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侨华人



战地华商陈宪忠

2004年9月23日

    
    陈宪忠是在伊拉克经商20年的中国商人。期间,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他都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做生意,不畏艰难,不怕战火,在伊拉克市场上打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商机。
    
    陈宪忠于1984年随中国水利电力工程公司来到伊拉克。回国后,他舍不得伊拉克的市场,便一个人回到巴格达当起了私营老板。20年来,他在这片土地上创下了许多“纪录”:
    
    在不“对外开放”的伊拉克商会里,他是唯一的外商会员;
    
    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一天,他还和伊拉克贸易部做了一笔150万美元的纺织品生意,并在战争结束后奇迹般地要回了全部货款;
    
    2003年4月27日,在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的前4天,他只身回到伊拉克,成为最早返回伊拉克的中国商人;
    
    2003年年底,他代表中国国内一家公司和伊拉克临时工业部签下帮助纳杰夫服装厂恢复生产的合同,是最早拿到伊拉克战后重建项目的中国人之一;
    
    此外,在巴格达市中心,他还拥有一栋建筑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中国商城”和全市唯一一家中餐馆──“宴龙湾大酒店”……
    
    陈宪忠表示,自己在伊拉克商圈里摸爬滚打20年,在政界、商界,甚至巴格达周边的部族都广结善缘,这是他敢于在目前动荡不安的伊拉克只身闯荡的最大资本,而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形成的强大竞争力,则是他在伊拉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家高手过招的坚强后盾。
    
    陈宪忠在伊拉克对中国人遇到的困难总是乐意伸出援助之手。2003年年底,施友强等4名福建人在不知根底的情况下付了高额手续费到巴格达“淘金”,结果根本找不到工作,身上带的钱很快用得差不多了。陈宪忠让他们先到自己尚未开张的中餐馆帮忙,并提供食宿和每人每月100美元的薪酬,帮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今年4月11日,7名中国工人被伊拉克武装分子扣押。12日一大早,把被扣人员名单送到中国驻伊使馆复馆小组负责人孙必干手中的就是陈宪忠。他表示,自己对费卢杰地方部族十分熟悉,若有必要,他愿意前去寻找线索并做疏通工作。中国工人获释后,又是他将工人们安置在自己的酒店,并亲自将受伤的工人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战后的伊拉克到处都是商机。现在的伊拉克在经济方面比战前要好得多:政府公务员工资是战前的10至20倍,人们的购买力大幅提高;同时,进口物资关税从战前平均200%至300%降到了目前的5%……陈宪忠表示:“伊拉克的经济重建已经开始,适合中小公司和个体商人的合同大批招标,中国公司不能错过这段最好的时机,我愿意做个排头兵并为国内公司与伊拉克商界牵线搭桥,穿针引线。”
    
    不过,伊拉克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投资存在很多风险。最令人头疼的当然还是爆炸和袭击。今年5月,陈宪忠与伊拉克临时政府工业部官员穆罕默德·哈利米前去纳杰夫服装厂考察重建工作。他们的汽车在一个三岔路口超过了一辆油罐车,这时迎面驶来的一辆丰田车在岔口处突然调头,跟在油罐车和陈宪忠乘坐的汽车后面。开车的穆罕默德大叫“不好”──他在反光镜里看到丰田车上的4个人正在戴黑头套!陈宪忠回头看时,蒙面武装分子已开枪向油罐车扫射。当时,陈宪忠乘坐的车离这辆油罐车并不远,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所幸油罐车里没有汽油。
    
    最令陈宪忠担心的是中国商品的质量。他坦言:“目前中国小企业生产的一些劣质产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伊拉克,虽然满足了部分赤贫百姓的生活需要,但质量过于低劣,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形象。一旦中国商品是劣质品的观念深入到消费者意识中,以后逐渐富起来的伊拉克百姓就会看不起中国货。”
    
    陈宪忠承认,他只身闯荡巴格达的行为并不值得效仿,尤其是那些不熟悉伊拉克社会、不会讲阿拉伯语和没有战争环境生活经验的国内商人更不要学习他。
    
    (来源:《环球》杂志)