与以往相比,中国大陆学者关于华侨华人的著作己有一些达到颇高的水平,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众所周知,中国对海外华人的研究素以历史研究为重点,从事华人研究的学者也大多出自历史学科,早期的华侨华人著作大部分是历史著作。但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研究的热点已转向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华侨华人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料日益崛起。在华人经济方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取得较突出的成就。汪慕恒先生主编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是一部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学术专著,该书综合论述了战后东南亚国家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发展、特点及其地位,并对东南亚各主要国家的华人企业集团分别作了专题考察。这一课题也是一个系统研究工程,随之将陆续出版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的华人企业集团研究等国别研究专著。在上述研究中,厦大的学者重申他们关于华人经济性质的基本观点,即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是东南亚国家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华人企业集团一般是指以华人控股为主,由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核心企业,主要企业及附属或关系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体”。同时指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战后海外华人资本逐渐走向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海外华人资本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暨南大学黄滋生、温北炎教授主编的《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此外,还有单纯的《海外华人经济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年)。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研究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又一重点。李明欢教授撰写的《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是一部从整体上对海外华人社团进行系统全面考察与探索的著作。该书将海外华人社团置于战后世界人口生态、政治走向、经济格局变动的大环境下,剖析了它的特点,揭示了它的发展前景。学术界同行专家指出,该书有两大贡献:一是将海外华人社团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出现的历史条件、组织形态、经济机制、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阐述,此书是第一部;二是提出海外华人社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具有对社会群体以至于整个华侨华人族关系的协调作用;又对特定社会群体以至整个华人族群和当地社会种种关系起协调作用。作者认为,当代海外华人社团呈现出多样化走向,从多方位进入与加强和当地社会的组合,同时出现了某些跨越国界的联系;尽管如此,华人社会仍然是以华人在当地社会中的特殊性为其立足点的,这种特殊性迄今依然存在,这是和当代海外华人的处境和发展形态相吻合的。此外,李明欢的英文专著《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活跃在一个西方社会中的华人移民社团》(We
Need Two Worlds: Chinese Immigrant Associations in a Western
Society,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1999年),详尽地论述了在荷兰的华人移民的状况,并对西方社会中的华人社团组织及其功能提供了大量新鲜资料,内容丰富,获得西方学术界的好评。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Philip
Akuhn)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海外移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李博士不仅对移民在原居地及移居地两方的情况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将两地研究很出色地相互结合,从而显示她与众不同的研究特色。”李明欢女士还获荷兰政府公众资助,先后前往荷、英、法等十余个欧洲国家进行实地调查,完成了中、英文调研报告《欧洲华侨华人社会调查报告》。她的上述成果反映了中国大陆中年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此外,厦大历史系副教授、在新加坡从事多年调研工作的曾玲博士与庄英章先生在2000年出版了合著的<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群整合
designtimesp=17721>的专著(台北唐山出版社),该书透过新加坡华人坟山组织--广惠肇碧山亭的个案研究,以金石资料与文献档案为研究基础,具体细致地考察了新加坡华人移民在不同于祖籍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通过传统的“祖先崇拜”的方式,整合来自广惠肇三府移民,在移居地重建社会组织与文化结构。这也是海外华人社会研究领域的一个有开创性的探索。 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是中国大陆学术界长期研究的传统课题,以往是以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史为研究重点,九十年代以来华侨华人史研究著作数量增多,研究面大为拓宽。从1990年起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重要的有:朱杰勤先生的《东南亚华侨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陈碧笙先生的《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林远辉和张应龙教授合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杨昭全教授等的《朝鲜华侨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吴凤斌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春辉、杨生茂先生主编的《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年)、罗晃潮教授的《日本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黄昆章教授《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温广益教授主编的《“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黄昆章与吴金平合著的《加拿大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等。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等过去罕见的华侨华人历史与社会状况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年轻的教授李安山博士撰写的《非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整个非洲华人历史的专著,约56万字。以往,中国大陆研究华侨华人学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对其他地区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比较薄弱,对非洲华侨华人的研究更少。八九十年代以来,虽出版了几本关于非洲华人的历史著作,但论述整个非洲大陆华人历史的著作,一直是一个空白,海外华人学者似亦无人撰写。李安山博士竭力搜集中外文资料,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从世界经济史、国际移民史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探讨非洲华侨华人的迁移、发展与历史变迁。这部著作受到中国华侨史学界的肯定,被认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论述全非洲华侨华人历史的专著,其价值在于真正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在热门的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华研究中,缅甸却一直是我们研究中的弱项。可喜的是,方雄普先生的《朱波散记--缅甸华人社会掠影》(南岛出版社,2000年)为我们带来许多关于缅甸华人历史与华人社会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信息,也有填补空白之功。 除地区和国别史著作外,值得注意的是专题史的著作日渐增加,如华人经济发展史、新闻报刊史、契约华工史、海外移民史、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等。郭梁教授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论述从古至今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过程的专题史,作者采“厚今薄古”原则,主要论述战后华人经济的发展和有关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地位、华人资本的性质,考察了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东南亚华人资本与对外开放后的中国的关系,而且还还剖析了1997-1998年金融危机对华人经济的影响。己故的王士谷先生所著《海外华人新闻史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颇为全面深入论述海外华人新闻报刊发展的力作,作者一辈子从事新闻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担任《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卷》主编过程中又进一步研究了世界各国华人报刊,该书阐述了从华侨报刊到华人报刊的历史性变化及新时期的大发展。中国海外移民史,包括战后新移民问题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移民史》(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是这一领域的长篇巨著。由曹树基博士编着的第六卷对海外移民有专章论述。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杨国祯教授撰写的《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也主要是依据中国史籍与原始文献,从中国史的角度研究移民历史的力作。而年轻一代的学者,复旦大学人口学研究所的朱国宏教授撰写的专著《中国的海外移民史--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则是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世界历史角度,分阶段地探讨了中国历代海外移民的兴起、发展、类型、特征、规模、流向、分布以及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影响。该书从国际人口迁徙的视角,把中国海外移民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曾少聪博士的专著《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江西高教出版社,1998年)是杨国桢教授主编的“海洋与中国丛书”的一部。该书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对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向台湾和菲律宾迁移的经济活动与移民的社会结构、文化接触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文化通过移民传播到台湾和菲律宾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此外,丘立本教授发表的《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载《从世界看华人史》,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和庄国土教授关于《对近20年来华人国际移民活动的几点思考》的论文(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都对华人移民,包括新移民问题提出新的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研究界发生了颇大的影响。 华侨华人与祖居国的关系和海外华人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一直是中国大陆侨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又出版了一系列新作。关于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投资、侨汇、捐赠等这方面的著述有林家劲等的《近代广东侨汇研究》、《闽南侨批史论述》、杨学嶙主编的《改革开放与福建华侨华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全面系统地阐述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专著有林金枝教授主编的《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任贵祥和赵红英合著的《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年)和庄国土教授最新的著作《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这些著作不仅回顾了华侨华人与祖居国的历史联系,阐述了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对祖国多方面的奉献,而且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资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合作以及华侨华人与海峡两岸的关系。 199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中国学术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战争以及华侨华人参加和支持抗战的著作。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年轻的史学工作者黄晓坚、赵红英等撰写的《海外侨胞与抗日战争》(北京出版社,1995年),在借鉴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档案资料,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海外华人对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以及参加东南亚各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卓越贡献。该书结构完整,表述内容客观、真实,史料挖掘上有所突破。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林少川所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记录了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总会组织的三千二百多南洋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人员分批回国,奋战在滇缅战略公路运输线上的感人事迹。作者在陈嘉庚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在福建和西南各地,沿着滇缅公路开展田野调查,采访了一百多位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描述了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留下了一部华侨支持抗战神圣事业的珍贵史料,填补了抗战史的一段空白。 侨乡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在大陆学术界引起了新的关注。在侨乡调查研究方面,1997年至1998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福建海外交流协会和晋江市侨务办公室合作,开展了福建晋江侨乡海外联系等问题的系列调查。经过两年的田野调查后,1998年10月在晋江召开了“中国侨乡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庄国土、赵文骝两教授的组织和主持下,晋江地区侨乡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进展,1999年第一期的《南洋问题研究》出版“晋江侨乡研究专号”,发表了课题组的首批成果。这项研究以一个侨乡地区为个案,把微观调查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由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相互配合,取得当地政府和侨务部门的支持,又获得国外的赞助,并有日本南山大学田中恭子教授和荷兰亚洲研究院(IIAS)的大力支持,因而获得可喜的成绩。这为中国大陆侨乡调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词典与百科全书是集学术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工具书。以北京大学周南京教授为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是一百多位大陆学者和一些海外学者参与,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的产物。该书是在1993年出版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的基础上,按类分卷集体编撰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共分十二卷,即总论卷、人物卷、经济卷、法律条例政策卷、新闻出版卷、教育科技卷、文学艺术卷、历史卷、著作学术卷、社区民俗卷、社团政党卷和侨乡卷,共约1500万字。《全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它是中国也是当代世界一部名实相符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与潘翎先生主编的《海外华人百科全书》比较,各具特色。《全书》从1999年7月以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九卷,这是中国学者在海外学者和国外热心人士友好协作的结晶。这一套书能顺利出版,一方面是周南京等主编、副主编、各卷分主编和全体编撰者艰辛奋斗、锲而不舍、团结合作的成果;另一方面菲律宾龚诗贮基金会对这一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给予的鼎力资助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当龚诗贮博士得知《全书》的编撰计划却缺乏出版经费时,毫不犹豫地表示给予独资赞助,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人对华人研究事业的关心与热切期望。这鼓舞了《全书》的编委和撰稿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华人经济年鉴》和《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相继出版,这两部年鉴每一、二年出一辑,将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的成果与华商信息汇集起来,公诸于世,对于我们了解华人经济的研究状况和发展信息甚为有益。地方侨务志的编纂及出版也是一大成果,它表明了政府部门对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视。近些年来出版有《广东省侨务志》、《福建省侨务志》、《厦门市侨务志》、《广西通志·侨务志》、《山东省志·侨务志》等等。此外,一些史料资料汇编的出版也颇为有益。如《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泉州侨批业史料》以及北大亚太研究中心编译的《印度尼西亚排华史料》等。 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的研究的著作,除以上所列举的以外,据笔者所知,在华人认同、华商网络、华人政策、各地区华人(潮汕人、客家人等)、华人教育、华人文学、华人人物、华人妇女、华人宗教信仰、唐人街以及其它专题研究著述和普及性知识读物也相继问世,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方面的著述。例如段立生教授的《泰国的中式寺庙》(泰国大闾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陈衍德教授的《现代中华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和高伟浓教授的《东南亚华人信仰诸神考说》(曼谷大通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而曹云华教授的《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则一部综合研究东南亚地区华人政治认同、文化适应与发展趋势的新作。还值得提出的是一批重要论文集的问世。研讨会论文集有郭梁主编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萧效钦与李定国主编的《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庄国土、黄猷、方雄普主编的《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上、下集);个人的论文集有梁英明的《融合与发展》、丘立本的《从世界看华人》、蔡仁龙的《印尼华侨华人概论》和黄昆章的《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等。 三、关于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儿点认识 回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成果,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我们透过许多著作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显著的进展,而且在理论研究水平上也逐步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与海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理论问题,如融合、同化、认同问题、华人网络问题、华人参政问题、华人文化、华人教育以及“华人经济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多次的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有些问题己在多数学者中取得共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下述几方面:第一,中国大陆学者认为,二战后华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自大多数海外华人选择居住国的国籍后,华侨社会已转变为华人社会,海外华人原有的“落叶归根”心态也为“落地生根”心态所取代。这个重大变动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的特点和需要研究的新问题。中国学者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放弃以血统主义为依据的旧国籍法,让海外华人在自愿基础上归化为居住国的公民,是客观发展的趋势。中国与印尼共和国签订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顺应了人心,适应了形势的要求。第二,中国大陆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或融合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赞成民族融合,反对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他们认为“同化论”强调同化是历史的必然性,把强迫同化看成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理想办法和终极目标是不合人心,背离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因为各民族是平等的,不能用强迫同化方式解决民族问题。而民族融合则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民心的。但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而海外华人作为居住国的一个民族将长期存在,华人的文化也会长期存在。在一些有华人居住的国家出现多元文化的现象是很自然的。第三,华人网络是经济发展与日益密切联系的产物,而所谓跨国“华人经济圈”则是违背经济发展法则的。近年来,关于华人或华商网络问题备受关注。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国家的一些大企业公司走出亚洲,东南亚和港台的华商组织的国际联系加强,由新加坡发起成立的世界华商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试图把东南亚华人网络和原来处在半隔绝状态的欧美华人网络,以及港、台和中国大陆华人网络联接起来。这是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相一致的。中国大陆学者认为,建立在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并依靠传统文化来维系的人际关系之上的华人网络,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网络相比,存在着弱点,过分强调其独特性和优越性,甚至宣扬海外华人网络“支配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并“将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主导势力”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大中华经济圈”设想,将会有助于增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而企图建立包括东南亚各国华人企业在内的跨国“大中华经济圈”或“华人经济圈”则是脱离实际的。它只能激化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种族矛盾,因而既得不到东南亚华人企业界的赞同,而且必然遭到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反对。 第二,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日益发展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边缘学科,从九十年代以来呈现出多学科、广视角的特征,其研究广泛涉及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视角大为拓宽。丘立本教授关于从世界的视角探索海外华人问题的论文给人们的研究以新的启迪,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的研究通常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把海外华侨社会看成中国社会的延伸,把华侨资本看成中国民族资本在海外的发展,着重研究华侨与祖国关系,强调华侨的爱国主义传统,他认为这种看法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华侨社会己变成华人社会的当今,单从中国角度研究华侨华人问题已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了。为此,他主张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建立起新的研究体系。他的《从世界看华人》(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一书,汇集了他所撰写的从世界史的新视角审视海外华人的历史与现实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重视。 近些年来从国外留学或工作归来的中青年学者带回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扩宽人们的思路。一些博士生开始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国内侨乡或海外华社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搜集第一手资科,进行华侨华人问题博士论文的写作。近些年来,中国大陆翻译出版了不少东南亚和欧美、日等国学者关于华人研究的著述,如华侨历史研究所年轻的学者陈文寿主持编译的《华侨华人新论》与《华侨华人经济透视》),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信息,介绍了许多新的观念与研究方法,这对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华侨华人研究是一个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东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海外华人与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倍加重视,己有年轻学者从事马来西亚华人与现代化方面研究。我们相信,从世界整体发展来考察海外华人的历史与现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比较研究方法和采用口述调查方式正日益推广,必将蔚然成风,在新的世纪,中国的海外华人研究会有新的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以往相比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海外华人研究虽有令人鼓舞矽显著进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海外华人研究界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问题。一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在开展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方面存在不足。二是跨学科研究只能说尚处于起始阶段,或者说只是初步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多数研究者的知识面与科研能力仍跟不上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方法开展研究的要求。三是研究的领域与国家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南亚等华人聚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许多待开发的空白。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还等待我们去探索。例如,华人新移民问题、华人家族企业的特点与现代化发展问题、所谓“华人再中国化”问题、全球化发展与华人社会变迁问题等等。四是出国访问、开会的多,进行深入调研的较少。对海外华人社会的了解不深不透,外语条件的局限又往往使我们不能掌握更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因而我们要建立起有特色的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华侨华人研究学科--中国“华侨华人学”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还需走一段艰巨的路程。 华侨华人研究是由中国学者开创的,是研究海外中国人的历史和现状的学科,中国大陆学者在不少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并在一些领域已有较好的基础。我们在华资企业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华侨华人大型工具书、侨批等史料汇编以及一些地区的海外华人社会考察等领域做出了获得国际上颇高评价的成就。面向新世纪,中国大陆华侨华人学术界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将徒然丧失继续前进的信心,但须认清差距,进一步开拓视野,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外语水平和研究能力,争取更多地深入海外华人社会和国内侨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同时大力培育新一代的人才,并做好国内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从而将海外华人研究推向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